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施舍的东西不要的说说(100句)
一、别人施舍的东西我不要文言文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2、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4、(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5、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6、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乃令出裘发粟裘:
7、(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8、▼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9、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
10、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1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14、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15、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16、网上翻翻《史记淮阴侯列传》吧。韩信早年东游西荡,靠别人的施舍过生活。你可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自己做些修改。
17、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18、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醉翁亭记》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jiē)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翻译: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回家后拿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喂,来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行为呢
二、别人施舍的东西不要的说说
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助词,的)
4、(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
5、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6、“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不食嗟(jiē)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11、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13、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15、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
16、答:“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
17、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客舍,旅馆;房舍,住房;住宿,居住;谦称自己的属,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等。
18、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七八年级汇总
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20、D.了无惧色/一走了之
三、施舍用文言文怎么说
1、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4、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5、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心。
6、“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0、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3、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4、(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
15、“辟”同“避”。躲避
16、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1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8、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9、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0、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四、不接受施舍的文言文
1、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放弃。
2、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3、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送东阳马生序》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6、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7、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8、课内文言文精讲狂练(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
9、(3)胡不仕乎()(4)孔子愀然不容()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11、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1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13、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4、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15、(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16、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7、⑤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
18、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19、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
20、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五、施舍用古文怎么说
1、②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3、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4、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5、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6、“其他”“目录”“习作”
7、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
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9、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4分)
10、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11、②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12、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13、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16、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17、(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18、A.“人性是恶的”表述有误,《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选项错误;
19、黄丽娟(孟子·鱼我所欲也)
20、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