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中国所有型号地雷(中国所有型号地雷图片)

2024-04-25 12:55:3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中国的地雷地雷都有什么样的
  2. 中国所有型号地雷名字
  3. 中国地雷种类
  4. 中国地雷型号大全
  5. 中国的地雷有哪些
  6. 中国现役地雷
  7. 中国生产地雷
  8. 中国新型地雷
  9. 中国所有型号地雷名称

中国的地雷地雷都有什么样的

地雷早在我国明朝时期便发明出来,迄今已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这种简易的单兵装备在二战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较大。进入现代,地雷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工布雷无论是从效率还是数量上都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战争的要求,因此各国开始了研发自主布雷装置用于快速,大规模的布置雷场。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爆发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当中,我军在实战中发现需要一款自动的,能够大规模在短时间内连续布置大规模雷场的装备,1986年,我国开始对履带式布雷车展开研制,并在6年后的1992年,我国第一型履带式布雷车GBL130布雷车顺利问世。该款履带式布雷车使得我国成为了继美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研制该款车型的国家。

据相关资料显示:GBL130履带式抛洒布雷车全重高达二十吨,其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可以达到60千米每小时,最大行驶距离为450千米。车上共装有6座地雷自动发射箱,如果搭载不同类型的地雷,那么总共可发射一千枚各型号地雷。在防御方面:该车体顶部安有一挺12.7射机枪,正面装甲可以抵御12.7毫米重机枪直接射击。

作为该型地雷抛洒车最为重要的部分,车身上体积庞大的六座地雷抛洒系统主要由框架式箱体、锁弹机构和导电机构组成共同组成。一座系统由36个地雷发射管组成,一个地雷发射管又可以发射六枚布雷弹,每个布雷弹里面都可以装载多枚我军现役不同种类的地雷。单单一个布雷车一次性就可以发射多达上千枚的地雷,组成一个强大的雷场。

与英美等国传统的布雷车相比,我国的GBL履带式布雷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得益于高度的自动化,使得我军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通过计算机来操作各种设备,车内的操作员在下达作战任务之后,位于车体上部的地雷发射箱自动开始进行点火推动地雷被抛洒到空中,随着车体的不断移动,从而短时间内快速布雷。

此外关于布雷车的精度也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布雷车精度不佳的问题,GBL履带式布雷车在底座下面加装了一个方向角度的调节装置,使得布雷车能够在指定的任意方向进行调节,从而保障布雷的精度。并且GBL履带式布雷车还能通过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根据雷场的面积来自动评判布雷的密度和布雷的方向。从整体上看,该型布雷车整体水平已达到了西方同类装备水平,在部分方面甚至还有超越。

中国所有型号地雷名字

我觉得没有,地雷就是炸坦克或人的,用核做地雷,有意思啊。

中国地雷种类

虽然中国没签《渥太华禁雷公约》,但是签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修正议定书》。所以中国在明面上不会有新型号的地雷。但是暗地里有没有发展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中国有庞大的地雷库存,所以也没有必要再生产新型号的地雷。国产反步兵地雷,较新的型号有:1、72B式反步兵地雷(分金属和塑料);2、84式可散布地雷;3、66式定向雷。反坦克的有: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

中国地雷型号大全

图片为近日在网络曝光的一段视频截图,视频中显示了这种所有由中国制造的84式反装甲车地雷,据了解,这段视频是去年年底来自利比亚地方武装的一段视频。军事专家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机械化快速布雷的要求和解决雷电引爆地雷的问题,我国军工部门开展了新型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的研制。设计定型了81式反坦克地雷、84式非触发/触发全保险反坦克地雷、85式反坦克地雷、87塑料壳反坦克地雷、81式信号雷、压电引信反步兵地雷、压电引信反步兵诡计地雷、定时自毁反步兵地雷、85式反步兵地雷等一大批新式地雷。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地雷装备开始全面更新换代,并追赶上国际一流水平。

在上述地雷中,84式GLD220非触发全保险型反坦克地雷威力最大,效果最佳,在战场上被称为“魔鬼地雷”使用全保险型感应式定磁引信,耐爆性能更好,对于雷电电磁波及弹片均有较好的抗千扰能力,可炸穿110毫米的坦克或装甲车的车底,莪可以说,虽然这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但对付现代装甲车辆还是绰绰有余。据了解,这种地雷被称为排雷者杀手,任何企图拆除这种地雷的方法都是徒劳的,因为这种地雷装有一个极为敏感的磁感应引信,也使其具备内置反干扰功能。

本来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闪电或外部自然因素引爆地雷,因为在自卫反击战期间,闪电曾引爆我军4枚66式反步兵定向雷,但因为这种设计,当磁感应引信只要察觉到周围磁环境发生一点点的变化时就会引爆地雷,而这类变化包括排雷用的探测器或者车辆上的铁金属都可能引爆地雷,“除此之外,由于引信的敏感性,任何移动地雷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地雷引爆。”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引信是地雷类反坦克武器发挥战场威力的关键部件,由于过去我军传统的触发式地雷引信功能单一,探测区域小,灵敏度较低,对目标的探测识别能力易受外界气候、环境的干扰。84式地雷的磁引信又称磁感应引信,它利用坦克等大型铁磁目标的磁场特性,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对正在接近的目标磁场发生灵敏感应,瞬时引爆地雷。84式地雷的磁引信探测灵敏度高,不受云、雾、尘埃和战场烟雾影响,在电磁战中具有突出优势,在利比亚境内出现的这种地雷应该是被转卖给武装力量的,这种地雷主要用于杀伤坦克和装甲车辆,对人员并没有直接杀伤,不同于反步兵地雷这种压感式地雷的引信模式,84式地雷对普通压感没有太多反应。

而且,84式GLD220地雷的一些改进型号可以在几天内自动失效,防止对人员的杀伤,外国媒体的报道说中国地雷太不人道,显然有失公允,是在故意误导。一般来说,现代战争的高机动性要求布雷的速度大大提升,人力布雷常常无法达到需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为84式地雷专门研制了一种84式火箭布雷车,这种布雷车可以在短时间内布设一个裸露雷场。

84式地雷被84式火箭布雷车发射后,84地雷的定时引信就会在预设距离内被激活,火箭前部爆破后会射出地雷,地雷随后随降落伞落地,在地雷下降的过程中,这种地雷的三个支角和着地机构就会朝下打开并启动,形成一个尖锥体深深刺入地面,由此完成通过布雷火箭弹的空中布雷。设置定时也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迟滞敌方装甲部队的活动后,减少误伤事件,或者在进攻时对敌军装甲集群进行地雷包围,便于友军在设定时间内对敌军实施合围。

中国的地雷有哪些

雷壳,装*,引信

中国现役地雷

据新华网报道,在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在沈阳的退休老人张绪明看到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十分激动,70年前的回忆又重新浮现在眼前。他向媒体讲述了当年为志愿军生产反坦克火箭筒的故事。在1951年,18岁的张绪明作为学徒参加了火箭筒的生产。“我们生产的90毫米火箭弹是给志愿军同志们使用的,所以当年大家都鼓足了劲,拼了命地干。”

这里说的90毫米火箭弹,是指51式反坦克火箭弹,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有很多杂志都说51式反坦克火箭弹是中国仿制美军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的,其实并不准确,51式反坦克火箭弹其实跟德国和日本有很大渊源。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军的炮兵部队的统计材料里,经常出现一种叫做“火箭炮”的神秘武器,数量居然高达数百门。有很多人据此言之确凿地声称苏联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支援过中国,甚至有数百门苏制的喀秋莎火箭炮。

于是“火箭炮”这个词误导了许多军事专家和军史研究者,以至于很多专家真的以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就已经装备了大量的苏制喀秋莎火箭炮。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事,中国装备喀秋莎火箭炮是在抗美援朝时期,苏联援助过中国两个重型炮兵师的喀秋莎火箭炮。

因此,此“火箭炮”非彼“火箭炮”,而是火箭发射筒的意思。在解放战争时,我军将缴获的美制巴祖卡火箭筒称呼为“火箭炮”。我军的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主要是战场缴获,具体型号为M9型。后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这些M9巴祖卡“火箭炮”进如了抗美援朝战场。由于美制巴祖卡火箭筒性能良好,威力大,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大量使用,成为了我军手中为数不多的反坦克利器。

而在1950年,美军已大规模换装了口径升级为88.9毫米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这种改进型的巴祖卡威力较大,最大破甲厚度达到280毫米,很受美军欢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美军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俘的将军,美军第24步兵师师长威廉迪安少将,在被俘前的大田阻击战中,就亲自操纵一门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击毁过一辆T-34坦克。

在战争初期,我志愿军库存的几百门巴祖卡“火箭炮”很快消耗殆尽。面对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志愿军急需一种轻便的大威力的反坦克武器。在1950年10月,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首次缴获了几门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炮”,立即送回国内,交付给东北兵工*的沈阳第52兵工厂实施逆向测绘仿制。

但我们建国初的兵器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在仿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技术问题和门槛,美式超级巴祖卡火箭筒的仿制始终无法过关。主要原因是超级巴祖卡配备的高灵敏度机械引信、大口径聚能装*、硬铝壳体、速燃发动机装*等技术要求太高了,当时我们国内的技术力量不够。

图片:M20型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我国的军工技术人员。东北兵工*突然想起来,在东北解放以后,我军曾接收过到一批日式火箭弹的资料。那么,是否可以利用这批日式火箭弹的技术基础,来仿制美制超级巴祖卡呢?

说起这批缴获的日式火箭弹资料,来源还比较曲折呢。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研制出了一款RPzB43型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的性能优良,威力巨大,深受德军士兵的欢迎。而此时地球的另一面,日军遇到了美国的谢尔曼坦克,日本自己研制的反坦克武器性能极低下,无法对谢尔曼坦克造成威胁,于是日本请求德国支援新型火箭筒技术。

(图片:德国RPzB43型反坦克火箭筒)

在1943年夏天,德国通过U型潜艇把RPzB43型火箭筒的实弹和技术资料秘密运送到日本,随后日本以此为基础研制出“四式”70毫米火箭筒,并计划在位于中国东北沈阳的南满陆军兵工厂进行量产。不过,由于在1945年日军很快就投降了,南满兵工厂到日本投降也没能量产这种火箭筒。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个兵工厂(此时叫第90工兵厂)被我军从国军手中缴获,工厂里保存的四式”火箭筒资料图纸也一并被缴获,成为后来51式火箭弹的技术来源。

日本的四式火箭筒,口径为70毫米。

在1951年2月,东北兵工*下达了51式火箭筒的研制命令,51式反坦克火箭弹其实是美制超级巴祖卡和日式四型火箭筒的合二为一的产品,使用美式超级巴祖卡结构的低档钢制发射筒,发射技术门槛比较低的四式火箭弹。

火箭发射筒和反坦克火箭弹在1951年5月研制成功,定名为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新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就此诞生,随后51式火箭筒开始大批量生产,至1951年的年末就生产了4800枚火箭弹,迅速发往志愿军前线,装备部队以后极大地改变了志愿军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和炸*包对美军坦克实施近距离爆破的状况。  

国产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一种是10公斤级别的便携式反坦克火箭。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国产51式反坦克火箭筒的性能要大幅度低于美制的超级巴祖卡。M20火箭筒的初速160米/秒,而51式火箭弹初速只有106米/秒。51式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为100米,而M20火箭筒能达到200米。51式火箭弹的破甲威力仅为120毫米,而M20能破甲280毫米。原装的M20火箭筒使用两截硬铝合金发射筒,因国内铝合金产能不足,51式改为了整体式的钢制发射筒,比较重。为51式早期配发的135型火箭弹采用了多喷口发动机,旋转稳定,其破甲威力较低。后来又研制了241式单喷口尾翼稳定火箭弹,克服了135式旋转火箭弹高速旋转造成的破甲射流发散,破甲威力大增。

国产51式反坦克火箭筒的首次大规模作战,是在1951年10月抗击美军“秋季攻势”的坦克劈入战。在这次战斗中,美军集中了第72坦克营,韩国战车第31大队的全部兵力,一共40多辆坦克,企图攻占我东线要点鱼隐山。我志愿军组织了装备40支51式火箭筒的反坦克大队,在三天时间里与美军的坦克部队交战十余次,击毁美韩军的坦克和战车多达38辆,而我方的反坦克大队的损失非常轻微。我军有了51式火箭筒,美军的这次坦克劈入战就成了笑柄,鱼隐山也成了美军的伤心山。

国产51式火箭筒的最辉煌战绩,是在1952年6月13日的古直木里防御战里,此战美军出动了M-46巴顿式中型坦克和M-36杰克逊自行反坦克炮在内的数十辆坦克装甲战车冲击我志愿军12军31师一个连级阵地,该连配属的51式火箭筒班战斗中大显神威。

在担任副班长的志愿军战斗英雄汪明山“间隔着打,一发火箭弹换一个地方”的正确战术指挥下,经过两小时激战,志愿军以消耗9发火箭弹和轻伤两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毙敌6人、俘敌4人,击毁敌坦克6辆并缴获一辆M-36杰克逊自行反坦克炮的辉煌战绩,其中汪明山一个人就以5发火箭筒弹一举击毁敌坦克4辆,并缴获1辆自行反坦克炮。

美制的M36式90毫米自行加农炮,战斗全重28吨,装甲厚度9.5-76毫米,配备一门90毫米加农炮,威力巨大、火力凶猛,在二战欧洲战场上能秒杀德国猎豹和虎王坦克。那辆被志愿军缴获的M36,至今还停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担任着“无声讲解员”的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我国还仿制了苏联的RPG-2火箭筒,命名为56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于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取代了美式巴祖卡火箭筒,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如今我军已经“阔”了,基层部队的轻型反坦克武器有十几种。

为了治疗火力不足恐惧症,用了猛*。这火力太强悍了,步兵快乐筒,快乐机,快乐迫,快乐狙,快乐大狙,快乐狙榴。快乐全家桶,让敌人彻底快乐!

中国生产地雷

虽然中国没签《渥太华禁雷公约》,但是签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修正议定书》。所以中国在明面上不会有新型号的地雷。但是暗地里有没有发展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中国有庞大的地雷库存,所以也没有必要再生产新型号的地雷。

国产反步兵地雷,较新的型号有:1、72B式反步兵地雷(分金属和塑料);2、84式可散布地雷;3、66式定向雷。

反坦克的有: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

中国新型地雷

200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托克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考古学家说,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千克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千克。球体表面,一突出台体,髙约0.6厘米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直径约o.4厘米?0.5厘米的圆形小孔,用以装火*和引爆火*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火*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为土灰色,且部分火*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明朝早期地雷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且为研究元朝末期和明朝初期这一地区的军事布防、防御设备,特别是明朝地雷的构造、火*的配制等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所有型号地雷名称

72式反步兵雷,尺寸这么小,但威力却不小。地雷非常适合在亚热带丛林地带中使用,所以当时双方在两山地区都布设了大量的地雷,数量之大密度之高,都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以一个战例来讲,解放军在某无名高地铺设地雷,在阵地前沿,正面1500米,纵深20米至30米共铺设132枚各型地雷,平均30平方米范围就有1枚地雷,走不上几步就会踏上地雷。越军三次偷袭都因为踩上地雷而暴露,不仅难以靠近阵地,还付出了7人被炸死多人被炸伤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