说说对标题的理解(100句)
一、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表层含义:指爸爸养的夹竹桃开的花儿谢了。
2、参考答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3、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4、⑾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他说:“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5、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6、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7、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8、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死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9、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10、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11、全国卷二:读了六句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12、——李明、朱明杰老师评点
13、文章以此设喻,由物及人,赞美了同样质朴与美丽的母亲。形象具体,意蕴含蓄深远。
14、父亲把我带到县城里,给我买了几件棉衣。说上高中了,不能让同学笑话,要穿些像样的衣服。转眼之间到中午,他领我去街边的饭馆吃饭,点的全是肉菜。他说上学辛苦,不住地往我碗里夹菜。父亲告诉我,他要去外面打工了,由于离年底太近,过年可能就不回来了。学费年前会邮回来,不会耽误我上学。我哽咽了,要不是因为我,父亲也不会这般操劳。父亲笑了,说傻孩子,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15、C.③②④①D.①②④③
16、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17、分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18、首先是客观性试题,本次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辨析语病、语句连贯和文言实词,学生得分率较高,针对客观性试题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如字音字形要注重周测试卷的易错字和难读音的积累与识记,辨析语病要关注不同类型语病的积累,语言连贯要注意句间的关系,针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要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文言实词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识记。
19、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20、该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绝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有所涉及,这里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表达方式的掌握。一方面,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分值,培养学生分点作答的习惯,另一方面,需在平时强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内容。这里问得较为具体,因此需要在对课内外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阐释。
二、说说对标题的理解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18)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4、(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5、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6、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7、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8、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9、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10、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11、⒂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12、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3、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14、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15、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16、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17、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8、参考答案: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2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2分)
19、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0、“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三、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D.捆扎(zā)镰刀(lián)胆怯(qiè)
2、其实,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常常会涉及这些极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考点”。
3、○赏析文章标题,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5、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7、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文中的警句;篇末的结束语;
8、一段圆规的说明文(200字)
9、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10、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11、孩子充满期待,盼望可以结出西瓜的果实坚定着内心的希望,希望不会被破灭,有忐忑不安,也有焦虑忽略有几层含义,一个是孩子的愿望被母亲轻而易举的忽略掉了,因为母亲没有察觉到孩子对于长出果实的渴望心情,另一层含义是,如果想要让比较强壮的花长大,就必须忽略掉一些阻碍它生长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可以长大,变相说出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2、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整理)
13、⑿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14、本次考察的短语类型难度系数不大。首先先来回顾一下知识点,七年级下册所学的短语类型分为并列短语(P108)、偏正短语(P116)、主谓短语(P120)、动宾短语(P131)和补充短语(P147)。
15、关注标题的意义、首尾的作用
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7、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18、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19、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20、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四、
1、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2、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⑩商未央止住妻子的话头:“由他们说吧,葵葵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天使儿……”
5、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6、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7、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像,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8、第16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出自课内文章《河中石兽》。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可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比较扎实的,满分率很高,这些与老师们平时严谨认真的要求是离不开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小的问题,一是学生在虚词的翻译上做的不太好,对于虚词“既”的翻译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直接跳过不翻。二是部分学生对于“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理解还是很朦胧,对于该词的翻译显得词不达意!三是翻译中出现了比较多的错别字现象,尤其是“判断”,相当多的学生写成“辨断”。
9、本题平均分为2分多,在改卷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两点,也能认识到本题是通过写次要人物来侧面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这与老师们在考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是分不开的,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本题的考点以及一些语文上的专有名词的使用。
10、语文的学习,不仅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接下来的评卷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文章的理解、对题干的理解,这是答题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多积累好词好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大段作答而不能答到要点。最后,重点内容的考查要让学生反复理解复习,使得学生有正确规范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思路。
11、第9题考查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文中两次写到“摇舢板的大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的给分点在于:①通过大爷的语言,从侧面表现了“摸叶子”工作的危险与艰辛。②烘托出哥哥吃苦耐劳、勇敢坚韧的品质。③为后文写哥哥小小年纪,就患严重的风湿病做铺垫。④大爷善意提醒的言行,表现了他对哥哥的关心,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12、进行整合可知,材料一是关于爱国话题的名言,时间是由古至今。所以答案是爱国是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爱国”“古今”是关键词,其他意思对即可)。
13、《习惯》,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14、从小说主题看: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其实,很简单”,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有作为”的社会;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15、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16、欢迎收藏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17、2 因为小孩子画里的想法是爱惜生命,所以老师很赞赏,给了满分。
18、“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19、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20、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五、
1、“老王”,这个民间最普通的称谓,在杨绛的笔下既是文章记叙描写的主要对象,更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底层普通人——老王的尊敬、尊重;这样的标题似乎是“非此不足以表情达意”。“邂逅霍金”中的“邂逅”一词显现了语言的典雅与庄重,使之与文章要记叙的人物——霍金,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吻合。“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是描写的地点,含有作者深切的眷念,也暗含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秋”是描写的内容,使“故都的秋”显现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3、(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4、本题得分率较低。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是按照标题的作用的题型来进行答题的(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学期的训练考查标题作用较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忘记了上学期对这二者进行的区分。学生答题时出现①相当一大部分同学回答的是标题的作用。②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出“屋顶”暗喻或象征父亲,体现父亲深沉的爱。而忽略的标题的浅层含义:即外形和遮风挡雨的作用。
5、“土豆的花”还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6、全国卷三: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
7、(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8、“永生”即永不逝去。亲人们虽然离主人公而去,但他们那高尚的精神却存留了下来,永不磨灭,让主人公内当想起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倍感骄傲,仿佛他们从未逝去。《永生的眼睛》本文通过写琳达一家人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9、天天坚持打卡的同学,也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黄保余语文会不定期奖励打卡的同学哦!
10、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11、(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12、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
1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14、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15、第19题考查画面描绘。题目要求学生对龚自珍诗歌《己亥杂诗(其五)》的前两句进行情景的描述,一是考查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程度,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该题我们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浩荡离愁”、“白日斜”、“天涯”三处的理解和表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基本上能指出诗人此刻的“离愁”,但是对于诗句中时间的把握还不能尽如人意,对“白日斜”的理解不太到位。另外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天涯”一词的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在进行相关表达时显得有点杂乱。此外,该题中同样出现了错别字的现象,最严重的是,部分学生把“夕阳”写成了“西阳”。
16、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17、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8、在改卷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整地答出答案。就这道题而言,①要表态,答出“能删去或不能删去”,再继续作答,很多学生因没有答出而错失1分。②是插叙,学生或错将叙述顺序认为补叙或倒叙;或者看不出叙述顺序将本段错认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根本答不出这一点,直接对文段在内容上的作用进行了概括。③是要说明插叙的作用,分为两个要点即补充交代了相关内容,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部分学生只是对文章进行大段概述,答案繁琐,不完整;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出使文章内容丰富,根据考情,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就酌情给分。④在于回答出木屋是父亲的心血,表现父亲对家人的爱。有一部分学生答为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敬佩,偏离题干问题。
19、要求:①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②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神态。
20、第(1)题“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惟”“解”“漫”“作”,出错率较高,分别错写成“唯”“懈”“满”“做”。这几个字虽然常强调,但学生还是出错比较多,究其原因,是不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课外古诗《晚春》中的一句,意思是“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惟”是“只”的意思,“解”是“知道”,对应前文的“斗”字,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知道春将不久,有情趣和勇气尽情展示自己。相信只要学生用心理解诗句意思,而不仅是死记硬背,错字就会相对减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