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故居说说(100句)
一、去鲁迅故居的说说
1、鲁迅故居,顾名思义,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当然目前鲁迅的故居总共有四处,都是鲁迅曾经经常居鲁迅故居,顾名思义,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当然目前鲁迅的故居总共有四处,都是鲁迅曾经经常居住的地方了,主要在北京、上海浙江绍兴以及广州,目前这四处鲁迅的故居都已经变成了十分重要的人文博物馆了,主要便是用来纪念鲁迅的。
2、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3、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4、这上联分三段,里面有六个“ 月”字,真难对呀!鲁迅感到这上联的确不好应付,但因与“ 月”
5、“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6、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杂文精选》)
7、《游戏报》带给鲁迅的第一份惊喜,令鲁迅念念不忘,直到 1913 年鲁迅向《小说月报》投稿并发表他的文言小说《怀旧》时还常常提起。
8、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开头照应,是全文中心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9、群星灿烂,让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既古老又年轻,也让这座城市牢固地成为所有向往一种高洁、纯粹的文学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后来者仰望和攀登的高地。
10、“ 妙对,妙对!”座上客人无不拍手称好。
11、先生不畏强暴,哪怕是在最黑暗、最残酷的形势下也没有停止呐喊,利用手中之笔撰写战斗檄文,就是为了唤醒民众共同起来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讽刺挖苦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文人,就是单枪匹马也从未退缩。
12、我想这门槛在寂静的深夜,也许会为自己身上无端地沾染了陌生人脚上的尘土而感到难过,它也许会捂着被践踏得伤痕累累的脸,对着屋顶的残瓦或者天井中的老树哭泣。
13、多年前到过绍兴,印象最深的还是百草园、三味书屋,前者指向自然,后者是人工自然,人就是这两者构成的,奠定的。还有乌篷船,茴香豆,老酒,绍兴于我一切都和大先生有关。有人说当我们谈论鲁迅的时候是在谈论什么,我想更进一步,当我们谈论什么的时候是在谈论鲁迅?我们谈论自然,阅读,历史,现实,难道不都是在谈论鲁迅?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现代文学的起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文昌阁”。
14、10余家上海教育培训机构相继被骗倒闭,警方逮捕诈骗团伙
15、名人的故居,最辛劳的要数门槛了。
16、我非常热爱鲁迅先生的作品,我的书柜里有他的很多套不同版本的文集。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常读常新。
17、走进鲁迅的故居,我们仿佛走进了鲁迅的童年,寻找到了“迅哥儿”成长的身影,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也有了更深地感悟。
18、绍兴不光自然景观好,人文景观更好。自然山水总有看腻的一天,但人文景观是看不腻的。这里的生活气息也很浓,经济发达,生活方便,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19、我最初认识的鲁迅,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故乡的鲁迅,他写故乡的文字饱含感情,他把故乡写得那么生动。后来,读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对鲁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发现,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并不是一味地赞美故乡,他也毫不留情地揭露故乡的落后面,以及他少年时代在故乡感受到的世态炎凉。
20、专家的意见“似乎更严格”
二、绍兴鲁迅故居说说
1、鲁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短篇小说《伴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坚毅甚至严厉的先生,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作家,至少我们今天的书写方式,还是沿着鲁迅这一代的五四前辈开辟的新文化的道路在行进。乃至我们创作使用的文学范式,也都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果实。
3、1921年1月鲁迅先生创作了名篇《故乡》,我极喜爱,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每个作家都有故乡,写故乡的作品也很多,鲁迅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写的既是个人的故乡,也是国人的乡土。绍兴令人向往,百年后造访先生的故乡,极有意义。鲁迅是伟大的作家,绍兴是沃土,相信先生的故乡和他的作品一样愈来愈有魅力。
4、鲁迅先生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现当代作家,由此来讲,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或也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现当代作家一个深沉热烈的文学原乡。
5、绍兴是我除了故乡之外来的最多的城市之一。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伟大的人物灿若星辰,哪怕是走在最普通的巷子里,也能感受到时光穿凿的印记和声音。这里的菜肴鲜咸,味道悠长,耐得住琢磨,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
6、但是在我心里,却总是藏着这么一个疑问:鲁迅先生若不是把希望看得如此的无足轻重,他怎么会说出“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样的话来呢?因此,我有理由怀疑:先生笔下这条走的人多了便踩出来的路,是不是由一些对前途不抱任何希望、只是你走我走他也走,由此而沿着习惯、顺着本能,盲目踩出的一条陈旧、漫长的路呢?并且,这条被前人们踩出的路,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唯一的一条必经之路。不仅祖祖辈辈们走了若干年,以后的子子孙孙们,也依然还是沿着这条陈年老路,盲从的走下去了!
7、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写照。
8、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奔月》里吃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9、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作者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抑于中,诉之于笔,外化的便是这充满感情的文章。
10、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11、▲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市。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12、己亥迎春|张大千、齐白石……画过的《岁朝清供图》
13、小记者:“您好,我是龙岩市松涛小记者,我能采访您吗?”
14、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1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6、我不能说话。他转过身来说:“水里的,向大师鞠躬。”二十年前,这是一个飞跃地球,但它又黄又薄,脖子上也没有戴银戒指。
17、下午他拿了几样东西:两张长桌,四把椅子,一个香炉和一个烛台,还有一个天平。他还要了所有的草灰(我们在这里烧稻草做饭,这些草灰可以用作沙子的肥料,当我们出发的时候,他会用船把我们带走。
18、在鲁迅的眼中,绍兴这座城的颜色是淡墨和淡绿色的。我多次来绍兴之后,逐渐体味到这两种颜色确实很契合这个城市的人文色彩,雅致、沉稳又不失生机,历来如此。浙江是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绍兴无疑是重要的阵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在当下,延续江南文脉既是绍兴作家的使命,也是荣幸。我了解到,绍兴出现了不少当代优秀的作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学趣味,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淡墨和淡绿的文学质地,辨识度极其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百花园。
19、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20、绍兴是浙江的福地,它的地形骨架呈山字形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而在面积分配上,则表现为“六山一水三分田”,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水乡绍兴,更主要是这里的文脉,鲁迅先生的故乡在绍兴,鲁迅先生的风骨,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文学版图上,他文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坛。起源于鲁迅先生故乡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幽婉丽,优美动人。重走故乡路,听越音袅袅,祝福绍兴在共同富裕中创造新的奇迹。
三、去鲁迅故居的作文
1、叶弥: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短篇小说《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2、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给了鲁迅先生观察人生的出发点和看世界的切口,而大先生对故乡所做的是什么?他重新命名了绍兴。因为鲁迅,我们说到绍兴,就不仅是沈园,陆游,秋瑾,还有了百草园,三味书屋,闰土,阿Q,还有《朝花夕拾》《野草》和《呐喊》。这是一个大作家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3、它要承载参观者或轻或重的步履,这脚印当然比不得落叶抚过来得温存,更比不得风儿漫过来得清爽。又何况,这老门槛迎来的并不是它旧日的主人,它听到的大抵是游人的感慨和照相机的快门跳动的“咔嚓”声。稍好一些的,也无非是怀着凭吊情怀的人发出的几声叹息。
4、姨父见两个对子都没有难倒阿张,心里暗暗欢喜,但又不肯罢手,便想出个更难的对子来难倒
5、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故里。鲁迅故里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
6、鲁迅趣事鲁迅仿崔颢《黄鹤楼》的趣味打油诗《崇实》1933 年初,日军侵占热河省,逼近京津,华北危急。国难当头,北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镜头:一方面是达宫贵人仓皇出逃;一方面是北平的大学生集体请愿,为民族存亡而奔走呼号。
7、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这样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了吧。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8、来到绍兴,就是踏入了同一条文学河流。
9、2003年鲁迅故里保护工程竣工。2008年6月起,鲁迅纪念馆实行“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
10、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1、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鲁迅《这也是生活》
12、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绍兴的“镇城之宝”。
13、读鲁迅,其实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读绍兴。鲁迅是绍兴魂,更是民族魂。
14、贺绍俊: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论文集《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15、《故乡》发表之初,茅盾先生曾经写过推荐语:“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
16、“街道给我们看过3D效果图,很灵的”
1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品质,体现了先生的硬骨头精神。现在有少数不怀好意的人抓住先生在婚姻方面的问题不放,其实恰恰证明了先生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大无畏举动。
18、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19、鲁迅先生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中巨大的存在,庞大而坚硬。每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阅读过他的文章。很多诗文,我们小时候都能背诵,《故乡》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一匹猹;还有一个杨二婶,豆腐西施,圆规,是我们给同伴取外号的模板。但我们那时候并不能理解《故乡》的沉郁和悲凉。是《故乡》,让我们明确了鲁迅的起点。他是一个有归宿也有故乡的人。近乡情怯,物是人非,鲁迅概括了中国人的故乡情。会稽之地绍兴,多情山水有情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绍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地方,自古如此,今后也将如此。
20、走近巨匠|沈尹默:书法曾“俗在其骨”,何以成为一代大家?
四、到鲁迅故居的说说
1、一百年后再读《故乡》,感觉历史与时代早就变得面目全非,在我们心里关于故乡的情愫与理解,竟然还是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写的那样。这大概是近乡情更怯的永恒来由,也是再“伟大的男人回到家乡也是孙子”的背景。
2、喜欢鲁迅先生,没有其它理由,就是喜欢先生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不为二斗米压折腰的硬骨头精神。
3、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拨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少年的闰土是个项戴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小英雄,感情丰富,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二十年后鲁迅和他再见时,他的脸上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鲁迅和母亲感叹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并且,他在灰堆里偷藏了鲁家的十几只碗碟准备拿回家。
4、绍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可看的景点,可说道的地方,都很多。但在我看来,鲁迅故里,文学圣地,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我想,这也应该是文学人的共识。
5、然而,这些年来,《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以致差一点被“遗忘”在中学语文教材之外。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
6、7月31日,江南骄阳似火,“书香满江南创意阅读营”启程啦。我们小记者分队一行4人和小伙伴们,怀揣着书本《朝花夕拾》,踏上了快乐的绍兴游学之旅。游学的第二天我们来到鲁镇,走进了鲁迅的故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诗句将鲁迅对敌人永不屈服,为人民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位爱憎分明的大文豪、思想家、革命家的童年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既崇敬又充满好奇。
7、出处没找到,也有可能不是写在哪本书里的,就是鲁迅口头说说。
8、当我喝了一杯碧绿的茶,再望护城河的时候,望见了一条乌篷船正从远处荡来。那船黑黑的,就像越出水面的一条青鱼。到得近处,那桨搅起一阵一阵的乌黑的淤泥上来,使绿水有了一道道黑色的印痕,就像人的伤疤。
9、相聚鲁迅故乡,共话精神原乡
10、走近巨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右任书法精品50件
11、本报记者请参与此次采风活动的30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在鲁迅的故乡共话故乡。
12、然而,指南针却很粗糙,显示出蔑视,仿佛嘲笑法国人不懂拿破仑,嘲笑美国人不懂华盛顿,冷笑:忘记?
13、1927 年, 诺贝尔奖评委斯文赫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民国大师鲁迅婉辞拒绝。鲁迅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人!难怪,大名鼎鼎的画家陈丹青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被鲁迅骂作“四条汉子”之一的夏衍,就非常佩服鲁迅“幽默得要命”。不同的人看鲁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见他的“伟大”,有人看见他的 “矮小”,有人看见他的 “正经”,有人看见他的 “好玩”……陈丹青说鲁迅“好玩”,也不是恶意诽谤,更不是哗众取宠。原来,陈丹青是想把鲁迅从“神坛”和“祭坛”上请下来,脱掉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形形色色的外衣,揭开别人强加在他脸上的神神秘秘的面纱,还原他真实的容貌和平凡的人生,让人们看到一个“活脱脱”的鲁迅。
14、旅行中,出现越来越多参观名人故居的身影。
15、石一枫:《当代》杂志编委,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16、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17、走近巨匠|潘天寿曾经如此评价石鲁
18、——来自30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寄语
19、我注意到三味书屋中他坐在东北角的书桌。一个“早”已不知道被拓印了多少遍。那张松鹿图还挂在堂中央,只是再也寻不见当年的老师与学生。我兜兜转转绕了好几圈,只能走出堂屋时雨已经停了,天还阴着,桥下水声正盛。水道中已涨起了满目绿色。
20、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五、去鲁迅故里的说说
1、鲁迅故里我去过四次,每次的感受都略有不同,这不同与季节相关,更与随着年龄增长对大先生文字的感受力有关,他的洞若观火,他的犀利深邃,他对民族性的自省和批判,他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忧虑,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尤其人到中年,对他的文字与思想的体悟更深了些。绍兴这座文学之城,也因为他,让我们这些文学工作者有着一种别样的爱与期待。
2、先向南走200米,过中兴南路与延安路十字路口,在中兴南路马路东边的第二医院brt站就可以直接坐到绍兴火车北站.走到十字路口就可以见到了
3、鲁迅趣事鲁迅少年趣事——元宵对联,非常有才华有一年元宵节,鲁迅约十二三岁。按照过年惯例,鲁迅去乡下看望姨母。
4、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5、或者说,不管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风格写作,只要还是用汉语在书写,都绕不开那代五四前辈们的巨大影响。鲁迅的深刻性,他顽强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每一位用汉语书写的严肃作家的写作。
6、有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外出留下一个10岁的小男孩看家。忽然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问:“令尊、令堂在吗?”男孩不解其意转身就走心想:“我从来没吃过什么‘令糖’呵。”
7、多次来过绍兴,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再来,与往常相比,多了一份感恩之心。荣获以他命名的文学奖项,是我们的无尚光荣。
8、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9、店主:“嗯,应该和这儿的文化底蕴有关吧。”
10、鲁迅趣事鲁迅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打油诗的故事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11、(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12、于是,士升手指天空,出了上联:“ 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
13、我和绍兴很有缘。第一次来绍兴是1967年1月,那时我是一个刚满15岁的少年,穿着黑色粗布的棉袄、棉裤,出于对鲁迅的崇拜,从杭州出发,沿着铁路线徒步60公里,来到绍兴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14、阮士升到庭园散步,见孩子们在玩花爆,他仰望明月,忽生一联,便踱着方步,走到了鲁迅的眼
15、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
16、鲁迅曾写给许广平不少书信,仅《两地书》原信就保存下来了68封。这些书信中,体现着鲁迅惯有的幽默,信尾问候语也很风趣。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J匕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17、开国大典,哪些巨匠登上天安门城楼?
18、徐则臣:《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19、幸好,总有人能在喧闹中释出意义,迟子建就是其中之一。哪怕好戏早已散场,她仍感受到了百年前鲁镇的余韵……
20、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