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句 > 正文

带铓字的诗句大全100首(关于铓的古诗有哪些)

2024-04-20 14:20:4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带铓字的诗句,带铓字的古诗,关于铓的诗句

关于铓的诗句100首

1、愁云惨惨増寒威,冰铓砭骨裘不支——《入局马上》(作者:孔武仲)

2、水晶帘不隔,云母扇韬铓——《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作者:杨巨源)

3、但握锄犁柄,终逃鈇钺铓——《日长三十韵寄赵宾旸》(作者:方回)

4、冰壶避皎洁,武库羞锋铓——《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作者:李羣玉)

5、剪裁皆在手,终不露锋铓——《书斋十咏 剪刀》(作者:刘子翚)

6、文章炳蔚元摛凤,铓刃纵横暂割鸡——《留赠上官常用》(作者:孔武仲)

7、旧剑锋铓尽,应嫌赠脱轻——《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作者:刘长卿)

8、列缺掉帜,招摇耀铓——《唐铙歌妓吹曲十二篇》(作者:柳宗元)

9、报国剑铓沉气象,绝人弓艺委风飙——《哭曾四丈供备》(作者:强至)

10、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铓——《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作者:苏轼)

11、神驱笔下锋铓俊,天纵胸中气象豪——《赠王吉甫 其二》(作者:孔平仲)

12、遂初赋就笔余铓,赠我蒙探古锦囊——《孙子进惠笔乃周寿玉簪样试用其一已作秃翁犹耐驱使成绝句二首异日当寄子进昆仲 其一》(作者:赵蕃)

13、不知愁怨情若何,似有锋铓扰方寸——《胡笳十八拍 第十五拍》(作者:刘商)

14、嵯嵯玉剑寒铓利,褭褭青莲翠叶重——《早发灵芝望九华寄杜员外使君》(作者:曹汾)

15、什袭藏箧中,光铓——《次韵罗修撰古风》(作者:李纲)

16、铦铓释纷难,未足论明哲——《咏古十六首 其六》(作者:华镇)

17、文苑锋铓稍收戢,醉乡朋旧多携解——《迟晚行》(作者:吕南公)

18、戢戢生理微,岂足膏铦铓——《连州守王大宝元龟建双溪阁于放生池上为作诗以效颂祝》(作者:史尧弼)

19、宪府初腾价,神州转耀铓——《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作者:柳宗元)

20、嵚岖远荆棘,瘏痡辟锋铓——《次韵袁伯长寄赠之作》(作者:舒岳祥)

21、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赠戴嗣良歌时罢洪府监兵过广陵为东坡公出所获西夏刀剑东坡公命作》(作者:晁补之)

22、益利锋铓临大敌,养成羽翼看高飞——《答林神童》(作者:洪适)

带铓字的诗句大全

1、古来解使玉如泥,剑铓除是锟铻铁——《再和邓志宏二首 其二》(作者:陈渊)

2、悲哉小人态,所得真毫铓——《古意四首 其四》(作者:李纲)

3、此辈未易以柔服,必至腥血膏锋铓——《寄敬岩》(作者:王柏)

4、昔年囊绽露微铓,已陟云梯最高级——《予与故人别因得寄诗三十韵走笔答之》(作者:释德洪)

5、纔拟犯锋铓,丧却穷性命——《颂古五首 其五》(作者:释慧光)

6、文星落奇曜,宝剑摧修铓——《哭李观》(作者:孟郊)

7、雄铓皆帝剑,直节倍公槐——《再吟六诗四首拜呈 其二》(作者:孔平仲)

8、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作者:柳宗元)

9、撷其所长,韬锋敛铓,类曲水之觞——《薛道祖书简帖赞》(作者:岳珂)

10、左为剑铓右鼎耳,劝君却步行相先——《再赋薄薄酒》(作者:敖陶孙)

11、龙泉去铓刃,蜗角亦风波——《自遣》(作者:邵雍)

12、霜雪剪栽新剡硾,锋铓管束本宣毫——《谢人自钟陵寄纸笔》(作者:齐己)

13、桂林地险通椎髻,阳朔峯奇削剑铓——《送广西提刑潘比部》(作者:梅尧臣)

14、霜余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冬望》(作者:曾巩)

15、星汉光铓动,湖山气象沈——《夜兴》(作者:郭祥正)

16、当年同望赭袍光,万事争先落彩铓——《次韵穆父见戏》(作者:孔文仲)

17、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平胡》(作者:明皇帝)

18、紫怀心素锋铓健,红束腰身管套深——《谢友人惠笔》(作者:张炜)

19、三尺青蛇冷剑铓,百跗委蜕像生黄——《宪使魏青崖惠拄杖坚多节而色尚黄惟额用白立秋后十日声诗》(作者:陈杰)

20、不知愁怨意若何?似有锋铓扰方寸——《琴曲歌辞 胡笳十八拍 第十五拍》(作者:刘商)

21、欲来冲雪刃,不免露(《天圣广灯录》作「碎」)锋铓——《颂云门三句语(幷余颂八首) 提纲商量》(作者:缘密)

22、不露锋铓,成何道理——《偈二首 其一》(作者:释道闲)

带铓字的诗句有哪些

1、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秋日同文馆诗 其二》(作者:张耒)

2、夫差剑老敛锋铓,击石何须试道傍——《送僧之虎丘》(作者:释居简)

3、及时与人成大功,岂肯弃置钝锋铓——《古剑歌》(作者:郭祥正)

4、稍余衣带水,已尽剑铓山——《炎关》(作者:张孝祥)

5、遶身衣带水,堆眼剑铓山——《池阳道中一首》(作者:王阮)

6、差差玉剑寒铓利,褭褭青莲翠叶重——《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作者:曹唐)

7、源泉岩溜漾清波,淬出光铓利太阿——《磨剑泉》(作者:程太虚)

8、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八月六日作四首 三》(作者:韩偓)

9、红丝玉斗紫毫铓,岁晚相从味更长——《试笔二首 其二》(作者:陆游)

10、杨郎岭中彦,而能敛锋铓——《张子真杨政光吴德夫追路湘源赋此以别》(作者:张栻)

11、眈眈我负千钟囊,置在公前一针铓——《留别陈阜卿》(作者:王质)

12、斩蛟诚壮勇,剸象见铦铓——《宝剑联句》(作者:李纲)

13、锋铓发硎断犀象,好为明主裁丝纶——《送翟公巽赴中书舍人》(作者:张耒)

14、诗人锋铓不可触,瞢揽鲸牙撩虎须——《次韵答陈梦锡十首 其一○》(作者:陈造)

15、独尝为我露其铓,尽扫杨墨挥韩庄——《和罗仲素寄子静长篇》(作者:陈渊)

16、属邑周行未觉劳,要观铓刃试豪曹——《景伯正字按行外邑平遣系囚既还出道中诗一编蔡丈有诗次韵》(作者:李益能)

17、三千宾客磨圭角,百二山河拥剑铓——《闲适吟 其三》(作者:邵雍)

18、锋铓剸截昆山玉,意气腾凌大海澜——《次韵酬昌侠见贶之句》(作者:孔武仲)

19、雄健日千里,光铓长万寻——《读孟郊诗》(作者:李纲)

20、名家宰名邑,将谓屈锋铓——《赠李明府》(作者:齐己)

21、青鞋踏尽剑铓山,借枕僧房落照间——《题大儒寮小阁》(作者:李弥逊)

22、火发激铓腥,血漂腾足滑——《征蜀联句》(作者:韩愈)

带铓字的古诗大全

1、觜利锋铓毒,形微胆智麤——《梅月为蚤虱所苦各赋二绝 虱》(作者:刘克庄)

2、公门次第生辉光,一一词锋如剑铓——《宋景文公之孙景云得玉龟印有忠孝侯印四字示诗次其韵》(作者:刘一止)

3、半夜雄铓飞上天,几见长陵一抔土——《彭城三咏 斩蛇泽歌》(作者:贺铸)

4、霹雳机中反活眼,锋铓句里罢干戈——《颂古十二首 其四》(作者:释智深)

5、苕溪猩鬼兮呼啸幽篁,绣衣一出兮血膏斧铓——《马华父母叶氏挽词 其一》(作者:王柏)

6、十载潜心学有方,韬藏曾不露锋铓——《挽邢邦用 其二》(作者:孙应时)

7、千枕消魔障,春芽敌剑铓——《鬬茶》(作者:袁说友)

8、白虬天子金煌铓,高临帝座回龙章——《杂曲歌辞 湖阴曲》(作者:温庭筠)

9、妙用作意驱后铓,惊鸿乍起游龙翔——《诗一首》(作者:薛绍彭)

10、君来嚬笑民之法,政绝锋铓古与徒——《寄兴化叶明府进卿二首 其二》(作者:陈造)

11、骨鲠知难屈,锋铓岂易干——《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作者:刘长卿)

12、紫气锋铓露,青冥羽翼开——《送郑州邵资政》(作者:曾巩)

13、只如剑,成家活,不犯锋铓有生杀——《又用前韵送僧》(作者:释慧空)

14、祸来嵯峨兮势如壤墙,当伏重诛兮鼎耳剑铓——《长信宫词》(作者:陆游)

15、玉佩泉鸣清醉耳,剑铓山峭割愁肠——《和游尧臣出郊二首 其一》(作者:王炎)

16、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 和李势女》(作者:白居易)

17、印组萦光马,锋铓看解牛——《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府周岁公宰昭应牧在淮南縻职叙旧成二十二韵用以投寄》(作者:杜牧)

18、肃肃严威不可干,剑铓莫作等闲看——《霜》(作者:袁燮)

19、势崩腾兮不可止,天机暗转锋铓里——《观怀素草书歌》(作者:贯休)

20、剖发露光铓,爬罗无缝罅——《送方元忠》(作者:郑獬)

21、此君剑器藏锋铓,张颠幻出公孙娘——《方南康席上观赣妓秀英作墨梅竹》(作者:曹彦约)

22、汗流几案惨无光,忽然到眼如锋铓——《次韵东城所画郭功甫家壁竹木怪石诗》(作者:李之仪)

含有铓字的诗句100句

1、空嵌独秀峰,雷霓挥铦铓——《题定明大像》(作者:阎禹锡)

2、驱海涛以入砚滴兮,挽南斗文星于笔铓——《延陵怀古 东坡先生》(作者:杨万里)

3、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苦寒》(作者:韩愈)

4、不知何计脱锋铓,三十六中居上策——《题长兴陈朝桧》(作者:王洋)

5、光铓长吐焰,顷刻遽开花——《灯花 其二》(作者:李纲)

6、霜寒月冷古时狱,下有苔蠹之雄铓——《送寿州司理张元舆》(作者:梅尧臣)

7、身同莹澈尼珠净,语并锋铓慧剑坚——《和赠和龙妙空禅师》(作者:夏鸿)

8、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锋铓——《遣兴联句》(作者:孟郊)

9、汾阴有宝气,赤堇多奇铓——《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作者:刘禹锡)

10、哲匠居邻剑水傍,笔端疑化剑锋铓——《读余逢辰旧唱和诗》(作者:欧阳澈)

11、黄花金琐碎,碧叶玉光铓——《岩桂二首 其一》(作者:李纲)

12、秀直寒松节,精明利剑铓——《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作者: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