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戴尔型号查询(戴尔型号查询Inspiron 15-5559)

2024-03-31 13:35:4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戴尔型号查询Inspiron 5370
  2. 戴尔型号怎么看
  3. 戴尔型号查询网站快速服务代码
  4. dell电脑官网

戴尔型号查询Inspiron 5370

以下是查看戴尔笔记本电脑型号的方法:

1、查看外壳标签。通常,戴尔笔记本电脑的型号信息会标注在外壳上,如电池插槽下方、屏幕背面底部或侧面。

2、使用系统设置。在Windows系统中,可以通过点击“开始”菜单,进入“设置”或“关于”部分,在“设备信息”中可以找到型号信息。

3、使用命令提示符或PowerShell。在Windows系统中,打开命令提示符或PowerShell,输入特定的命令(如dxdiag或systeminfo),然后回车执行,会显示包括型号在内的系统信息。

4、使用DellSupportAssist应用程序。在Windows11、10、8.1系统中,可以通过搜索并打开SupportAssist应用程序来查看产品型号。

5、访问戴尔官方网站。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找到型号,可以访问戴尔官方网站的支持页面,输入设备的服务标签或相关详细信息来获取支持和文档。

6、检查系统BIOS。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计算机的BIOS中查看型号,通常是在开机时反复按F2键进入BIOS设置。

戴尔型号怎么看

HelloEveryone!许久未见,甚是想念呀。今天又给大家来盘新游戏本了,算是今年玩过的很有特色的一款机型——戴尔游匣G16-7620。

在介绍G16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戴尔游匣G15。众所周知,戴尔的G系列作为T1级别游戏本品牌,一直因其性价比突出、性能强劲稳定而广受游戏玩家的青睐。

因为我每年都要接触大量的游戏本,覆盖各项性能测试。可能今年某品牌异军突起,但第二年就萎靡不振,这些都习以为常了。但戴尔游匣G15怎么样呢?在测试多个版本后(AMD和intel双平台均有上手),给我的感觉依旧是一个字——「稳」。

戴尔游匣G152022是在2021款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器的迭代、内存升级DDR5、散热模组的完善而来。从「外观设计」上来看,延续了之前的经典风格。A面的材质虽然采用了环保材质,但是触摸的质感还是非常不错,特别是中部斜向纹理组成的三角形图样,中部还有抛光的DellLogo,提升了产品的辨识度。

G15的「屏幕配置」也是相当出色的,屏幕面板来自LGDisplay,型号为LP156QHG。屏幕分辨率为2560×1440,刷新率240Hz。屏幕素质方面,覆盖了99%DCI-P3色域,峰值亮度400nits。

「键盘方面」依旧是全尺寸的设计,键程适中,触感舒适。珊瑚色的背光键盘,在游戏本中颜值能打。「I/O端口」方面,搭配了1个雷电4、3个USB-A(10Gbps)、3.5mm二合一音频接口、HDMI2.1、RJ45千兆网口,以及电源接口。

在「硬件配置」方面,G15的甜品级配置i7-12700H+RTX3060,更是以强劲性能、较高的性价比和稳定的性能释放,让不少用户种草下单。240Hz高刷新率的加入,也为玩家带来了更丰富的选择。

最近戴尔游匣G15还通过更新BIOS,为RTX3060显卡带来了140W的满血释放,让G15再度成为了性价比高的游戏本代名词,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游戏本市场内也站稳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既然已经有了性价比高的游戏本游匣G15,戴尔自然会把重点放在高端用户更在意的游戏体验和沉浸感之上,去挖掘更高端的市场份额。所以,此次戴尔再为G家族增添了一员“王炸”猛将——游匣G16-7620。虽然从命名规则上来看,大家会直觉地认为G16是G15的屏幕升级版。但其实并非如此,G16可以说是一款全新的旗舰游戏本。

通过戴尔游匣G16的配置也可以窥见一斑,16:10的2.5K高刷屏、CherryMXX型鸥翼轴机械键盘,凝结着戴尔对于旗舰游戏本的理解,为专业游戏玩家带来从视觉到触觉全方位沉浸感的游戏体验。在整个游戏本市场里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细节我们这里先按下不表,等到后面再来详细介绍。

「型号」:戴尔游匣G16-7620

「处理器」:12代英特尔®酷睿™i7-12700H移动处理器(14核心/20线程,2.3GHz/4.7GHz)

「显卡」:NVIDIAGeForceRTX3070TiLaptopGPU(140W,后续会升级到150W/独显直连/DynamicBoost2.0)

「屏幕」:16吋/2560×1600/165Hz高刷新率/300nits/100%sRGB高色域/G-Sync/德国莱茵硬件级防蓝光

「内存」:32GB双通道DDR54800MHz高频内存

「硬盘」:1TBM.2PCIe4.0NVMe固态硬盘

「散热」:194叶超薄风扇叶片/双风扇四区域散热模组

「键盘」:1.8mm键程/单键RGB/CherryMX机械键盘

「扬声器」:RealtekALC3254的立体声扬声器,2×2.5W,Nahimic3D音效

「网卡」:intelWi-Fi6AX201(2x2)

「接口」:1×雷电4、3×USB-A(10Gbps)、RJ45、3.5mm二合一音频接口、HDMI2.1

「电池/适配器」:86Whr/240W(19.5V/12.31A)

「三围/重量」:357.26mm(长)×272.11mm(宽)×26.9mm(厚)/2.63kg

「售价」:14999元

我们先来聊聊戴尔游匣G16的外观设计,大尺寸游戏本考验的不仅仅是屏幕,还有与之密不可分的工业设计。这款游戏本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笨重,整机重量甚至比15.6吋机型还轻上一些,而且体积也没有太大变化,这点相当难得。

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我们看看电脑的B面,G16的屏幕部分自然是16吋,而且还是16:10的黄金屏幕比例。再加上窄边框的出色设计,让B面的屏占比直接上了一个台阶,都快赶上自己家的商务本了,沉浸感拉满。而且窄边框也有助于控制机身体积,相当于在15.6吋机身中塞入了16吋屏幕。对于通勤d而言,真的爱了。

回看G16的A面,可以发现A面采用了铝合金材质,Logo也是经典的虹彩镭射标识,既保留了暗色系的低调,也不失游戏本的“风*”。当然G系列游戏本尾翼处的红色“G”标也是我最喜欢的设计之一,相当具有辨识度。

戴尔游匣G16的C面同样可圈可点,戴尔为其安排上了相当生猛的配置——CherryMXX型鸥翼轴机械键盘,还是单键RGB背光,后面再给大家详细唠唠。

可能有小伙伴发现了G16没有再配备数字小键盘,但它的导航键是标准尺寸设计,还加入了诸多的功能键位,如F2-F6的可自定义键、右侧的多媒体键位。

在「I/O端口」方面,游匣G16的RTX3060及以上版本均搭载了1个雷电4、3个USB-A(10Gbps)、RJ45网口、3.5mm二合一音频接口以及HDMI2.1视频端口,不管是接驳外设还是显示器都能让你游刃有余。

最后在戴尔游匣G16的D面,采用的是工程塑料材质,1/3的面积都用于散热栅栏,以此保障进风量。四个角上各有一根长条形的脚垫,能够起到防滑和抬高底面散热空间之用。

以上就是戴尔游匣G16的外观设计了,总体来说延续了G家族系列的设计风格,还加入了一些非常出彩的亮点,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还满意呢?

前面我给大家挖了两个坑:屏幕和键盘,这一章我们就来展开讲讲。电脑屏幕一直是游戏玩家比较重视的一环,厂商自然也不会忽视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显示器面板技术的快速迭代,屏幕参数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

笔记本的屏幕刷新率一路从60Hz飙升至120Hz甚至240Hz,屏幕分辨率也从1080P提高到1440P乃至2160P,而今现在主流游戏本又流行起了16:10比例的屏幕。

我猜测戴尔游匣G16选用16:10的屏幕比例,更多的是基于商业场景优势的考量,相比于16:9的屏幕能够显示更多的文字内容和表格,这也是当前的行业趋势和消费者偏好。当然对于部分立体游戏场景而言,也是有加分的,比如需要常常抬头看天的《守望先锋》,还有自古CT不看天的《CS:GO》。

通过AIDA64查询到这块面板来自友达家,具体型号为V487K_B160QAN,它的刷新率达到了165Hz,拥有100%sRGB色域。在护眼能力上,G16支持DC调光、TÜV硬件低蓝光认证及EyeSafe护眼认证。

通过爱色丽i1DisplayProPlus搭配DisplayCAL3校色之后检测,这块屏幕覆盖了99.8%sRGB色域。屏幕峰值亮度318.1nits。伽马曲线为2.2光度,白点为6397K,同时对比度达到了1138.4:1,色准表现方面,平均△E=0.17,最大△E差值为0.61,面板数据还算出色,显示内容不偏色,色彩真实、精准。这样不管是玩游戏还是进行内容创作,都能够呈现出不错的显示效果。

除了屏幕外,戴尔游匣G16还拥有一项大部分游戏本都无法企及的体验优势——键盘。众所周知因为笔记本键程较短,且键盘为非核心部件,常常遭到忽视,甚至被无良厂家刻意减配。但戴尔家不仅给你安排上了机械键盘,还是T1级别的CherryMXX轴。

戴尔和Cherry共同开发了鸥翼轴,仅用了3.5mm的轴体高度就塞下了顶级机械键盘轴体结构,触发键程只有0.8mm,总键程是1.8mm,触发力度45g,还搭配了单键RGB调光。

而且戴尔的单键RGB灯光可以在AlienwareCommandCenter中进行设置,甚至可以与适配的游戏进行灯效联动,酷就完事了。

从我实际的感受来说,它的触感有点类似于Cherry青轴或银轴,按键干脆,回弹有力,说是游戏本的“梦中情键”也不为过吧。

特别是在比较紧张刺激的竞技类游戏中,机械键盘全键无冲,能够给予职业玩家高频操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想到之前许多专业玩家使用游戏本都得额外配一个专业机械键盘才得劲,现在直接买个G16就一步到位了,这下专业性和便携性都能兼顾了。

同时键盘的压力变化和段落感,能够让手指获得足够的反馈感,对于文字工作场景也有不小的加分。相比于外接机械键盘,G16的键盘敲击声会更安静,但毕竟机械键盘还是自带一些噪音属性,因此在安静的办公环境和夜深人静的宿舍里,也要注意敲击频率。最后,真心建议大家去线下门店感受下CherryMXX型鸥翼轴,键盘体验真的完爆目前所有的游戏本。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游戏本的性能部分,戴尔游匣G15和G16,在处理器和显卡硬件组合上是比较接近的。就像本文的G16-7620和G15-5521均采用了英特尔第12代酷睿处理器i7-12700H+英伟达RTX3070TiLaptopGPU的次顶配硬件组合。

因此二者在性能表现上不会拉开太明显的差距,但彼此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G15追求的就是性价比,240Hz的屏幕更加适合对刷新率要求极高的专业电竞用户。而拥有更大的屏占比+卓越手感的机械键盘的G16,它的则更倾向于拉满游戏的沉浸感。正所谓主流游戏本看的是性能,旗舰游戏本讲的是体验。

根据我的游戏体验而言,戴尔游匣G16交上的答卷是令人非常满意的,一方面是游戏性能的表现出色,例如此前压力不小的《赛博朋克2077》,就能够在2560×1600分辨率下+超级光追+DLSS的选项下达到79.38fps的表现。

今年以来大热《艾尔登法环》也能够在1600P+最高画质下全程60fps满帧运行,可惜这款游戏没能提供实时光线追踪和DLSS的功能,否则还能进一步榨干G16的性能。而且CherryMXX轴带来的操控快感远胜于此前的薄膜键盘,让你的每次操作都干净利落。

对于游戏爱好者而言,键盘体验拉满了,其他外设也不能落下,还可以考虑为戴尔游匣G16选配一些戴尔家的外设配件,原汤化原食。比如戴尔G3223D显示器,同样是2.5K+165Hz的组合,能够契合G16的性能释放,配合独显直连实现游戏体验的丝滑过渡。

如果像我一样像追求更极致的游戏体验,还可以搭配AW720M三模无线蓝牙鼠标,表面是白色的亲肤质感,人体工学设计让它的握持感相当舒适,G16的CherryMX键盘搭配上鼠标26000DPI和50g加速度,能够让你在FPS一类的竞技类游戏当中体验“枪枪到肉”的快感。

最后预算充足的童鞋还可以考虑再配一个外星人AW920H耳机和外星人AW510K矮红轴机械键盘,进一步强化游戏的沉浸体验。

最后,在老牌光追3A大作《控制》下,1600P+高画质+高光追+DLSS的帧率为78fps,如果把分辨率改为1920×1200后,画面就能有164fps,刚刚好达到了G16这块屏幕的上限,算是物尽其用了。总体来说,论性能,戴尔G15已经能够给到你想要的游戏表现,但论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还得看G16的超窄边框屏幕和CherryMXX型鸥翼轴机械键盘。

接下来,我们测试一些常规性的【理论性能】,戴尔游匣G16搭载了「英特尔®酷睿™i7-12700H移动处理器」,这款处理器隶属于AlderLake-PH45系列,基于Intel7工艺制程,拥有14核心20线程,包括6个性能核和8个效能核,其中性能核单核频率高达4.7GHz,还有24MB超大L3缓存。

从实际的测试来看,CPU-Z单核性能得分723.7分,多核性能7917.7分。CINEBENCHR15测试中,CPU性能为2613cb;CINEBENCHR20测试中,CPU性能为6642pts;CINEBENCHR23测试中,单核性能得分1748pts,多核性能得分15939pts。

在「CINEBENCHR15连续测试」中,可以看到戴尔游匣G16释放了2469-2653cb的性能区间,衰减率方面在6.94%,表现仍是同级别主流水平。

我也借助了一些专业软件来测试i7-12700H移动处理器,数据汇总如下所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对比自家笔记本的数据:

「3DMark-CPUProfile」:单线程955分,最大线程7509分

「GeekBench5」:单核性能1689分,多核性能12581分

「Corona1.3Benchmark」:渲染测试耗时1分27秒

「FritzChessBenchmark」:相对性能倍数63.55,每秒千步30501

「wPrimeBenchmark」:32M(单核性能)耗时9.993秒,1024M(多核性能)耗时344.976秒

「SuperPI」:32M(单核性能)耗时7分1.484秒

「7-Zip」:压缩测试得分96.600GIPS,解压缩测试得分96.616GIPS,总分93.608GIPS

「V-Ray」:vsamples得分11504分

在显卡方面,戴尔游匣G16-7620搭载了全新的「NVIDIAGeForceRTX™3070TiLaptopGPU」,基础功耗125W,搭配DynamicBoost2.0功耗最高可以达到140W,支持独立显卡直连,据说之后还会通过BIOS提升功耗,最高可达150W,另外目前G15也已经可以通过升级BIOS,解锁这些加分功能。

通过「3DMark」测试可以看到RTX3070Ti在TimeSpyExtreme(DX12)测试总分5576分;在FireStrikeUltra(DX11)测试总分7461分;PortRoyal(光追)测试总分7143分。

在显卡测试软件「SuperpostionBenchmark」中,搭载了RTX3070Ti的戴尔游匣G16-7620在1080P-Extreme场景得分7266分,在4K-Optimized场景中得分9310分,在8K-Optimized场景中得分4066分。在「V-Ray」测试中,GPURTX场景得分1749分,GPU-CUDA场景得分1377分。

在「PCMark10EXTENDED」的基准测试场景中,总体得分10353分,基本功能得分10770分,生产力得分10868分,数位内容创作得分12298分,游戏得分21573分,得分表现不错。

烤机表现方面,首先进行「AIDA64单烤FPU」30分钟后,CPU主频稳定在3.392GHz(其中P核3.492GHz/E核2.794GHz),封装功耗在83.05W,温度在100℃。在外壳温度方面,C面最高温度为41.2℃,位于转轴出风口处,D面最高温度为48.8℃,位于底部散热进风口处。

「CPU主频」:主频3.392GHz(P核3.492GHz/E核2.794GHz)

「CPU功耗/发热」:封装功耗83.05W/温度100℃

「C面/D面最高温度」:41.2℃/48.8℃

然后「单烤FurMark」30分钟,GPU的核心频率1215.0MHz左右,功耗在140W左右波动,图形处理器的温度稳定在74℃。在外壳温度方面,C面最高温度为47.2℃,D面最高温度为54℃,整体温度要比单烤FPU高上不少。

「GPU主频」:主频1215MHz

「GPU功耗/发热」:功耗140W/温度74℃

「C面/D面最高温度」:47.2℃/54℃

最后在30分钟的「AIDA64FPU+FurMark双烤测试」,可以看到CPU封装功耗为29.92W,主频为1.995GHz,温度为77℃。而GPU的温度为71℃,频率为1590.0MHz,功耗为138.57W。此时CPU+GPU的总功耗为168.49W左右。在外壳温度方面,C面最高温度为45.6℃,D面最高温度为49.2℃,介于单烤FPU和单烤GPU之间。双烤的峰值噪音在52.0dB(A),这在游戏本中还算安静的。

「CPU主频」:主频1.995GHz(P核1.895GHz/E核1.696GHz)

「CPU功耗/发热」:封装功耗29.92W,温度77℃

「GPU主频」:主频1590MHz

「GPU功耗/发热」:功耗138.57W/温度71℃

「CPU+GPU功耗」:168.49W

「C面/D面最高温度」:45.6℃/49.2℃

然后,在内存方面,戴尔游匣G16-7620搭载了「32GBDDR54800MHz高频内存」。通过AIDA64测试可以看到,读取速率为64900MB/s、写入速率为64616MB/s、复制速率为61254MB/s、时延95.8ns。L3Cache的读/写/拷贝数据分别为698.88GB/s、308.11GB/s、496.83GB/s,时延12.7ns。

而在原装硬盘方面,戴尔游匣G16-7620搭载的是「三星PCIe4.0固态硬盘」,具体型号为PM9A1,硬盘容量1024GB,使用的PCIe4.0×4通道和NVMExpress1.3标准。从ATTO磁盘基准测试、TxBENCH、CrystalDiskMark等软件的测试中可以看到原装硬盘的读取速率能够达到7000MB/s,写入速率能够到5300MB/s,这是我今年测试过的笔电里面硬盘速度最快的了。

最后在网卡方面,戴尔游匣G16-7620使用的是「intelAX201Wi-Fi6网卡」,拥有2×2天线,支持2.4GHz和5GHz双频段,集成蓝牙5.2,最大宽带为2400Mbps(160MHz),可以说在今年Wi-Fi网卡大规模减配的游戏本,戴尔G16守住了初心。

戴尔G16的理论性能测试表明,整机的配置还是非常扎实,各项性能指标都位于前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G16的超旗舰定位并非浪得虚名。

经过本文的细致体验之后,想必你对于戴尔游匣G16这款旗舰游戏本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G15的优势在于性能,而G16则更侧重体验。

G16不仅是戴尔旗下第一款2.5K的16:10超窄边框屏游戏本,更是凝聚着游匣G家族的对于游戏本的专业理解和充分表达。i7-12700H+RTX3070Ti的次顶配硬件,再辅以32GBDDR5高频内存和1TBPCIe4.0硬盘,让戴尔游匣G16在性能表现上也达到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

目前,戴尔游匣G16在京东上共有5种配置可供选择,可以看到性价比最高的其实当属RTX3060+传统薄膜RGB键盘,不过真心推荐游戏爱好者选配Cherry键盘,舒适的输入体验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需要大容量内存硬盘,还可以选配3070Ti+32GB+1TB的王炸组合,总之,大家按需选择。

【¥9499】:i7-12700H/16GB/512GB/RTX3050Ti/RGB键盘

【¥9999】:i7-12700H/16GB/512GB/RTX3060/RGB键盘

【¥10499】:i7-12700H/16GB/512GB/RTX3060/Cherry键盘

【¥11999】:i7-12700H/16GB/512GB/RTX3070Ti/RGB键盘

【¥14999】:i7-12700H/32GB/1TB/RTX3070Ti/Cherry键盘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爱好测评的研究生。

戴尔型号查询网站快速服务代码

CHHID:jcd_chh

曾经的讨论区有网络设备、NAS,但是分享区好像没有,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放在这个地方,如果不对,烦请版主帮忙换地方。水的时间多了就觉得应该做点儿事情,距离上次发东西已经5年了。前面是购买的选择历程,后面是实拍和管理软件。

前言

本来我的计划只是升级一下NAS,最后种种原因上了机架。先说下原有的NAS情况,一直用的是群晖的DS718+,作为千兆设备是非常合格的,自带外网访问、免费的DDNS,但是用作计算、跑应用就力不从心了,况且CPU还是著名的上过新闻的J3455。题外话,群晖的NAS如果有人想入坑,我是建议盘位一定要选足,外接的盘柜比如DX517实在是性价比太低了,价格甚至比主机都贵,接近再买一台4盘位主机。千兆网络的带宽对NAS而言比较微妙,勉强满足机械低速部分的要求,但连机械最大连续读写速度都发挥不出来;即便是所谓的链路聚合设置了,实际也只对多任务起效,所以在家用环境一般比较鸡肋。后来知道QNAP有万兆的532X、932X这样廉价的机型,本来打算转QNAP,但他们的处理器都是AnnapurnaLabs(亚马逊的)的AlpineAL-324;ARM架构设备用过树莓派,就raspberrypiOS的父亲debian而言,整体ARM软件生态还是不错的,但不会像x86这么省心(未来ARM会是服务器的一个趋势……也可能是RISC-V,至少短期内和我们没关系),早期的ARM芯片值得去担心性能(想想群晖这边直接不支持ARM上的docker),就暂时搁置了。万兆交换机先买了华为的S1720-28GWR-4X,无风扇的4万兆SFP+24千兆电口(现在这机器换代停产了)。后来需求改了,有了一点点的计算需求,主要需求是大内存、存储空间需求,目前家里服役的X299最高支持只有可怜的128GB(隔壁Yes厂的HEDT应该256GB了);而且就使用来说,Linux在很多事情上用起来是真的比Windows舒服(但是我同意win10是最好的linux发行版 ),所以打算上个CPU性能凑合的机架式,然后自然而然地看了一圈Synology和QNAP两家的机架式,基本上芯片层级是ARM->Celeron/Pentium->Xeon-D->XeonScalable这个产品线划分,威联通多样点,中段市场有Ryzen、Core、兆芯的型号,但是XeonScalable的型号好像XeonSilver4210就顶天了,而且价格过于高贵,而且到了这个级别成品NAS省电的优势基本也没省下多少了,于是需求转投了服务器整机。太长不看版全文:在高性能需求上,机架式成品服务器的性能、性价比超过NAS整机,但是软件投入高。噪音不友好。功耗比较高。

用途

基本用途是NAS。近期多出来了对内存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单纯用于计算云服务器不是不行,但是高配置云服务器价格本身很高,一年价格就能买一台同配置的了,还不算高昂的带宽费用,关机价格会便宜些,只需要付数据保存的费用。易用性上,云服务器不需要整体那些服务器管理的技术,但个人网络可怜的上传速度导致数据传输比较麻烦,如果有保密需求整个流程会更复杂。在坚固NAS这一点上,用现在的普通网络的上行带宽兼顾NAS是完全不可能 因为没有很高的虚拟化需求,又想最大可能保留性能,所以没装纯虚拟化环境,偶尔的需求KVM搞定。当然费用也是个考虑的问题,免费的ESXi单个虚拟机最高8核心,授权版价格高到买不起;PVE价格不便宜,按照CPU插槽数量收费,免费版网上简单查过说有一些坑,省心就别想了。如果有很多有时间精力,组装服务器也是个好选择,但是组装机箱配件购买比较麻烦,而自己又只想搞个稳定的、售后好、备件易获取的设备,整机在这方面省心一些。超微、泰安的机器无论是整机、主板还是准系统都很有吸引力,但国内购买不是很方便,配件也有同样问题。二手服务器比如戴尔R740(XD)、R730、华为2288Hv3这些机器也是可用的选择,没有选择一个原因是期望有最长的无故障使用寿命,另一个是矿潮已经把很多二手设备的价格抄了起来,并没有以前那么友好的价格了。有个插曲,作为一个不相关领域的人,我一度以为存储器就是NAS、USB硬盘柜这种东西,事实证明这东西和我认识的差距太大,家用基本不用碰(坛子里面看有大佬开箱过戴尔的ME存储器,远远膜拜 )

台式机、工作站与服务器的区别

以下均为个人理解。首先是ECC(以及RegECC),一般ECC只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支持,AMD先天支持但是很多主板并不给,Intel就是迷幻的操作,core大部分没有但是有的奔腾有……未来DDR5传说自带ECC,希望最后在MSDT不会刻意阉割。家用机、工作站相对而言用的高频处理器,工作站用的CPU现在和服务器的核心没区别但是是高频版。内存,服务器支持最高,最高每通道2条(2PDC),通道数也领先,目前世代的8通道对应就是每路16条插槽,RDIMM最大能到1TB、LRDIMM能到4TB,而工作站大部分应该还在1DPC上。可拓展性上,MSDT基本一直在20-24条PCIe徘徊,去掉M.2用掉的剩下的也就是1条x16,工作站和服务器平台现在是64-128条每路。剩下的就是24小时工作的稳定性,可能是玄学。另外一个就是在硬件设计思路是差异,服务器重在冗余、热插拔(归根到底还是不间断的思路),而家用机一般没这个东西;这一定程度也决定了组件拆装的体验。工作站及曾经的商用机在部件更换这点做的也不错(以前公用的一台XP时代的戴尔Optiplex,内部设计就非常不错,台式Precision的感觉)。服务器一般不用显示器、键盘、鼠标,显卡是板载的真亮机卡 外形上,以戴尔的为例,基本是塔式(著名的HPEMicroserver应该也属于这一类)、机架式、其他,塔式可能是类似普通机箱,或者是T6x0和T4x0那样的平放可转换为5U机架的机箱;机架可能是1节点,也可能是密度更高的2U4N(常说的四子星,2U机架高度内4节点);其他特殊类型的包括强化环境防护的(严格讲也是机架)、模块化(感觉就是刀片)、曾经还有很惊艳的VRTX这种塔式模块化。服务器开机速度稀烂姑且也算一个特点吧……

型号选择

这一部分讲述了服务器各组件基础知识,以我选型中的一些思考为主,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尺寸

比较省心的存储配置是2ULFF(3.5寸),1U前面板存储只能4个大盘,2U最高能12个(一般有8*3.5或者12*3.5的选择)。3.5的基本只支持SATA、SAS,PCIe通道严重浪费,是低成本大容量的唯一选择(联想家可定制AnyBay配置,3.5寸接口兼容SATA、SAS、NVME三模式);纯存储密度3.5寸已经输给单盘容量不比机械小很多而且盘位多的2.5寸机型了。不过3.5寸机器如果预算够的可以上后置NVMe硬盘位。现在应该正处在服务器迅速进化的时代,预计过不了几代2.5的U.2可能就会转战E1.s、E1.L这些基于NVMe的新的存储物尺寸标准,未来还可能有CXL内存,所以选当前最适合的就好,战未来不存在的 部分塔式机器横放转成4U/5U也是不错的设备但重量大、也不如2U设计优雅,而且塔式型号选择非常少,有的型号也没更新处理器,所以不推荐。至于是不是噪音友好很多请大佬们补充 2U服务器除了极少数型号(比如EPYC单路)外都是双路,部分是4路,所以选择2U双路基本不用纠结的(低成本方案可以在双路机器上只上1个CPU)。超微、泰安这些基础大厂可能有2U1P的Xeon,其他厂不多。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东西重量都非常可观,我国普通住宅楼房每层承重最低要求是200kg/m2,一个1m深2m高的标准42U机柜能轻易吃掉这个数字的小一半,上设备比较多的需要考虑一下重量,不要发生机柜掉到楼下 

品牌

品牌上考虑过几乎所有的大厂:Inspur、Huawei、HPE、Dell、Lenovo。各家主流的2U型号其实没多少:三代Xeon的有浪潮英信NF5280M6、华为FusionServerPro2288Hv6、HPEDL380Gen10plus、DellPoweredgeR750、LenovoSR650v2,EPYC2/3有HPEDL385Gen10、联想SR655、戴尔R7515和R7525。这些机型各有特色,比如浪潮有M.2、华为有板载10GE、联想有AnyBay;主流大厂的双路在内存支持上还是非常令人开心的,基本都是2DPC的配置,32条插糟一字排开(其实我很好奇下一代EPYC怎么办,传说EPYC4是12通道,2U2DPC就是48条插糟,并排32条已经是极限了,再往上19寸机架根本放不下了,只能前后?吃掉PCIe的地方?),主板、准系统的厂很多型号相对插槽会少一些。最终选择了Dell,因为经销商最多,官网在线可购、询价方便,淘宝配件也最好买的,所以基本就了解了Dell的;但是注意,Dell家的官网报价有的很准有的就比较随性,比如1条64G内存1w……建议心理价位内的官网价格可以直接上,有疑问直接找可靠的代理商咨询。其实对于整机,除了上面的以外,还有超微、泰安(Tyan)、华硕、屏蔽牌,国外媒体评的比较多,国内买起来相对于那几个整机大厂比较困难,对超微和泰安我还是挺有兴趣的可惜没啥渠道,屏蔽牌被Linus吐槽严重固件Bug也不修所以毫无兴趣。服务器噪声上,B站可听很多服务器的开机起飞声音,Dell14代还有个声音表现官方文档acousticalperformanceanddependencies可以参考,不知道15代的测试什么时候会出;这东西和具体配置、BIOS设置、环境温度都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处理器

处理器选择核心问题还是IntelXeonorAMDEPYC,照着MRSP算算就能发现Intel现在在中低端的服务器CPU上每核心的性价比已经比AMD高了,毕竟这几代都是加量不加价,连之前铂金银铜区分的互联通道速度、AVX-512FMA数量、最大内存支持都无脑下放了。AMD这几代同价位核心没明显价格变化,主要在IPC和频率上有明显提升。家里目前的主力机是X299平台,CPU是7940x,所谓的未来指令集AVX-512时至今日仍然活在未来……LinusTorvalds大神不仅换用了AMDThreadRipper作为工作机(https://www.phoronix.com/scan.ph...rvalds-Threadripper)而且表达了对AVX-512的不满(https://www.phoronix.com/scan.ph...Torvalds-On-AVX-512)。Intel新的DLBoost机器学习指令集确实在测试中展现了超越对手的性能,但是存在软件适配成本,完整版的DLBoost指令集在SapphireRapids才会有(补全半精度浮点),IceLake-SP支持不完整。这CPU机器学习上的另一个观点是,机器学习指令集应该放到加速器上去做而不是集成到宝贵的CPU上,现在辅助处理器的发展非常迅速,GPU、TPU、DPU都在迅速发展,而未来新技术会更加促进其发展,我比较支持这一看法。Intel在MKL、OneAPI等一些自家优化的项目上还有有长时间的积累的也不能否认,本着省心、省钱的原则,选了Xeon。虽然本代的芯片在IPC、频率、制程都没优势(如果用最近的改名大法,制程差距仿佛不大了……),但Intel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更大的单芯片面积、极低延迟的socket间通讯、AVX-512(好吧这个可以不算 )。虽然IceLake-SP的10nm和对手的7nm比不行,但是也算是自己的第二代10nm了。软件上,我还是挺看重Intel的MKL(目前Zen可以修改环境变量正常使用),网上有不少提及AMD软件问题的报告,比如一些电路设计软件、Intel赞助软件等,但是我个人经验在用过的东西里面除了MKL有差异,其他的没遇到兼容问题。我目前主力笔记本就是二代锐龙,没见到严重的软件问题。系统漏洞方面,两家都没好哪里去,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不作为考虑内容。稳定性上,ServeTheHome专门写过一篇一代EPYC两年不停机运行的报道,可靠性两家都信得过。目前的一个决定性的差异是AMD的供货令人能力非常无语,三代EPYC在上个月询价那会儿货期是两个月起跳,不知道现在改没改善。以下内容基于为原指导价,至于特殊版本、未来二手价格等,均不在讨论范围内。至于买什么性能的,两家的第三代芯片即便是入门型号基本也能碾压大部分成品旗舰级NAS(本来I家有铜牌的,但是3代是银牌4309Y起步);除了各家为高频优化的型号(全部价格上天,传说是为了应付专业软件按照核心数量收费的问题),其他型号基本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儿,越靠近旗舰价格升得越快。性价比上,ServeTheHome有算好的图表可以去看看,在每代公布时候都会有。第三代XeonScalable(IceLake-SP),这次后缀有点多,而且官方放的Silver4300、Gold5300、Gold6300、Platinum8300系列对比写的都是最好的情况,里面有很多特例。好的方面是全系支持大内存,SGX也都有,只不过是空间大小区别(8、64、512三档),这个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用不到;小坑也不少,比如N结尾的网络优化处理器内存都降到了2666频率,全系列最高睿频都一般般,主流是3.4G的单核,少数高频优化和高端型号能超过这个数值,而最早开卖的6330只有3.1G;这次Intel把全部的全核睿频都标出来了值得称赞。具体到型号,个人感觉这代的4310(传统良心系列)、4316和5318比较良心。从当前时代看可能并不出众,但上两代旗舰不过28C、3代前不过22C,而且这还是不计IPC的进步,时代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区别比如Silver系列只有2条慢一些的UPI,(和上一代Gold5200持平)。顺便简单说说Yes厂的,毕竟前期看了一大堆:EPYC7003的产品线不如7002系列齐全,真·入门型号没更新,这一代最大的吸引力是频率的巨大提升,基本上有10~20%的频率提升,配合IPC提升,实际的进步比较可观。性价比上,每个型号都比类似定位的上一代略有涨价。高频系列价格一样很高,都是8个CPUdie的设计,用来提频、分散热量。单路依旧比双路便宜太多。入门型号比较值得关注的是7313、7343、7413、7443、7443P这些16-24C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整机厂的EPYC的CPU是和本品牌主板绑定,更换将无法使用。我设备静息时间高于工作时间,所以对节能比较看重,查能耗数据的资源有以下几个:各厂的规划软件(比如浪潮的功耗计算器、DellEIPT)、国外媒体(Anandtech的处理器评测、特别推荐专业的ServeTheHome、StorageReview、Phoronix,他们拿设备也早)、SPECpower数据库查询(更新比较慢)。但其实这些数据和BIOS、配置等的关系很大,各家测的差别非常大,而且评测环境主要都是以数据中心的需求为准,所以大部分都是旗舰型号CPU、插满内存和硬盘、高性能BIOS测出来的。Xeonx3xx和EPYC7xx3的功耗差异不同机构测出来的出入很大,特别是我关心的静息功耗。Anandtech测到的EPYC2/3的packageidlepowerconsumption可以用稀烂来形容,即便把I家芯片组的TDP都一起加上去都望尘莫及地高,它给出的解释考虑是IODie的问题。但根据Phoronix的测试数据(https://www.phoronix.com/scan.ph...elake-server-pstate),在不同BIOS设置下功耗的差别很大,同测试项目EPYC三代比三代至强可拓展待机、满载功耗更低,三代至强比二代的功耗增加明显。SPECpower还没有同厂家的结果,但是不同厂的EPYCMilan比XeonIceLake的待机、各负载功耗稍低。ServeTheHome数据不完整而且精度不够(近期的测试质量有些下降)。

存储

盘的选择:一般无非SFF(2.5寸小盘)、LFF(3.5寸大盘),3.5寸的可以插标准的3.5寸的硬盘和转接2.5的万转SAS硬盘及固态,极少数可以兼容U.2。2.5的可能支持NVMe(U.2)或者SATA/SAS或者都支持。具体支持需要看型号(看内部接线图最可靠)。此外就是盘位数量,一般3.5寸2U前面板能放下8个(2排)或者12个(3排),2.5寸一般8/16/24/25个,特别注意,虽然盘位多了,但是面板占满的排列(12个3.5或者24个以上的2.5)会有散热限制。拓展卡支持很多也受到盘位限制(比如有的12*3.5不能装GPU、后盘位占PCIe位置)。阵列卡:3种模式:软阵列(无阵列卡)、HBA卡、硬阵列(RAID卡),阵列卡是独立于OS之外的进行配置的,OS内也有配置工具,不同型号主要差异比较明显的是缓存有无及大小,对RAID5/6比较有影响(所以最新一代的无缓存卡H345直接去掉了RAID5/6支持)。NVME硬盘一般都是主板直插,但是现在最新型号的高端阵列卡是支持PCIe阵列的。硬盘:坛子里大部分人都比我熟。固态上,dell的分级分为读取密集型、混合使用型、写入密集型,都是各品牌混合供货,比较常见的Intel对应是SATA的读取密集=IntelS4510(事实打脸,发过来的是三星的PM883a),SATA的混合使用=IntelS4610,SAS的读取和混合应该对应的是Kioxia的RM5系列的两个型号,傲腾被标为极高性能。其他的信息难以查到。机械上,大容量硬盘都是企业盘,别买Archive用的SMR就没问题(还有个最新的WDHC650居然也是SMR );最高容量的都是氦气盘,分界点是10TB(包括10TB在内的以上的都是氦气,除了东芝的10TB,传说其他厂近期也会有10T空气,购买前请官网规格文档确认)。氦气盘的缺点是数据恢复极其困难,一个是氦气填充的要求,另一个是传说氦气盘都有固件锁。氦气盘的优点是功耗比空气低不少,待机5-6W,操作9-10W左右,类似的空气盘比如WDHC320或者希捷银河8TB在静息就有8W。SAS和SATA选择上,3.5寸7200转的SAS盘叫NL-SAS,本质和SATA是一样的,功耗比SATA稍高(1-2W左右),但SAS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版本比如自加密特性仅提供SAS版(购买困难,日常使用用得到可能性小)。普通机械和固态之间还夹着个SAS的10k、15k转速的盘,是真正的SAS,而不是骗人SATA盘体的NL-SAS,前者最大容量2.4TB、后者应该是900GB,这个规格数据无论是容量还是性能都被SSD盖过去了,主要优势应该是性价比占优。

拓展卡

机架式服务器最大的坑就在这个地方。首先,1U基本没啥能插的PCIe插糟,插卡数量很少。2U插槽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物理尺寸限制,如果是直接插在主板上,那么就只能放得下半高卡(比如Dell的R7515和很多的超微、泰安的板子),所以2U方案主要都是依赖于提升卡(Riser),它将多条PCI-E插槽转90度接在主板上,以实现多卡拓展,还能放下全高、多槽宽度卡,按需选配;需要注意的是,多路对应的提升卡不同,如果只插单CPU会有一半以上的不可用(内置RAID卡、OCP/Mezz/NDC网卡占用的都是第一个CPU的PCI-E通道)。4U或者更大的尺寸可以直接插在主板上,比如塔式横放得来的5U(本质上和家用机结构基本一致,比较大的差别在供电、风道上)或者是超微那些直插深度学习服务器。然后是大家一定会关心的显卡,很遗憾,虽然二手服务器插显卡当主机的大有人在,但是机架式不适合上家用显卡。首先,服务器的风道是从前往后的,显卡的散热依赖机箱风扇,而家用卡的风扇朝向放在服务器上是直接被堵住的,涡轮卡现在又停产了(我记得有这个说法,剩下的很少)。其次,上显卡会影响整机很多地方的配置,比如散热风扇要求升级、导流罩需要改成GPU版、CPU散热器需要改成L形或者T形(普通2U散热器和全长卡打架)、提升卡必须是全长卡。再次,显卡供电可能需要专门的接线或者供电板,部分机型会直接在主板上去掉这些接口杜绝插卡(根据手册,12盘位的R7515就标明了无GPU供电接口)。总之,2U及以下的机架服务器比家用上显卡要考虑的东西多得多、烦得多,非计算用途台式机肯定香不少。更大尺寸的服务器或者专用的GPU服务器会有一定的优势,比如R750ra或者超微的专用GPU服务器。厂家的设计如此,但是如果提要求代理商会想办法的,比如校长的顶配R7525视频里面用的就是RTX3090。

网卡

先简单说一下名词:网卡,一般称为NIC(networkinterfacecontroller,严格地讲这个说的是网卡的控制器),其物理的规格可以有很多种,包括常见的板载(LOM,LANonmainboard,但是很多是专用接口也是做成卡式的)、PCIe网卡(分为全高和半高)、NDC(networkdaughtercard,网络子卡,一些服务器上专用的接口)、OCP2.0(opencomputeproject,facebook牵头的组织,2.0的也叫mezz卡、夹层卡)、OCP3.0(支持热插拔等),OCP和PCIe一般都是可互换的,其他的各厂差别比较大。网卡接口上,光口、电口(RJ-45),少数网卡会混合有两种口。光口有多种规格,一般对应不同速率,包括SFP、SFP+、SFP28、QSFP等,常见的10G一般都是SFP+,光纤上限很高,可以到200Gbps;距离很省心,入门的多模模块配上OM3的线最大能到300m。光口不一定是光纤,也可以在短距离上用DAC(DirectAttachCopper,直连电缆),DAC还有个好处是发热比光纤低(参见X710官方规格表)。电口上限比较小,常见的也就到10Gpbs,传说距离短,但是优势是可以用PoE一线解决数据+供电。电口连接模式大家都会直接略去,光口是两端各插一个光模块,中间光纤跳线连接,两端的模块要求同模式、同工作波长,可以是不同牌子,这样两边的设备都不会出现非官方模块不兼容,这一点我查了很久才明白 。光模块需要和网卡/交换机兼容,否则会警告或者直接报错(比如华为交换机和台式插的是万兆通的Intel芯片兼容模块,交换机会一直有个警告提示但是不会报错,使用上没有问题)。兼容性上,SFP28一般兼容SFP+,在SFP28接口上可以安装25G模块或者10G的SFP+模块,具体请查询网卡相关说明。品牌上,常见的厂基本上是Intel、Broadcom(NetXtreme)、Marvell(FastLinq)、Nvidia(Mellanox)这些,Marvell自己网站上有个各家的对比可以一看(最后肯定是做网站方的胜利……)。Intel网卡现在旗舰是E810,较高级型号是X710系列,我最后选择的也是它,虽然速率普通、高级特性比如RoCE、iWarp之类的RDMA功能都没有(配套其他设施过于昂贵用不到),但是能耗比优秀。然后是选择,这东西按需求吧,既然上服务器了怎么也得上个10G卡。因为10Gbps=1.25GBps(不计损耗下),超过了SATA3.0和PCIe3.0x1但是不到PCIe3.0x4或者SAS,应付SATA设备足够,而且设备选择多,成本低。SFP28的25GE和更高的40GE虽然美好,但是新交换机、模块和网卡开支都不小。100G及以上预算原地爆炸。P.S.:FC是光纤卡,速率8Gps、16Gbps、32Gbps,SAN网络用的,虽然长得像,但是不是以太网卡,用于和存储器的连接,交换机是特殊的。

电源

冗余电源家用几乎没意义,家电就一条线路,只能防个电源自己炸了。家用环境也没有高压直流电。电源线需要注意很多机器默认的不是家用的。

其他的奇奇怪怪的可选部件

BMC

带外管理,就是一个芯片无论是否开机始终运行,通过管理网口进行管理,能完成虚拟KVM、开关机、功耗、BIOS、RAID、固件更新等一系列操作。不同厂名字不一样,而且都分很多档,注意有的入门款只能监控不能用很多关键的高级功能,比如Dell的iDRAC只有企业版及以上才有虚拟KVM。还有的比如联想的是订阅制的(至少曾经是订阅制的)。

OS

Linux里Ubuntu还是份额高,有后台(虽然Canonical商业公司而非开源社区作为后台维护这一点也被很多人诟病),软件管理可靠,软件源丰富,稳定和追新上比较平衡,软件上大部分在Linux发行的软件基本都会支持。加上LTS有相当长的软件支持期,所以最后作为首选。其他的优秀的发行版很多,比如ClearLinux、Arch、Gentoo、Debian(Ubuntu的祖宗),各有特长,但是综合来看Ubuntu算是最能打的。曾被网文劝入Manjaro,结果官方TUI安装盘有bug安不上,图形安装在Zen2移动版默认装完连图形界面都进不去,终端改了一大堆设置才搞定直接脱粉……自己日常主力机是ThinkPadX13AMDGen1,WWAN位置自己装了M.22242的固态做了双系统,因为这机器本身是Ubuntu认证机型,所以可以说是完全体的Ubuntu,操作流畅,驱动省心(不包括AMDROCm,这么新的APU不支持简直离谱,应该是只支持高贵的数据中心),Ubuntu作为日常使用的障碍估计也就差个Office兼容问题了。还有个加分项是UbuntuLTS在Dell是有官方支持的,其他的主流的受支持的都是WindowsServer、SUSE、RHEL这类商用的收费系统。后来才知道RHEL有开发人员计划,可以申请免费许可,个人使用不限制。CentOS去年政策变了,成了RHEL的试验场,后面只有CentOSStream,和Fedora处境类似。据说组织里面有情怀的大佬出来单干搞了RockyLinux,遵循曾经的CentOS的做法,不久前出了正式版,未来可期。Windows不考虑,最好能拿新机器补全手头操作系统的缺损,日常机器就是Win没必要再来一个,再加上自己用的软件不是原生的windows软件;WindowsServer在单位机器上用过(华为2288Hv3),感觉在服务器上没Linux舒服。ESXi是好东西,但是订阅费用贵,免费版单机CPU核心数量有8个这个限制对有计算需求的来说完全不可接受。Proxmox是LTT比较推荐的,需要订阅才能正常更新,国内网络也不太友好。TrueNASCore在虚拟机上试过,但是这类的ZFS和阵列卡八字不合、目前基于Linux的Scale版在开发阶段稳定欠佳、国内没有源。Unraid了解过,感觉整体倾向于家用方案,对阵列卡支持也不太清楚。

配置选择

倾向更习惯的Intel,又等到了补齐内存通道、各种功能下放的IceLake-SP,所以R750没啥可犹豫的。这代模具主要是和R7525一致,电源这种零件是通用的,现在部件的购买途径少,但一定是未来主流。Dell2U服务器从R740/R740XD到R750,仔细观察其规格表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服务器使用逐渐专门化的过程,前面的机器在大盘的选择上还有8盘位的选择,而R750只剩下了12盘位(风扇必须高性能版,拓展卡能耗限制也不友好),不能上GPU;阵列卡也只剩下了PCIe的标准卡,不再有mini卡,改为前置PERC,只为2.5寸的设计,3.5寸阵列卡为后置适配器卡。其它细节还有内置USB模块化,电源规格从495W起步提升至800W起步。主要的考虑上面都写过了,CPU性价比较高的、性能还行的我选了4316,单核频率一般水平,核心数量给20核心比较良心。双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Silver的UPI和上一代双路Gold比不落后,但是比这一代其他型号少量一条通道,且速率稍低。AVX-512FMA单元数量2个,全系没缩水。内存需求比较高,选择64GBRDIMM*4。(无限预算请注意:LRDIMM看似很好,但是有散热要求,部分硬盘配置下128GB需要加强风扇、有环境温度要求,256GB单条只能1DPC最大容量也就是实际和128GB没区别;傲腾内存问题类似)。硬盘是读取密集型480GB做系统,然后一组RAID1机械数据存储(Exos12T)。RAID卡这一代进行了升级,经典的H730p、H740p退出,所以选取了适配器PERCH745。如果有NVME阵列需求可以考虑H755。Dell15代电源800W起步,考虑满载和未来升级余量上了1400W,因无第二条电网线路,而且小区供电非常稳定,没要冗余电源。网卡IntelX710,能耗控制比较优秀,基本虚拟化功能有,没有高级的RDMA功能,性能过关,对于没有RDMA交换机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至于光模块,因为我不是学运维的所以知识匮乏,基本是连搜带猜。家里的交换机是华为S1720-28GWR-4X,最初买的万兆通的多模光模块,性价比不错,发的芯片是Intel的(根据兼容性选择可能有不同,未考证),交换机里面会有警告(但是不影响使用或稳定性)。STH对他家的模块有过评测,结果还不错。后来才知道光模块只要波长一致可以混用,淘宝找了华为自己的OMXD30000,换上后毫无异常且无警告。这次使用的也是万兆通的模块,无异常。购买途径,找经销商比较现实,官网可查询经销商,建议经销商咨询,服务态度很好,定制多样,消息通知及时。供货上,碰到了电子元器件大缺货,即便如此,Intel在供货上稳定,现在20天-30天左右货期,相比之下Yes厂需要至少2倍以上时间,根本yes不起来。缺货时代任何产品记得问货期,这个非常重要,官网有货的商品翻译后可能是等2个月就有希望有货……

体验

下文为实拍和简测。箱子没拍,总之就是一个超大的箱子,上层导轨、电源线等配件,下层足量海绵包着机器。重量不是很大,官方规格是重量是装满硬盘的重量,所以空载轻很多。

附件有常规的说明书,长电源线(订单配置选择不慎,写了两根;而且更尴尬的是买的时候没选对插头,默认的不是家用的,最后当延长线了)。滑动导轨和线缆管理臂,管理臂用处是让线处于无张力状态,红笔是大概的线的走向。

外观标准2U高度,长度73.29cm,用1m深度机柜还有空间。前没买挡板,家用仍在机柜里没什么安保需求。12个3.5寸盘位,指示灯是状态和存取,都是导光条从背板上引出来的。左侧挂耳是状态灯,还有QuickSync2指示灯(集群管理的运维可能用得上)。右边挂耳是久经考验的USB2.0以及VGA输出,还有个是iDRAC直连口。下面抽出了是服务编码等出厂信息。硬盘位金属边框标注硬盘编号原厂出厂空位是挡板填充,没法装盘,所以淘宝搞定,实测14代和15代的Poweredge盘架其实是一样的(无论是外观还是使用)。严格地讲,其实15代的部件号是Y796F,名称是14Gv2,而14代的标准的是X7K8W,但是我找不出除了部件号之外任何别的不同。2.5转3.5的转换器12G、13G、14G、15G都是一样的。托架实际上没有任何的电子元件,灯是靠着导光条导出来的。因为买2.5转3.5的时候(这次没安装,以后再用),店是搭售12G托盘的,所以多了个12G的,正好比较一下。老的托盘底面不是空白,但是塑料材料较多,但是前面开孔面积比新的少一些,但是老板的外露部分质感比新的好。前部,下方为15代后部,左侧为15代硬盘是希捷Exos12T(NM001G),慢扫无故障。选择氦气盘经过了纠结,因为传说一但故障数据维修困难,一方面是氦气填充、封闭门槛高,另一方面是新的硬盘固件加锁了,只有原厂有能力恢复数据。但是氦气盘的工作功耗和大容量空气盘的静止功耗差不多,这一点无论是节能还是散热都很香。本想找个西数的混用,但是没货和价格不好的原因放弃了。SAS没买,一个考虑是机械上没啥优势,另一个问题是家里就这一个能上SAS的设备,一旦故障数据没地方读。固态是三星PM883a,本以为只有Intel结果火速打脸。2.5转3.5转换架也是新的部件号,但是实际上通用。开盖//本来不想开,结果LOM卡报错,售后让拆下来确认,LOM卡必须在拆完主板后才能拿下来…… 盖子上贴着个MAC地址小贴纸,所有的网口的。简单的开盖,不像家用产品贴着什么撕毁无效。内部的设计才是理想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结构清晰、更换简单、拓展性强、空间利用率高。首先是说明,标明了顺序和是否热插拔打开后全貌:上拓展卡区,中导流罩、下风扇和硬盘去掉导流罩、风扇和后部中央提升卡后,下层还有一个提升卡CPU2路的散热器,因为是150W的CPU所以只需要1U尺寸的(丐版)。GPU版本用的1U和这个不一样,那个是T形的。内存空荡荡的RDIMM,只有256GB内存,不过照片也就这张还凑合好看一些。然后是很贴心的28个防尘片。顺便看下内存,镁光的。  风扇6个Silver级高性能,12盘位必选(机箱海绵也是必选,应该就是机箱盖子上面的那个海绵条,至今不能理解其用途)。双层风扇,根据iDRAC里面的算下来应该转速20000rpm。风扇组整体是可以统一拆卸的。PCIe就一个阵列卡,入门级的PERCH745(PERC10这一代),4GB缓存,SAS3516的芯片ARM架构(Power被摒弃了);严格地讲这个芯片支持NVME,但是戴尔只有SATA/SAS版,直到新一代(PERC11)的H755N才支持,而且又是二选一。值得注意的是有缓存阵列卡如果启用缓存必须带电池。某个拓展卡的数据接口和固定柱子H745正面,散热片和电池H745背面OCP3.0走的通道也是PCI-E,是PCI-E4.0x8。这个是X710,如果有RDMA需求请移步E810或者Marvell、Broadcom、Nvidia。主板一些细节T形主板,主要空间被一字排开的32DIMM和2个LGA4189插槽占用了,后面是PCI-E的空间。后部端口包括USB在内都是用子卡连接上去的。CPU、内存、前部接口整体观后部整体观主板后部连接IO卡、OCP3.0和LOM卡(已移除)的部分应该是GPU供电口前部的CPU供电区和前部接口,可以看下供电,包括SATA、风扇、风扇固定器等。右下角的蓝色的是一个主板固定器,主板的拆装都是免工具的。芯片。途中蓝色的是另一个主板固定器电源厂家是LITEON,80plus白金级,服务器电源基本起步就是白金。自己有小风扇。软件

iDRAC如果买Dell的机器一定上至少企业版,否则连虚拟KVM都没有。只要上电就能登陆,有专用的接口和指示灯,机器只要上电就会启动自检过程。iDRAC登陆界面

Lifecyclecontroller完成BIOS更改任务,开机后自动进入任务,完成后重启进入正常启动流程。

OpenManageMobile

OpenManageEnterprise的KVM虚拟机TUI界面OpenManageEnterprise的Web界面,主打功能还是集群化管理、部署、维护性能计划是测测Linux下的phoronix测试包,但是下载速度令人窒息,所以给个KVM虚拟机下的当前版本Win10(21H1)CinebenchR23双路20C*2配合保守的2.3G默频(2.8G的全核睿频),结果还算比较正常。

噪音及功耗先说结论,家用在噪音和功耗上不太适合。以下数据是2*150WCPU,4*64G内存,1*480GSATA,2*12T希捷机械SATA下的,注意R7503.5英寸版本的风扇是HPRSilver等级的(不是基本款的)。放在客厅,机柜是图腾的前玻璃后网门的1m深度的,实际噪音比较大,静息状态就是如此,尝试过盖住四面的进出口,噪音下降明显,所以封闭机柜上下通风理论上噪音还能忍。静息的风扇大概是30%,转速在7500~8000转左右,算下来满载应该是20000rpm左右。静息态的噪音直接听着比较糟心,如果隔着一扇木门能基本搞定。满载风扇噪音是震耳欲聋级的,是那种能有堵耳朵、找开关级别的音量,一扇门是完全没用的。开机自检声音不是网上所说的最大风量,估计是检测到一个能用的等级就行了。网上所谓的ipmitools在这一代的机器上目前我试的是用不了的,权限异常。功耗是我前期最怨念的,费尽工夫都找不到靠谱的功耗数据,EIPT倒是能计算,明显很多会影响功耗选项改了也没用。所以给出实际测试的功耗:关机功耗19W,低负载在150W左右,CinebenchR23测试在420W左右

软件计划

Web管理面板Webmin,图形界面用的自带的vKVM和xRDP。NAS的需求其实就是跑个普通的SMB,实际发现SMB坑不少,Win10总是默默带动很多激进的变化(默认关闭SMB1.0、遗弃NetBIOS),导致Linux网络发现很难搞。Docker必备,推荐portainer,其他的主要就是干活的一些服务,比如RStudio、Jupyter、网络工具。

总结

实际搞下来,家用用机架服务器还是非常现实的操作,至于花费方面,如果计算需求不高用XeonSilver或者Bronze,能够轻松实现低于群晖或者威联通类似规格的机架整机的价格;成品NAS性能上限太低,只要能克服软件的问题,机架式服务器还是很香的。更何况现在还有很多上一代或者上上代的机房下架廉价二手服务器可选择(受到某些事件影响,价格已经高了不少)。因为一台服务器参考官方延保最长时限,大致预估这些设备可以有很长的7年使用周期。声音上,隔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主要劝退点。静止状态声音就很大所以不要留有幻想,视频网站的声音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服务器风扇帮我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为什么企业级硬盘声音大——因为在服务器风扇面前硬盘都是静音硬盘 对于不急用的人来说,现在不是一个合适的购买时间,不知道Icelake-SP会不会是末代大芯片,明年的SapphireRapids(我不相信今年能见着实际产品,纸面发布我不认)各种传言看起来都会是个比较激进的改变(虽然性能上不一定 ),PCIe5.0、DDR5,传说还是MCM封装可以见到HBM。所以不可能是我覆盖得了的价格……如果选择Yes,EPYC4据说也有96C和12通道内存,但我们啥时候见过同核心数的EPYC升级后降价……总之明年是个精彩的时间点 

希望此文能够给同样有家用服务器需求的坛友们一点儿参考,因为不清楚各自对这些东西的了解所有很多地方写得比较啰嗦、随意。因为很业余所以部分地方可能有描述不当或者错误,欢迎指正!上次在CHH发文章都是一晃快5年前的事情了,很高兴看到坛子能够经久不衰,这几年没做啥贡献,全在潜水,可算又发了一贴算是了个心愿。

推荐阅读材料

最初开始了解的时候我只知道服务器前面是满满的硬盘,后来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的信息。一个很好的资源是各厂的用户手册,里面有部件拆解图和拆装说明;各家的规格表也有很多的信息(说明书版,不是那些单页概述),包括不同散热环境等级下的散热要求、限制,PCIe通道的分配及物理尺寸,还有冲突部件的说明。国外有些网站比如anandtech、servethehome、phoronix都是不错的更新及时的信息源,Phoronix每日有新闻(虽然看不懂)而且有标准的Linux测试工具包及结果数据库。性能评价SPEC也有测试数据,应该主要是厂家自己测得(毕竟软件价格不是个人用得起的)。不同测试数据注意关注BIOS的选项细节,不同设置完全可以测出两套不用的结果。

dell电脑官网

这个标题我都想了好几秒钟,最后还是打了个阔符,否则不叫说人话。因为大部分朋友并不是计算机专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学习计算机,比如什么是内存,内存长什么样,内存颗粒跟内存有什么关系等等。

所以有不少朋友把硬盘也叫内存,这种说法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内存可以理解为内部存储的缩写,那么一般情况下硬盘确实是属于内部存储范围内,但硬盘不限于内部存储,还可以作为外部存储,比如移动硬盘。但实际这样并不严谨,因为这玩意其实不叫内存,应该叫外存。

计算机处理器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内存才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互,而我们的程序运行后主要是在内存里工作和计算,输入和产生数据。

而硬盘,因为速度太慢了,即便固态硬盘对于处理器来说也太慢了。所以,硬盘根本没资格跟处理器我们的CPU直接进行对话。都是通过内部寄存器进行缓冲对话,而内部寄存器才是真正的内存的完整名称。

但实际上我们去百度百科或者其他书上,还有各种的说法。反正看多了能看傻,这讲的啥啊。

所以不书面的讲,我们民间又把内存叫运存,即运行的存储器,因为程序都要运行在上面,不运行的基本就躺硬盘里。

而我们计算机(电脑)的内存一般是指内存条,而内存(条)其实也是缩写。

不扯这个了,我们说硬盘,硬盘扩容。

今天有位网友问我,如何加硬盘,我突然发现,其实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这个真的算是一个问题,对于我而言,确实不算问题。

但就像前面那堆文字,真的会把人绕晕。而我自己看,讲真,啊写的真好,写的行云流水。吃瓜网友:你个糟老头子,我信你个鬼。

如果你知道怎么加硬盘,如何扩容,可以选择关闭这篇文章了,也可以继续看下去,发现我们想法一样,说明其实你也可以写写文章,帮助大家。如果你发现还有你没考虑到的,我考虑到了,哎,我们共同进步。如果你发现我有哪里不对,或者说不太好,可以留言,我们共同进步或者探讨。

本篇我们分为两个部分:

台式计算机(桌面PC);

便携计算机(笔记本、超级本、游戏本、上网本……)。

我们先说简单一点的桌面PC

桌面PC呢有品牌机,如联想戴尔惠普等,甚至我见过春兰,对,做空调的那个春兰,品牌机的PC属于模块化的电脑,当然有的做工或者不专业也不是。

有的存储就是DIY贴牌卖,即便清华同方部分型号找联想代工,也不见得有多好,毕竟要挣钱。所以有时候我们抱怨一个品牌电脑,还是三大牌子之一的电脑不好,这种其实很少见。你顶多能抱怨他内存那么小,居然还卖那么贵。其实现在竞争很大,品牌PC已经很便宜了,尤其是三大牌子。

我这里讲的三大牌子主要是联想、戴尔、惠普。为什么是三大牌子,因为这三个品牌不管是PC也好,笔记本也好,全球销量经常是每年轮流做老大。

品牌PC硬盘扩容稍微麻烦一点,你需要开箱。为什么要开箱?你得看看他的主板有没有接口,多余的接口。

不同的硬盘采用不同的接口,但是主要检查就三种接口:

M.2;

SATA;

PCI-E。

M.2比较简单,都是固态硬盘,有低速的SATA协议,有高速的NVMe协议,而M.2接口其实也分ABC,不过大部分都通用和兼容。采用M.2接口的硬盘相当于直接安装在主板上,通常一般的主板只有1个M.2,还有一个长得比较像的大概率是插无线网卡用的,并不能插M.2的硬盘。

通常H/B系列的主板只有1个M.2硬盘接口,而Z/X这两个系列通常会有2个。当然,妖板是个例外,我这里说的妖板是指华擎这个品牌,他的主板经常不走寻常路,比如,它就可能多一个接口;或者Intel、微软联盟不让新主板支持安装Win7,他就可能泄露个固件出来,刷了就可以安装。

上图就是妖板的B365Pro4主板的平面图,他就是3个,两个接硬盘,一个接无线网卡。主板上我做了数字标记,1234这种,我们常见的型号为长条的2280,如下图全家福:

这个标准叫法比较粗暴,就是按照长宽来叫,前面两位数是宽度,后面两位是长度,当然,有个特别变态的是三位数,22110。

好了就此打住。

一般情况下我们知道主板上一般能用于扩展存储的就一个M.2口,尤其是品牌机,主板都是定制(省料省钱)的,DIY的PC可以按需选择。

所以这种情况比如标配120G的固态,你希望有更大的固态硬盘,原则上你没法扩容,只能叫升级或者叫替换。即把小的换成大的。

扩容叫1+2

升级叫1-1+2

如果我们仅仅是增加容量,并不需要速度很快的固态,通常一般品牌PC还是有一到2个SATA接口,也就是可以添加机械硬盘了。但是这里可能会把大家恶心到。有可能主板上有2个或者3个甚至更多的SATA口,但是SATA硬盘需要单独供电,而供电接口只有1个。

那么能升级吗?能扩容吗?

能,需要买个一拖二的SATA供电线:

大家有兴趣可以数下上图种SATA公口的金手指,看看是不是15个,所以这种线叫15Pin,这个线不贵,一般10元包邮。

他的用法很简单,因为提供了一公两母3个口,原来电脑上的接口是一个母口,所以母口拔掉,接转接线的公口,然后一个母口接原来硬盘,另外一个母口接新硬盘。

通常我们购买硬盘,并不会送SATA数据线,数据线通常由主板送,如果品牌机直接没多余的,如果是DIY一般主板厂商会送一根,有的会有两根。

SATA线一般建议买弯头数据线,使用更方便,价格方面一般没区别。一般都是10元包邮,品牌推荐绿联或者山泽都可以。一般你能看到就下面两种,一种是粗厚的,一种是细软的,其实只要协议没问题,传输都差不多,无非细软的方便走线:

另外,SATA接口和数据线都是分协议的,通常我们常见的为SATA2和SATA3两种,他的区别比较简单,就是速度不同。通常一般主板只提供一个SATA3接口,即只有一个接口可以实现最大读写速度600M/s。

所以品牌电脑我们要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多余的SATA口。有到好办,买根数据线,顶多再买个一转二的电源线。如果没有就比较麻烦了,就需要PCI-E转SATA3.0扩展卡了,但是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这种卡买的人少,所以贼贵,一张卡一百多两百,而且大品牌都懒得生产,都是小厂。而PCI-E转M.2的反而一般便宜,20多到50多都有。

如果品牌电脑需要买转接卡来实现扩容,建议选择另外两个方案:

一个是直接买移动硬盘盒;

一个是有需求的直接上NAS。

如果是买的组装电脑,基本不用考虑上面的问题,再水货主板都一定至少4个SATA口,除非是极品水货。

那么主板上的M.2口怎么识别呢?

一般无线网卡的尺寸是2230这种型号,而一般最短的SSD是2230,但这种不常见,一般是2242这种比较短的,然后是2260,2280。类似22110这种一般是企业级固态,例如英特尔的傲腾系列,三星的企业级固态。

其实识别很简单,一般主板上接口旁边找一下,如果写了WiFi字样,表示只能插网卡,如果没写,基本都可以插固态硬盘。

安装方法很简单,基本是不会搞错的,通常是芯片颗粒一方朝上。这个官方的手册不管是纸质的还是PDF的,写的都很详细的,一般都有中文语言。

如果没有多余的口,只能更换的方式来升级了。那么这就是你看我写这篇文章的价值之处了。如何保留原来硬盘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

因为重装很快,但是数据要实现和原来一样,就麻烦了。而大多数人选择重装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同步数据或者不用重装也可以。

如果你想知道,请看后面,我们先讲硬件部分,后面讲软件部分。

除了品牌PC或DIY台式机,那么就剩下笔记本了。

我们也简单说下笔记本

因为笔记本本身也不复杂,如果是老一点的笔记本,通常只有SATA接口,并且标配一个2.5寸的机械键盘,这种笔记本分两种情况:

有光驱位;

没有光驱位。

有光驱位的可以拆掉光驱位,购买一个适配的光驱位硬盘托架,比如下面这种就可以:

这个有的可以通用,但是某些笔记本型号是专用,这个可以问问店家,他们一般比较清楚,如果店家不清楚,可以换一个店铺问问。价格不贵,一般30元到100多都有,其实30左右都可以用,没啥问题。

这种替换比较简单,但需要拆除笔记本底盖。我偷个懒,直接拿某个品牌的配图粘贴过来,大家了解一下:

其实他的说法比较简单,因为拆光驱就一定会开后盖。而开后盖意味着一些风险,即便一些经常拆笔记本的人其实都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运气好,可以简单的这么概括。

我们打开后盖,会发现笔记本主板比普通PC的主板精密得多,即每个零配件的间距特别小,所以很多时候手一抖,一颗螺丝掉到主板上,刚好短路了,那么一缕青烟带一条电弧,Nice,主板报废了。

所以拆笔记本后盖正确的做法是,有条件的尽量戴上防静电手环,如果没有也可以自己做一个,原理很简单。当然你不用这个也没啥,一般身体的静电不会打坏主板。但是另外一个步骤就不能跳过了:

打开后盖第一步先拔掉电池与主板的连接排线,主板上有一个,电池上有一个,哪个方便拔掉哪个,拔掉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手去接触到主板,你可以戴上洗碗用的橡胶手套,初中物理告诉我们,橡胶是绝缘体。

拔掉以后尽量按下开机键,进行放电。然后随便你怎么折腾,都是安全的。即便现在倒了一桶水下去,只要真的晾干了,就没事。

虽然你不做这个操作,90%都没事,但是你看了我的文章,你下次再不先拔掉电池连接的排线,我估计你运气就来了,一定会冒青烟。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你真的不希望有什么的时候,他就来了。

上图中绿色涂抹的地方是排线的卡槽,因为是卡槽,所以打开的方式很简单,轻轻往上一提,就起来了,然后排线就可以轻易的取掉。红色标记出来的就是排线,不同的排线用的地方不同,每个排线的金手指数量和宽度也不同。有的15pin有的40pin,有的更多,例如键盘的排线,就是最长的那个。

电池的排线一般有所不同,它是一股线,不是扁平的,如下图:

这种直接拔掉就可以了,但是不要提着拔掉,那样容易把卡槽弄坏的,水平主板用力就可以了。

我们继续回到话题。

如果笔记本没有光驱,那么很可能笔记本就只有一个SATA接口,也没法扩展,那么和之前的方法一样,只有替换。

一般替换的方案如下:

首先采购一块240-256G的SATA固态硬盘(SSD),给笔记本顺带升级下响应速度;其次采购一块更大的笔记本硬盘或台式机硬盘(通常台式机硬盘性价比更高)作为移动硬盘来扩展。

操作流程如下:

硬盘盒+SSD接笔记本,通过PE克隆原硬盘系统相关分区到SSD;

硬盘盒+台式机硬盘接笔记本,通过PE(速度快,一般不报错)转移原硬盘其他数据到新硬盘;

替换SSD到笔记本原硬盘,开机,看是否正常;

硬盘盒+台式机硬盘接笔记本,看数据及软件是否正常;

如果以上都没问题,你可以把原笔记本硬盘擦写数据后二手卖了。

一般第一步不会花很多时间,通常半小时内解决;主要第二步取决于你原来硬盘的数据是否小文件很多,这样花的时间会长一些。

PE的操作可以参考下面的软件部分。

新款笔记本

新款笔记本一般采用:

M.2接口+SATA接口;

M.2接口*2.

如果是第一种组合,通常标配固态为120G,机械硬盘为1T,但是笔记本有个缺陷就是,笔记本硬盘一般容量不能超过2T,超过2T的笔记本厚度会超过7mm,甚至超过9mm,这样笔记本后盖就无法盖上了。因为如此,所以目前市面上基本没有超过2T的2.5寸机械硬盘。所以扩容的空间不是很大。

第二种组合直接断了机械硬盘的内部安装的路。不过一般这种组合的笔记本属于高端游戏竞技笔记本,通常价格一万五以上,对于用户而言,都是直接上固态即可。不过,一般也就能上到2T+2T做RAID0阵列方案,读写速度翻倍。一般双M.2口的笔记本也支持这种RAID阵列,普通笔记本不支持,因为用不上。其他还是采用移动硬盘盒或者NAS来扩容。

上面讲的能不能升级,如何升级,有哪些方案。

下面我们讲选择硬盘,如何正确的使用硬盘。

硬盘我们分两个部分:

一个是传统的2.5/3.5寸硬盘,

一种是NGFF(即M.2)硬盘。

传统的硬盘3.5寸只有机械硬盘,分为:

普通硬盘、

存储硬盘、

监控硬盘、

企业级硬盘等。

2.5寸的分笔记本硬盘和固态硬盘。

其实硬盘很好分:

2.5寸硬盘最大只有2T容量

3.5寸支持14T甚至更高容量

M.2固态硬盘建议240G起步,有条件可以上500G或者1T。

所以我们扩容其实很明确,是提升系统软件平台各方面运行速度还是增加容量存储空间,或者两者皆要。按照上面能不能升级,如何升级的方案选配。你就知道自己应该买什么!

借用网上一个图(侵删)大家可以了解下接口的区别:

原图地址出处联想知识库http://iknow.lenovo.com/detail/dc_148269.html

其实联想的知识库真心比惠普戴尔惠民,因为这个知识库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普通网友开放的,虽然他们有技术人员内部的支持库,但是外部的很丰富。

我们再次回到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家偷懒时间了,选什么牌子,哪些牌子或者型号有什么优势,当然这些如何你在知乎上关注我,而且关注的频率还比较高,那么你基本知道我的选择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当然,从我在知乎混了两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朋友还是今天问一个问题,老子解答了,半天不理我,甚至有超过2个月突然冒出来的,我还担心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因为新型肺炎被隔离抢救去了。

说明大家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天天刷知乎,这就是知识付费的好处了,我花我的时间,比如这篇文章,从5月2号中午就开始写,写到晚上,我也就写了4600字,因为内容写出来,我也要反复斟酌,写的大家能否看懂?有没有遗漏需要补充的地方。今天上午又录制了视频,剪辑完毕后,中午上传,等待过审,中午稍微休息下,继续开干。

也就是说,我要花10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但是大家只需要半小时到2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吸收。虽然你们读付费阅读我也就拿3元钱,但我也觉得很开心,因为我以前写东西一分钱都没有。久而久之,动力就没了。

我们继续,在选硬盘之前,大家要知道硬盘的售后服务包含哪些?这个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花了钱,没享受服务,或者不知道,丧失了本来应该收到的服务,而花了冤枉钱,最重要是不开心。

硬盘的三包服务不包含人为损坏,比如硬盘掉地上,有轻微磕碰,Nice,包内都不会提供质保了。所以硬盘一定要轻拿轻放,即便你真摔了,也要摔出水平,不产生磕碰痕迹,就是高手。官方说明参考:

https://www.seagate.com/cn/zh/support/warranty-and-replacements/void-warranty-checklist/

但是硬盘在质保内出现C4C5等错误后,就可以享受换新服务。如果原来的硬盘型号批次停产了,原厂一般会提供同系列的新盘置换,也就是有什么合适的就给你什么,比如你原来买的5900转的酷鱼3T硬盘,现在希捷没5900转了,他们一般会给你7200转更好的硬盘给你置换。如果给你5400转但你能查到他们还有7200转你可以拒绝,可以要求他们提供7200转的给你。

以前硬盘质量其实蛮好的,早期即便家用级别硬盘(希捷酷鱼,西数蓝盘)都是提供五年质保,然后三年,现在三年变两年。

所以质保方面我的原则是尽量合理的价格选择质保时间更长的产品。比如移动硬盘,如果我们买硬盘买盒子组装,硬盘只有两年质保;但是你买成品的都是提供三年质保,如果没特别的需求,建议还是买成品。

如果你买大容量,4T甚至更大的硬盘,建议选择企业级硬盘,一方面质保时间更长(5年),另一方面企业级硬盘质量更可靠。

但是如果你的选择仅仅是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