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ct机器品牌及型号和报价(医用ct机器品牌及型号和报价图片)
医用ct机器品牌及型号和报价表
约200000-300000元。
例如:
1.世界知名品牌叫NewTom,售价70万元左右
2.其他国外品牌:三星、森田、卡瓦、迈瑞等,30万元左右;
3.国内产品包括:美亚光电、朗诗、菲森、博恩登特等。目前美亚、伯爵、朗诗等均在30万以内。
【拓展资料】
CBCT是锥形束CT的缩写,即锥形束CT。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锥形束投影计算机重建断层扫描设备。其原理是X射线发生器以少量射线(通常球管电流为10mA左右)围绕投影体做圆形DR(数字投影)。然后,将经过多次数字投影(180-360次,视不同产品)后的“交点”得到的数据在计算机中“重构”,得到三维图像。CBCT数据采集的投影原理与传统扇形扫描CT完全不同,后期计算机重组的算法原理类似。
CBCT与断层扫描(螺旋CT)最大的区别在于,断层扫描的投影数据是一维的,重建图像数据是二维的,重建的三维图像是由多个二维切片叠加而成的,图像金属伪影很重。CBCT的投影数据是二维的,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维图像。从其成像结构来看,CBCT使用三维锥形束X射线扫描代替了断层扫描的二维扇形束扫描;相应地,CBCT采用二维平面探测器来代替断层扫描的线性探测器。显然,CBCT使用锥形束X射线扫描可以显着提高X射线的利用率,只需旋转360度即可获得重建所需的所有原始数据,并且使用面探测器采集投影数据可以加快数据采集速度;CBCT的另一个优点是其高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率。
除此之外,它有以下特点:
最合理的成像范围,一次扫描即可获得全口牙列、双侧颞下颌关节、侧位和额位头颅图像;
图像最清晰,体素可达0.075mm,分辨率可达业界最高2.6lp/mm,重建速度最快,重建时间小于15s,免去等待烦恼;
设计合理,坐式设计最大限度减少运动伪影,节省空间,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界面简单易用;
标准DICOM3.0格式,完美兼容第三方软件;
最独特的金属工件校正技术,业内唯一,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台医用ct设备多少钱一台
根据2019年市场价格看,CT机器一台CT至少要50万元以上,多数都在100万以上。这仅仅是设备购买的单价,还要包括机器安装的特殊房间,至于运费和安装费用是否包括在购买单价内,这要看合同是怎么签订的。一般牙科诊所用的话,国产的足够了,性价比很高,我用的是国产美亚的,朋友推荐的,用着就挺好的,拍的片子很清楚。扩展资料:全身CT机成像原理CT机利用X线的穿透特性,让X线束围绕着被扫描物体的某个层面旋转,从而对该层面进行各个方向的扫描,并利用X线探测器同步接收该层面在各个方向上的X线透过量。探测器测得的模拟信号被送到采样电路进行模数转换,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号代表的是该层面在各个方向上对X线的衰减值或吸收值。这些吸收值被送到图像重建处理器,进行分析和处理,分解出该层面内每个点的衰减系数,然后将这些衰减系数按其原来的空间位置排列成数字矩阵,数字矩阵中的每一项与图像中的每一个体素相对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身CT机
ct机价格表一览表
▍来源:器械之家
医保*组织的“带量采购”都有哪些内容?
大型医疗设备的市场格*将改写?
—END—
医用ct机主要检测项目有哪些
近日,***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举行的发布会上,福建省卫生健康委d组书记、主任黄如欣介绍,福建省在三明医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中深化“三医”联动,CT、MRI等大型设备省级集采成功破题,平均降价均50%以上。
不久前,福建省部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2021年第一批次)集中采购项目中标公告中,苏州朗润的1.5T及以上MRI中标价甚至达293万元,比去年安徽省集采价格还要低!
根据此前安徽省医保*、省卫健委等四部门下发的“完善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通知,坚持带量采购、以量换价成为此次集采的相关原则。安徽省医保*大型医疗设备首次“带量采购”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行业关注,资本市场也是闻风而动,迈瑞医疗股价应声下跌,当日跌幅超过8%,此后的4个交易日累计跌超10%,市值蒸发超500亿元。不少中小大型医疗设备商也非常焦虑,安徽的大型医用设备集采试点,会演变成常态化趋势吗?
1.5T、3.0T磁共振价格迎来最大降幅
2015年,***医改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省级医改综合试点,涉及试点省份共计两批11个,包括江苏、安徽、福建、青海、浙江、重庆、四川、陕西、湖南、宁夏和上海,决定在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以省为单位率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安徽是其中之一。
从2014年至2016年间,当时大型医用设备省级采购还是常规流程,安徽省医改办、省卫计委曾发文,推动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以及单价在200万元以上的医用设备参加省级集中采购。据介绍,安徽省首批设备集中采购于2015年9月16日开标,至次年5月,省*采中心已累计组织开展15个批次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及单价20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据统计,集中采购共涉及全省47家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64台,其他单价20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3台,采购总金额超过3.7亿元。
与市场价格相比,双排、16排、大孔径、64排等CT设备28台,降价幅度达44.2%;1.5T、3.0T核磁共振设备14台,平均降价幅度为29.9%;直线加速器设备14台,平均降价幅度为39.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设备8台,平均降价幅度为43.2%;其他单价200万元以上医用设备3台,包括海扶刀、钼靶机、体外碎石机,平均降价幅度为9%。
首批CT招标采购设备包括2排CT、大孔径CT、64排CT和超高端CT,用户单位包括省立医院等11家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西门子、GE、飞利浦、东软、东芝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参加公开招投标。
乙类大型医疗设备覆盖面极宽,包括64排及以上CT、手术机器人、1.5T及以上磁共振系统等。这些设备是三甲医院的主流配置,采购价一般在1000万元到3000万元之间。今年5月28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采购彩超、X光机、基因测序等大型医疗设备,总价达7842万元。同年5月,东阳市人民医院和北海市人民医院采购西门子的PET-CT,价格均在2500万元以上。去年7月份,邓州市妇幼保健院医疗设备采购GE1.5T核磁共振价格为1153万元,今年5月份,周口市中心医院3.0T磁共振采购项目中标价格2350万......
今年8月初,安徽省医保*办公室又发布文章《我省开展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取得阶段性成效》。文章称,截至6月底,2020年度设备采购总金额达4.44亿元,与医院预算采购价相比,节约近1.8亿元,节资率28.8%。同时,设备中标价格不断走低,如1.5T磁共振第2包苏州朗润中标单价297万元,全国集采1.5T磁共振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第2包GE公司750w中标单价从2018年度的896万元下降至587万元,全国集采3.0T磁共振首次跌破600万元。
根据最近几年中标结果看,安徽省大型医用设备集采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价,也看到了,平均降价幅度30%上下,安徽医保*发文称“取得阶段性成效”此言不虚。与*品、耗材纳入集采不同,高价格、高技术的大型医用设备纳入省级带量采购还是国内首次,“1.5T磁共振首次跌破300万元”、“3.0T磁共振首次跌破600万元”跟正常市场价格相比,这个力度确实之大,甚至让一些中小大型医疗设备商“闻风丧胆”。大型医疗设备注册、物料、研发成本高昂,290多万的1.5T磁共振基本上没什么利润空间的。
此次,安徽省医保*提到“带量采购”的原则,把集中采购变成了“集中带量采购”,明确指出:“发挥规模效应,以量换价,鼓励采购国产设备。按照这一路径及其他地方政策表现,安徽的大型医用设备集采试点有愈演愈烈趋势,未来1.5T、3.0T磁共振价格或迎来更大降幅。
大型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高昂
核磁共振仪这么贵,那它的原理一定很复杂吧?导磁体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一台1.5T的核磁共振仪,光超导体的造价就占总成本的30%~40%,3.0T的仪器超导磁体造价占总成本的50%~60%。除此了磁体系统,频谱仪、射频系统、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这几项技术难度都非常高,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尖端产品,加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前一直被西门子、通用电气、飞利浦三巨头垄断,价格自然就贵了。
我国最初的核磁共振仪也都是从这三个公司进口的,但一旦设备出现问题,高额的维修费和配件采购费让很多医院都承受不住,这就让很多医学工作者励志要打破技术垄断。功夫不负有心人,联影医疗、朗润医疗、东软医疗、安科、电气康达等公司终于拿出了与进口1.5T核磁共振仪性能不相上下的设备,这才逐步取代了进口1.5T在中国的市场垄断。但国产3.0T仍难以突破市场垄断,市场份额主要还是掌握在“三巨头”手里。
核磁共振成像仪主要由几大部件构成:磁体、频谱仪、线圈、应用软件。其中最难的是磁体、频谱仪、应用软件。除了线圈,都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尖端产品。
1、磁体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个无底洞。据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一台1.5T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其超导磁体占系统总成本的30%~40%,3.0T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超导磁体占系统总成本的50%~60%。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分辨率越高的仪器就需要强度越大的磁场,场强越大获得的图片越清晰。
超导磁体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其设计的特殊性、工艺的复杂性,需要强大的综合的工程化能力,技术门槛很高,很多难关目前我们仍未攻克,导致国内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超导磁体产品供应,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例如美国的通用电气(GE)、德国的西门子、飞利浦等。
2、频谱仪
核磁共振成像仪中的频谱仪技术难度极高,因为人体十分的复杂,高分辨率的仪器能够观察到十分细微的结构,这就导致产生的信号数量十分庞大。频谱仪的灵敏度、速度、准确度等等就成为了检查结果是否准确可信的关键所在。
3、线圈
4、应用软件
一套优秀的配套软件的编写需要大量的时间,其工作量不亚于写出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而核磁共振仪的软件销售数量太少,毕竟全世界的核磁共振仪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县城的电脑数量多。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产品却很少,其单价也就会比较高。
核磁共振机器根据不同的厂家生产、型号不同,机器价格是不一祥的。一般进口的机器大概是400-600万,国产的机器在350万左右。超导的1.5T机器均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3.0T的需要1500万到2000万左右。这些机器的费用与机器使用的材料,线圈也有关系,上述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核磁共振仪的组成,其所需的部件还有很多,高昂的研发成本及运营费用,设备价格自然就贵了。
大型医疗设备未来将向何处?
2020年12月,安徽省医保*就全省乙类大型医疗设备集采征求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第2台及以上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在实际执行落地时原则上全部选择国产;市县级以下的公立医院首台配置就要选择国产。
安徽省医保*数据显示,2020年度全省公立医疗机构乙类医用设备报名集中采购70台设备。其中国产品牌中标8台,中标数量占比17.8%;国产设备(国产品牌和在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中标15台(8台国产品牌,GE天津公司中标1.5T磁共振第1包7台),中标数量占比33.3%。国产设备中标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基本形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充分竞争的*面。
除了安徽省,各地都在鼓励支持国产设备,提高医疗机构国产设备的配置水平。今年4月海南省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鼓励高端医疗装备首台(套)在海南进行生产。凡被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或列入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目录的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只要在海南落户生产,在**采购中会优先采购。
同年6月,云南省一份总预算为2.7亿的招标文件显示,招标设备不接受进口产品,全部要求国产。同时,广东省卫健委印发《广东省2018-2020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技术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鼓励公立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优先配置国产自主品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
而在浙江,今年被纳入省**采购进口产品统一论证清单的医疗类设备共有195种。这就表明,除此195种医疗设备外,**采购均需优先采购国产设备。由此可见,国产医疗设备采购已经成为趋势。
7月28日,深圳市财政*发布《2021年度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八类医疗设备批量采购项目竞争性谈判采购审批前公示》,拟代22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通过公开征集供应商竞争性谈判方式实施批量采购,采购项目包括MRI、CT等八类医疗设备。由此可见,此次市级、省级大型医用设备集采同时行动,对主攻医疗设备板块的企业而言,势必也将造成巨大冲击。
作为以技术驱动发展的医疗器械行业,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将影响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2019年,以CT为主的影像设备收入为12.52亿元,占东软医疗营收的65%,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占据相当比重,如果加上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东软医疗2017、2018、2019三年的研发投入分别1.52亿元、1.7亿元和1.8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0.55%、8.85%和9.39%。如果再加上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东软医疗2017、2018、2019三年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3.58亿、4.01亿元和4.08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24.75%、20.8%和21.21%。
东软医疗2017、2018、2019三年的研发投入
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东软医疗的研发投入和实力仅次于迈瑞,2017、2018、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1.32亿元、14.20亿和16.4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0.13%、10.33%和9.96%。这样的研发投入支撑东软医疗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GPS研发投入都在20%~30%以上。
万东作为国内老牌医疗械企,近几年呈现疲态,与其核心业务DR产品线的停滞不前有关。据万东医疗2020年报披露,研发投入总费用为8641.13万元,同比下降7.79%,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7.64%,其中,2020年在DR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6%。据医招采发布的数据,2020年MRI国内市场份额前5的分别是西门子、GE、飞利浦、联影、万东,其中万东2020年市场份额仅为1.98%,而在中高端MRI领域将与国外厂商以及国内优秀厂商展开正面竞争,这对万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安徽集采试点演变成常态化,甚至将大型医疗设备正式纳入国采范围,那么中标企业利润空间势必大大压缩,从而影响国产设备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对于国产大型医疗设备想打破垄断,突破“卡脖子”,去追赶GPS高端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随着中标者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未来更多中小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企业甚至会有淘汰出*的危险。
来源:器械之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根据网络信息整理,旨在学习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跟我们联系处理。
助力企业翱翔
服务人类健康
翔康技术,专注于为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的国内行业领先型CRO公司,主要致力于临床研究、全球注册、医学撰写、生物统计、体系咨询、注册送检、上市后再评价等业务,为客户定制精准、高效、合法的临床注册一站式解决方案。
广州总部
Branch Guangzhou
公司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298号江湾商业中心中区806-812室
邮箱:yimin@xkbiotec.com
网址:www.xkbiotec.com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分享
点赞
在看
国产ct机
分享一篇文章。
医用ct机什么牌子的好
▍来源:器械之家/ MDCLOUD(医械数据云)
CT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其成像密度分辨力高、检查方便、能够克服传统X线影像重叠的问题,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第一大细分市场。
日前,MDCLOUD(医械数据云)对2022年度CT设备的招投标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收集5053条CT设备中标数据,涉及2726家采购单位和69个品牌商。结果显示,2022年年度CT设备中标总金额为289.5亿元,同比增长45.8%;中标总数量为5542件,同比增长49.1%。
其中,广东省采购金额达30.3亿元,是国内采购总额最高的省份;但在采购设备的数量中山东省反超广东,随后依次为湖北、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云南。
从中标单位来看,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高居榜首,销售金额达7.01亿元,销售数量统计达180件;其次为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金额为4.81亿元,数量为37件;通气电器医疗系统贸易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位居第三,其销售额和数量分别是3.5亿元和91件。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五,销售额和数量分别是3.01亿元和66件。
其次统计的是在过去一年中,CT品牌的中标总金额。其中GE医疗以56.2亿的中标总额蝉联第一,数量为650件,占比达22.3%;西门子医疗次之,中标总额和中标数量分别为46.3亿元和558件,占比19.1%。
值得注意的是联影虽以35.5亿元的中标金额排名第三,但其中标数量和占比都反超第一名,分别为676件和23.2%。
从中标型号来看,2022年年度CT品牌型号排行Top10中,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联影旗下产品平分了前九名的位置,飞利浦医疗旗下一款产品上榜,排名第十。
其中,GE医疗的“革命性CT”产品——RevolutionCT以14.3亿元的销售额占据年度CT采购榜首,中标数量为68件。同时,其新一代RevolutionCTES以8.8亿的销售额次居。
西门子医疗的SOMATOMForce排位第三,销售额为8.4亿,与前一位的GE医疗CT仅相差0.4亿。
值得注意的是,联影旗下产品“uCT528”虽在榜单中排名第五,但中标数量却高达166件,总金额为5.31亿元。
GE医疗
GE医疗旗下共有三款产品上榜,均为GE的高端CT平台“Revolution系列”,其中RevolutionCT和RevolutionCTES包揽了榜单前二,RevolutionAce排位第7。
据悉,RevolutionCT是一款256排512层能谱CT。该产品的出现曾被认为是CT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再一次的超越历史性的创造。
其融合当今CT领域顶尖科技于一身,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整体“双低”解决方案,更在技术上实现了能谱、宽体、速度的统一,建立了心血管、神经、肿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骨科专业等疾病的成像和低剂量筛查领域全新标准,为临床应用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西门子医疗
西门子医疗旗下上榜的三款产品均为SOMATOM系列,其中SOMATOMForce销售金额最高在第三名,其余依次为SOMATOMDrive第四,以及SOMATOMgo.Fit第六。
事实上早在1975年,西门子医疗就发布了第一款全身CT,也就是初代SOMATOM,随后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SOMATOM系列,并伴随至今。
SOMATOMForce作为西门子旗下全新的第三代双源CT扫描仪,开辟了全新的CT影像时代,实现更快、更宽、更薄、更能、更低。该产品可在一秒内完成头颈心联合扫描,为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疑难疾病提供精准影像学依据,同时其尖端影像链技术还可以大幅降低检查中的辐射和对比剂用量。
联影医疗
同样的,联影医疗也是上榜了三款产品,分别为:uCT528、uCT780、uCT710。其中uCT528销售金额最高,为5.3亿元,中标数量达166件,排位第五。剩余两款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名。
据介绍,uCT528是一款40排40层CT产品,同时也是联影第一代“天眼AI”智能CT之一。
该产品搭载业内独有天眼AI全智能导航系统,能够实现患者智能摆位、智能定位,使扫描和诊断效率更高。此外,还配备了40排时空探测器和Real3DHD极速算法,使扫描速度更快,扫描条件更低,这意味着球管损耗更少,寿命更长。同时,搭载的KARL3D迭代降噪算法,不仅可降低65%的图像噪声,还可降低扫描条件,实现更多的患者扫描。
飞利浦医疗
此次飞利浦上榜的产品为“SpectralCT”,销售金额达4.32亿元,中标数量为18件。
据悉,在光谱CT领域飞利浦是最早布*的厂商之一。皓克SpectralCT便是公司旗下全新一代的光谱CT产品。
其突破在于搭载了全新球面宽体双层能量解析探测器,打破传统CT以管电压获取双能量数据的方式,采用全新3D光栅技术,凭借极致的光子利用效率,带来极佳的能量分辨率及全新物质解析功能。此外,这款CT还搭载了新型人工智能影像链,一体化完成AI扫描、AI重建和AI后处理,可实现能量诊断的便捷化、智能化、精准化。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主要由全球医疗影像三巨头“GPS”等外资厂商所主导。在2017年以前,国内能够生产制造128层CT的影像设备厂家仅有两家,直到2019年,国产CT开始在超高端领域崭露头角,多家企业跻身“国产超高端CT俱乐部”。
自此,国产设备像一支穿云箭,完成了一场成功的逆袭。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2019年,我国CT销售量分别为3020、3511和3825台,到2020年销售量增长73%至6610台,2021年进一步增长到6889台。2022年上半年总销量达3200台,其中以东软医疗、联影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占比超50%。东软医疗的销量更是超越行业巨头西门子,成功跻身国内前三甲。
这一反转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暖风的推动。***办公厅此前印发《关于促进医*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落实采购法,国产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
2022年9月7日,国常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并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涉及贷款总额约1.7万亿,其中专家估计约有2000亿元可分配至医疗设备,贷款贴息适当降低了医院的设备采购成本,而更新换代的医疗设备预计是以大型乙类医疗设备为主,其中CT设备的更新需求颇为旺盛。
值得主义的是,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3年版新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其中除了管理品种进行了调整,还调整了首次配制的兜底标准,大幅提高设备价格上限,首次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医院可以买更贵的设备了。
此外,新版目录中明确指出,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调出管理品目,这就意味着,往后医院购置CT和MR不再需要配置证,能够自主采购了。
--
据统计,2022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97亿美元,占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的13.5%。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CT市场预期在心脏扫描、肺部筛查和儿科疾病检查等功能运用方面持续突破,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5亿美元。
政策的扶持和调整无疑将加速市场CT市场的需求释放,进一步促进医疗影像市场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