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型号(什么是型号,什么是规格)
什么是型号任务
1、产品的“规格”是指产品的体积、大小、粗细、长短等,是描述产品外观的词语。
2、产品的“型号”是指产品标签上的编号,是用来识别产品的识别码。
3、对规格的使用:根据使用场合和条件的不同,依据产品的特定技术指标进行选择性使用。
4、对型号的使用:以产品的一种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特性为主,对产品作出的代号性的表示,不同型号产品的功用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规格和型号,例如圆珠笔包装上列明的G-0013、0.5mm字样,G-0013为型号,0.5mm为规格。
扩展资料:
产品型号是指产品上用来识别产品的编号,不同的产品其产品型号不同,产品型号名也不同。
以空调的产品型号为例:KFRD与KFR型号。
(1)K—房间空调器。
(2)结构形式:F—分体式房间空调器;C—窗式房间空调器。
(3)功能代号(单冷型无此代号):R—热泵型;D—电热型;BD—热泵辅助电热型。
(4)名义制冷量:用***数字表示,其值取制冷量的前两位数。
(5)分体式室内机组结构代号:W—室外机
(6)改进型代号:分为A、B、C、D、E等
(7)特殊功能:BP—变频;Y--遥控(仅限窗机)
如:KC-50/Y代表窗机,单冷,制冷量为5000W,为遥控型;
KFR-35GW/BP表示壁挂分体式变频空调器,冷暖,制冷量为3500W。
参考资料:产品型号_百度百科
型号号码n开头的是什么
是否知道sn号?如果知道到网站上去查,如果你想升级,可以用everest这个软件看看主板型号,到网上搜索这个型号的参数就知道自己的主板支持什么了,就可以尽享相应的升级了,至于硬盘是什么牌子不重要,何况你都已经换了,问这个有什么用?
什么是型号项目
型号是对规格的集合取的“名称”或“代码”。型号是产品上用来识别产品的编号。每款产品都有独一的型号,就跟人的身份证一样。无论是从网上看中要去实体店看实物,还是从实体店看中要来网上比价,型号都是沟通现实与虚拟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型号与规格的区别:1、性质不同规格是指性能指标的大小,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型号是指对规格的集合取的“名称”或“代码”,用来指机器、工具等的性能、规格和大小。2、特点不同规格是设计规定的标准、要求或条件;型号是机器,工具等的性能,规格和大小。3、范围不同规格:金属材料是指同一种或同一型号金属材料的不同尺寸。型号:金属材料是指用汉语拼音(或拉丁文)英文字母和一个或几个数字来表示不同形状、类别的型材及硬质合金等产品的代号。规格型号:是反映商品性质、性能、品质等一系列的指标,一般由一组字母和数字以一定的规律编号组成。如品牌、等级、成分、含量、纯度、大小(尺寸、重量)等。商品名称和规格型号要规范准确详尽,这样才能够保证归类准确、统计清晰。
什么是型号减肥法
1
Mate/Note
而华为开始进军高端市场后,开始对标三星的note系列,开创了mate,大屏、高端、商务俱佳。
2
Pro/Plus/Max
3
S
还有一种是后缀名是S的,比如说iPhone6和iPhone6S,或者魅族16S,这又是啥意思呢?S相当于“super”,如果带有字母"S",通常表示它是上一代机型的小改进版。例如,iPhone6S只是在iPhone6的基础上提升了性能,其他方面变化不大。
而魅族16S相较于前代的魅族16,在整体上变化有限。毕竟,不能将其命名为魅族17,否则消费者可能不太接受。因此,厂商会将这种改进版命名为"S"版本,以示区别。整体而言,与上一代对比的,改进是乏善可陈的。
什么是型号,什么是规格
型号试验,这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一项型号试验究竟怎么才能取得成功,今天给你讲两个试验队的故事。
(一)
祖国西部,夕阳西下散发出金色余晖。这是等待了21个月的收获时刻。
此时,一场极具开拓性意义的型号试验刚刚结束。
现在,指控大厅传来消息:试验圆满成功。
型号总指挥尹总说:“这个型号的‘新领域、新技术、新队伍’三新特点决定了研制道路上必定不能一帆风顺,型号队伍必须要在困难中前行,在挫折中奋起,坚韧、坚持到首飞成功的那一刻,这些我们做到了!”
在研制过程中,研制者们遇到了很多研制难题。
不过,攻克难题团队给出这样的回答——大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管齐下。
——对于瓶颈技术,型号团队从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反复推导、仿真、试验验证,圆满实现了关键技术从无到有。
——对于队伍成长,型号团队鼓励成员们去实现开拓性思维,敢于打破传统研制方法的禁锢,如此,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对于质量管理,型号团队将工作提前规划,把问题前置,“抬头看全*,俯下身子干小事”,查问题、找风险、定措施、追闭环,型号队伍认真把每一个质量动作落到实处,严把质量关。
成功在于坚持和努力。在型号总设计师陈总眼中,型号多线并行工作、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复杂的外部环境都成为看似不可完成的“超级”任务。“但大家拧成一股绳,压力使队伍激发出了一股锐气。”在“逆风”中,研制者们开始学会“飞翔”。
从决策立项到完成首飞,型号研制历时21个月。在这段日子里,队员们的自发加班成为常态,很多人一年以来就没休过完整的周末。
出厂前一次合练试验,由于飞行试验产品不宜在室外过夜,试验队员们从凌晨4点开始启运飞行试验产品,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才圆满完成了试验。
“为了抢时间、保产品,大家毫无怨言。”型号副主任设计师小卢说。
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研制者们用实力实现了21个月之前“两总”定下的目标——稳得住,不解体,分得开,点得着,打得准,测得到。
去年秋天,型号进入发射场,虽然整个研制和出厂过程中充满波折,但在这24天进行的各项测试和六大专题22个专项复查以及发射场操作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质量问题。
型号由于特殊性,其实研制人员们的辛苦很少为外人所知,不过研制者们并不在乎,他们经常这样说:“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这次发射中,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堪称完美。
可是,一次成功并不代表最后研制的成功,型号试验往往要经过几次甚至是十几次、几十次。
陈总清晰地看到从这次试验成功到型号正式装备的道路还有多远。
他说:“不管多难,只要目标清晰,步伐坚定,即使面对难以逾越的困难,也总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二)
另一支试验队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进入戈壁试验场。
6年前刚上路的时候,他们认为这只会是一次小战役,不出3年就能拿下。谁知竟如一场“越战”,越陷越深。
这段旅程的起点充满阳光。2010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型号团队进行了两次演示验证飞行,向用户展示新型号的前景。试验圆满达到了预期目标,这项前沿技术有望成为通用技术,用户满意,团队踌躇满志。
风险就在这里埋下了。太过轻易的成功,让研制团队低估了技术难度。毕竟他们挑战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前路漫漫,从未有人涉足。
两年后,第一次成果展示,失败。下一年,从高原到戈壁,连续几次试验,成败参半。
“麻烦的不是出现问题,而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副总设计师张副总说。
那之后的3年时间,整个团队就陷在这样的僵*之中。似乎有一个“幽灵”就在他们身边,他们却看不见。
研制团队继续走下去,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解决了。穷尽所有可能之后,他们认为“幽灵”一定已经被擒获,自信满满地上了试验场。
去年1月,研制团队背水一战,却被“幽灵”再次击倒。
这是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团队开始了撒网式大检查,复查设计、比对数据、开展仿真,甚至溯源到最初的设计文件,还找来其他型号的专家重新复核。
日子一天天流逝,研究几乎毫无进展。年轻的设计师们在办公室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不止一位女设计师临产前还在归零。总体设计师晓松因思虑过多经常失眠,每每在半夜辗转反侧后,爬起来把想到的问题一一记下来。
3个月后,春日里的一天,在海量数据和图像中,一个隐藏很深的现象突然被注意到,整个团队精神为之一振。
终于,黑暗中一丝微光闪现,打开“幽灵”之门的那把钥匙找到了。
但凡了解这个型号的人,第一个感触就是“过程太曲折了”,接着便会说“这帮人太不容易”。挫折一直伴随他们到最后一刻。此次进场后,第二次试验出乎意料地又失败了,沉默寡言的徐总师当场掉了眼泪。
英副总看了心酸,回到房间后,自己也抱着枕头痛哭。“这是不该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是因为小问题,太自责了!太自责了!”
自责始终伴随着型号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研制的复杂性,僭越了航天型号的研制规律”,这是张副总得到的最深的领悟。
“一开始的演示性试验太顺利,让我们低估了新技术应用的困难程度,希望简化研制步骤,快速完成定型,”他说,“然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我们付出了太大代价。”
最后一次试验那天,戈壁滩依旧晴空**、寒风吹彻,试验轨迹清晰地划过深蓝色背景,成功一目了然。从方案论证至今,鏖战了近乎10年,终于在这个冬天,晴空之下画出了圆满的句号。
“平生苦战多磨难,唯有此役雾重重。折戟沉沙十数次,斩酋何日自从容。”搞了20多年科研、历经多个型号的徐总师以一首诗作结,颇有汉唐边塞诗苍凉雄壮的古意。
文/姚天宇倪伟
编辑/姚天宇
漫画/任悦鸣
监制/黄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