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表)

2024-04-09 13:07: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怎么写
  2. 煤矿道岔设计说明书
  3. 煤矿道岔型号及图纸
  4.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表
  5. 煤矿道岔有几种
  6. 煤矿道岔安装示意图
  7.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规范
  8. 煤矿道岔的分类有哪些
  9. 煤矿道岔规格型号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怎么写

煤矿轨道及道岔安装标准1、轨道的辅设标准1.1矿井井下输大巷辅设轨道必须使用轨型为30kg/m及以上的轨道,斜巷及采区等区域辅设轨道可根据设计选择轨型,但轨型不得低于22kg/m。1.2轨道扣件必须齐全、紧固并与轨型相符。轨道接头必须使用合格的道夹板,并用4条螺栓固定,井下辅设轨道如需改变轨道型号,不同型号轨道接头必须使用合适的异形道夹板,道夹板不得有断裂或少眼等现象。1.3所有轨道接头间距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得大于2mm。1.4轨道方向应符合标准,目视直顺,不得有硬弯。主要输线路轨道直线段应目视直顺,用10m弦量不超过10mm(煤业子公司在特殊条件下,*部巷道底鼓较严重区段用30m弦量不超过50mm);曲线段,目视圆顺,用2m弦量相邻正矢差半径50m以下不超过3mm。1.5轨道轨面前后高低应目视平顺,明显变坡点处不得有接头,应根据巷道变坡处的弯曲半径,采用圆弧过渡。主要输线路轨面前后高低允许偏差用10m弦量不超过10mm(煤业子公司在特殊条件下,*部巷道底鼓较严重区段用30m弦量不超过50mm)。1.6接头采用悬接时,30kg/m型号轨道轨枕距接头距离为240mm,偏差不超过30mm,22kg/m型号轨道轨枕距接头距离为220mm,偏差不超过30mm;接头采用承接时,接头处共3根轨枕,中间一根在两轨道的接头处,另两根分别距中间轨枕240mm(30kg/m轨道)、220mm(22kg/m轨道);直线段应对接,相对错距不大于50mm;曲线段应错接,相对错距不小于2m。1.7主要输线路轨道单轨中心线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为设计值的±50mm;双轨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设计要求,不大于设计值的20mm,双轨的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移不大于50mm。1.8主要输线路轨道轨面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偏差为±50mm;坡度50m内误差不超过1/1000,高差不超过50mm。1.9井下轨道轨距为600mm,主要输线路轨道直线段允许偏差+5mm、-2mm;曲线段加宽后允许偏差+5mm、-2mm,在曲线段内应设置轨距拉杆。一般输线路轨道直线段允许偏差+5mm、-2mm;曲线段加宽后允许偏差+5mm、-2mm。1.10同一线路必须使用同一型号钢轨。所用道岔的钢轨型号,不得低于线路的钢轨型号,无杂拌道(同一线路或区段内两种型号的轨道(分支除外)或长度低于2.5m的轨道为杂拌道),无夹眼道。1.11主要输线路轨道直线段两股钢轨顶面的高低差误差不大于5mm;曲线段加高后误差不大于5mm。一般输线路轨道水平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消灭阴阳道。1.12轨道轨枕质量合格,敷设符合设计要求,接头处轨枕无失效,无两根以上轨枕连续失效(腐朽、损坏、断裂、悬浮、不起作用者为失效),轨枕与轨道垂直。主要输线路轨道轨枕间距为700mm,偏差不超过50mm;一般输线路轨道轨枕间距为800mm,偏差不超过50mm。一般输线路木轨枕规格(宽×高)不小于120×150mm。1.13轨道道钉规格应与轨型配套,数量齐全,浮离不大于2mm,混凝土轨枕螺栓、压板紧固齐全、浮离不大于2mm。每月应对轨道及轨枕各部螺栓滴油一次。1.14斜巷轨道地辊要齐全、灵活可靠,地辊架要具有防脱闭锁功能,地辊之间一般间距为15m,最大距离不超过25m,以轨枕、道木无明显磨痕为准,巷道内变坡点处应增加地辊,变坡度数在15度以上的,在此变坡点处应装设直径不小于300mm的地辊,地辊坑内应清洁无杂物积水。1.15轨道路基必须无严重塌坡、地鼓、沉降现象。主要输线路轨道道碴厚度不小于100mm,个别底板突出处不小于50mm,道碴应埋没轨枕2/3,轨枕必须露出1/3,对道床应经常清理,应无杂物、无浮煤、无积水;一般输线路轨道道碴不超过枕面,不低于枕面1/3。轨道道碴的粒度应符合标准要求,必须捣固坚实,无空板、吊板现象。1.16有架线电机车通过的主要输轨道两平行钢轨之间,每隔50m应连接1根断面不小于50mm2的铜线或其它具有等效电阻的导线。线路上所有钢轨接缝处,必须用导线或采用轨缝焊接工艺加以连接。连接后每个接缝处的电阻,22kg/m钢轨不得大于0.00021Ù,30kg/m钢轨不得大于0.00019Ù。不回电的轨道与架线电机车回电轨道之间,必须加以绝缘。第一绝缘点设在2种轨道的连接处;第二绝缘点设在不回电的轨道上,其与第一绝缘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1列车的长度。对绝缘点必须经常检查维护,保持可靠绝缘。在与架线电机车线路相联通的轨道上有钢丝绳跨越时,钢丝绳不得与轨道相接触。1.17轨道严禁用气割进行截割,如需截割的必须使用切轨机,输大巷轨道不允许进行截割分段(较短距离修整除外)。轨道截割头平面应与轨面垂直,锯切面不得歪斜。轨道截割头进行重新加工道夹板螺栓孔时,必须用钻床进行加工,严禁使用气割割眼。螺栓孔直径为24mm,孔水平中心线离轨面距离:30kg/m型号轨道为51.9mm,22kg/m型号轨道为59.7mm。第一个螺栓孔中心距截割面距离30kg/m型号轨道为60.5mm,22kg/m型号轨道为63.5mm。第二个螺栓孔中心距第一个螺栓孔中心距离为127mm。2、道岔的辅设标准2.1道岔轨距按标准加宽后不大于3mm,辙岔前后的轨距偏差+3mm,-0mm。2.2尖轨前端、直曲连接轨中部和道岔后部的两股钢轨的水平偏差不大于5mm。2.3道岔水平方向直线目视平顺,用10m弦不超过10mm,曲线目视圆顺,用1m弦量相邻两点正矢差不大于2mm,用2m弦量相邻两点正矢差不大于3mm(煤业子公司在特殊条件下,在*部巷道底鼓较严重区段用30m弦量不超过50mm)。2.4轨面前后高低目视平顺,用10m弦量不超过10mm。2.5道岔接头处两轨面高低和内侧左右错差不大于2mm。2.6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密贴,间隙不大于2mm,无跳动。尖轨损伤长度不超过100mm,在尖轨顶面宽20mm处与基本轨高低差不大于2mm。2.7尖轨开程为80—110mm。2.8尖轨根部轨缝不大于8mm,其它轨缝与线路部分的轨缝要求相同。2.9心轨至护轨工作边间距为572mm,偏差为±2mm。2.10护轨零件齐全,安装牢固,无松动、失效现象。心轨尖端与护轨工作边中心垂直相对,偏差为±50mm。2.11心轨在顶面宽35mm处和翼轨喉部的垂直磨耗不超过7mm,铆钉无松动,焊缝无裂纹。2.12滑床板应于轨底面贴合,其间隙不超过2mm。2.13基本轨与连接轨垂直磨损不大于7mm。2.14轨撑应与基本轨密贴,间隙不大于1mm,数量齐全,无松动现象。2.15扳道器拉杆零件齐全,连接牢固,动作灵活可靠,安装道岔处应使用长轨枕。2.16主要输大巷应装设司控道岔,司控道岔应动作灵活,控制箱完好,同一程序的司控道岔安装间距不得小于控制器控制距离,一个控制器不得使两个司控道岔同时动作。主要输线路不得使用简易道岔。2.17斜巷串车提升的线路,使用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4号,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2m。2.18同一输线路使用不同轨型道岔应符合以下条件:2.18.1可以采用较线路轨型高一级的钢轨,不允许采用低一级的钢轨。2.18.2采用不同轨型道岔时,道岔前后端应各敷设5m与道岔轨型相同的钢轨,然后用异型鱼尾板与线路钢轨连接。

煤矿道岔设计说明书

道岔分单开(DK)、对称(DC)、渡线(DX)三种,代号后第一位数字为轨距,第二、三位数表示轨型;第一横线后的数字是辙岔号数M;第二横线后为道岔内部曲线的圆弧半径,而渡线道岔最后两位数字为双轨轨道中心距。如DK615-4-12:为单开道岔,轨距600mm,轨型15kg,4号道岔,道岔的曲线半径为12m;DX618-4-1213:为渡线道岔,轨距600mm,轨型18kg,4号道岔,道岔的曲线半径为12m,双轨的轨道中心距为1300mm。

煤矿道岔型号及图纸

DK615-4-12,其中DK为道岔类别代号,分为单开道岔(DK)、对称道岔(DC)、渡线道岔(DX)三种;代号后第1位数字为轨距,轨距分为600毫米和900毫米两种,其中6代表600毫米,9代表轨距为900毫米;第2、3位数表示轨型,现在新采用的轨型有15kg/m、22kg/m、30kg/m、38kg/m、43kg/m等型号,;第一横线后的数字是辙岔号数M,分为2、3、4、5、6五种;第二横线后为道岔内部曲线的圆弧半径,而渡线道岔最后两位数字为双轨轨道中心距为,如DX618-4-1213:线道岔,轨距600mm,轨型18kg,4号道岔,道岔的曲线半径为12m,双轨的轨道中心距为1300mm。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表

注: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QQ3609400292进行删除。

煤炭矿井主要矿图绘制基本要求

根据安监总煤调《国家安全监管总*国家煤矿安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煤矿图纸管理和监管监察工作的通知》(〔2014〕80号)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煤炭矿井图纸管理,达到矿井图纸测绘及时、填绘准确、标注完善、管理规范的要求,为日常监管及抢险救灾工作提供规范、可靠的图纸资料,特编制《煤炭矿井主要矿图绘制基本要求》。

本要求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认真总结了我省煤炭矿井主要矿图绘制过程中的经验,并借鉴了相关规范、标准,广泛征求了监管、设计、科研、高等院校、生产单位等多方面意见,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在此对相关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一并感谢。

本要求未涉及的内容,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有规定的,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编制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

   承办单位:XXX煤炭设计研究院

 

煤炭矿井主要矿图绘制基本要求

本要求规定了煤炭矿井主要矿图绘制的基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井工开采煤矿主要矿图的绘制,井工开采的非煤矿山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593-2010《煤炭矿井制图标准》

GB/T18135-2008《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

GB6988-2008《电气制图标准》

GB4728-2005《电气图形符号国家标准》;

GB/T50518-2010《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GB/T50581-2010《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

GB50471-2008《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

GB/T14479-1993《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

GB50451-2008《煤矿井下排水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范》

GB/T50106-2010《煤矿机械技术文件图形符号》

GB50029-2014《空气压缩机站设计规范》

GB/T50106-2010《给排水制图标准》

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DB51/T1412-2011《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MT/T570-1996《煤矿电气图专用图形符号》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煤炭工业出版社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第37号令)

3.1.1矿图必须做到准确、齐全、及时,符号运用正确、统一,图纸内容布置适当,根据实际变化及时填绘和标注。

3.1.2图纸中必须有图框线、图签、图例等主要要素;图签栏内容须齐全,必须有业主或矿长及主要技术负责人的亲笔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公章。

3.1.3矿图按准确、及时、完整、美观的原则进行绘制。达到线条均匀、圆滑,接头间无疙瘩,点线、虚线间隔大小一致,平行线间距相等,各种文字、数字注记规范,字隔、字向符合要求,内容齐全、完整、几何关系正确。计算机制图过程中图中不同要素应采用不同色彩进行区分。

3.1.4井上下对照图及水文地质图比例要求原则为1:2000或1:5000,采掘工程平面图比例要求原则为1:2000。图纸资料至少能反映矿井及周边100m范围内的真实情况,首、计曲线及高程等注记必须与图纸比例相适应。井上下对照图及采掘工程平面图图中标示的采、掘工程必须能反映矿井正常生产期间至少3个月内的工程进展真实情况,如实填绘井巷位置及采掘进度。图纸中必须标注指北针。

3.1.5高程精度要求:巷道底板高程和地面控制点高程精度取0.001m;井口、井底、钻孔孔口、采高、见煤高程及煤厚精度取0.01m,断层落差、煤仓高程精度取0.1m。

3.1.6名称标注线:引线倾角45°,引线线宽0.1mm,标注线线宽0.3mm。

3.1.7字体要求:除工作面编号及剖面线编号应采用黑体外,所有汉字、字母、数字均应采用仿宋体。

3.1.8字体大小要求:

原则上井筒名称字高3.5mm;巷道名称、工作面编号、边界、露头、断层等字高3mm;工作面回采日期、钻孔编号注记字高2.5mm;煤厚、断层产状要素等字高为2mm;测点高程字高1.5mm;剖面线(勘探线)字高为6mm。实际制图中字高亦可根据图纸美观、协调程度进行相应调整。

3.1.9图例及说明文字字高一般为3.0mm,图例应反映全图中所有元素,图例比例与图纸内各要素比例应一致,图例及说明文字具体字号及位置应根据图纸美观、协调程度进行调整。图中说明文字主要补充图纸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及图中需强调的重要要素。

3.2.1图纸必须严格按批准的矿权标注矿区范围(含拐点坐标、开采煤层、开采标高、有效期等信息),矿区范围需列表反映,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

3.2.2井上下对照图必须有准确的煤层露头线、地层界线、地层代号、地层产状、构造轴线、断层线、滑坡、溶洞、高程点、巷探工程点、钻探孔号、剖面线、井田边界、相邻矿井名称、河流、水库、泉、井;公路、输电(水、气)管线、城、镇及厂矿(村庄)名称、国家明令保护的文化古迹、公益和重要工业设施位置等注记,重要保护对象须用粗线条突出显示,并准确标注出采空区、主要积水区和采煤塌陷区范围。坐标网格、坐标值及首、计曲线等注记必须与图纸比例相适应。

图中要素除应包含井上下对照图中相关地质及地面要素外,还需重点突出以下水文地质要素:池塘、水库位置、名称及容量,河流、溪(冲)沟观测点位置及流量,泉、井位置及观测涌水量,陷落柱、溶洞、暗河、落水洞分布位置及观测流量,废弃矿井及老窑井口位置及观测流量,矿井外排水井口的观测流量,井巷中主要涌水点编号及观测涌水量,已知或推测的老空积水区及容量。

3.4.1采掘工程平面图比例尺应为1:2000;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如果采掘工程平面图难以反映井下巷道实际情况时(一般煤层倾角大于60°时),需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对应方位同时绘制采掘工程立面图。

3.4.2井田边界、保安煤柱及其它主要边界线应注明名称及批准文号;主要巷道应注明名称和月末工作面位置;斜巷应注明倾角、变坡点、长度等主要要素;巷道每隔50~l00mm注记底板高程。

3.4.3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应注明工作面月末位置、平均采厚、煤层倾角、开采年度和煤层小柱状,丢煤区应注明丢煤区原因和煤量。

3.4.4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中应明确注明发火区、积水区、煤与瓦斯突出区、瓦斯涌出异常点、突水点等重点危险区域或点的发生时间及处理情况等相关参数。

3.4.5应如实标注清楚井田边界外至少l00m范围内邻近矿井的采掘工程、及井田范围内的老窑及其开采情况。

3.4.6采掘工程平面图中应标注各主要钻孔、勘探线、煤层露头线、风氧化带、煤层薄化带、陷落柱和火成岩侵入区、煤厚点以及实测的主要地质构造及产状。

3.4.7根据实际情况,加绘地面重要保护对象。

3.4.8注明防水闸门、风门、密闭、防火门等主要设施,标注所有采掘巷道、硐室、老窑积水区、探水线、警戒线、禁采线,采空区范围以及火区范围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补充标注突出区域与非突出区域。

3.4.9井巷用双线条表示,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一般取2.0mm或1.5mm。两巷道上下重叠时,如上下一样宽或下巷道宽时,下面巷道宽于上面巷道,巷道帮与帮的间距0.3mm;如下面巷道窄于上面巷道,则下面巷道绘制成虚线,巷道帮与帮的间距0.3mm。

3.4.10图中须有开采煤层底板等高线,煤层底板等高线原则上应按高程由上至下绘制,生产过程中矿山应根据采掘活动实际揭露煤层情况及时对煤层底板等高线进行修正。

3.4.11多煤层联合开采的矿井除应分煤层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外,还须绘制综合采掘工程平面图。

3.5.1根据采掘工程平(立)面图绘制。

3.5.2示意图图幅宜采用A1或A2标准图纸绘制,图中除测风站需标注完整通风参数外,其余用风地点需在巷道上方标注风量Q=  m3/min,风速V=  m/s。风量、风速单位在说明文字中进行描述,标注时可省略。

3.5.3示意图所有井巷用双线(或一粗一细)绘制,巷道两线条之间宽度3.0mm,粗线线宽0.6mm,细线线宽0.15mm。

3.5.4通风网路图一般绘制于通风系统图上,根据简易程度,可按A4或A3图幅绘制,但不绘制图框。节点编号与通风系统图一致,根据实际情况应尽量合理简化节点,减少绕线线路;网络图中不交汇的巷道交叉时用直径3mm的半圆形绕线绘制,网络图整体形状应为椭圆形。

3.5.5图中应标注风流方向及各类通风设施(含密闭、风门、风桥等)、*部通风机、风筒、避难硐室/避难所的具体位置。

3.5.6主要通风机型号及功能参数标注应以表格形式反映于风井附近,*部通风机型号及功能参数标注应以表格形式反映于*部通风机附近。

3.6.1井下避灾路线图可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

3.6.2图中使用不同符号标示采掘工作面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水灾事故后的避灾路线。

3.6.4图中应说明避难硐室设计额定人数,未设置避难硐室的需说明不设置的批准文件及文号;需说明各类灾害避险原则。

3.7.1抽放瓦斯管路系统图可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

3.7.2主管、支管、干管等画在巷道中间,在巷道上方标志管道长度L=   m。

3.7.3图上应标注的主要内容有:各类通风设施(含密闭、风门、风桥等)、孔板流量计、闸阀、放水器、*部通风机、避难硐室/避难所、防爆门等。

3.7.4图中应说明各主要抽放管路管径、流量及浓度。

3.8.1图中标明监测监控系统的型号、中心站安装位置、中心站设备配置、分站安装位置、分站编号、分站型号、传感器安装位置、声光报警器安装位置、断电器安装位置。

3.8.2图中标明避难硐室的分站安装位置、分站编号、分站型号、传感器安装位置、传感器类型及传感器数量。

3.8.3图中说明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然发火等级、煤尘爆炸危险倾向性,各地点甲烷传感器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值。

3.9.1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通信电缆线宽0.6mm,其它装置及设施线宽0.2mm。

3.10.1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通信电缆线宽0.6mm,其它装置及设施线宽0.2mm。

3.10.2图中标明人员定位系统的型号、分站型号、读卡器型号及安装位置。

3.10.3图中标明避难硐室的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型号、读卡器型号及安装位置。

3.11.1图中标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型号、甲烷传感器安装位置、传输电缆型号、馈电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及型号。

3.11.2图中标明断电器的分站编号、型号、安装位置。

3.11.3图中说明甲烷传感器的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值。

3.12.1地面供配电系统图绘制基本要求

a)标明变电所(配电点)供电电源名称、线路型号及规格、线路敷设长度等。

b)标明高、低压配电装置内主要电气元件的主要技术参数。

c)标明变压器的型号、电压变比、容量、连接组别等主要技术参数。

d)标明户外型(户外断路器、户外隔离开关等)电气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e)标明高、低压回路用途及负荷容量等。

3.12.2井下供配电系统图绘制基本要求

a)标明变电所(移动变电站)供电电源名称、线路型号及规格、线路敷设长度等。

b)标明高压配电装置设备型号、额定电流、过负荷保护整定值等技术参数。

c)标明低压配电控制装置设备型号、额定电流、过负荷保护整定值等技术参数。

d)标明终端用电设备所供设备名称及设备容量等。

e)图中示意表示“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等闭锁关系。

f)图例符号线宽为0.25mm,电力线路线宽为0.5mm。

3.12.3图中应重点说明变电所负荷情况,设备总安装容量,设备工作容量,设备总有功功率,设备总无功功率,设备总视在功率;供配电系统运行方式;井下供配电系统图还需说明井下*部通风机供电方式等内容。

3.13.1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

3.13.2以示意图方式画出井下电气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

3.13.3井下供配电系统较简单的矿井,用直径为2mm的黑点表示出电气设备安装的位置,用细实线引至图中空白处画个小方框,在小方框内标注出电气设备所在的机电硐室(配电点)名称,电气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及数量。

3.13.4井下供配电系统较复杂的矿井,用直径为2mm的黑点表示出电气设备安装的位置,用细实线引至图中空白处画个小方框,在小方框内标注出电气设备所在的机电硐室(配电点)名称并编出序号,在图中空白处以明细表方式按序号和机电硐室(配电点)名称标注出电气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及数量。

3.13.5保护接地装置的安装,用直径为2mm的黑点表示出接地装置的位置,用细实线引至图中空白处画个小方框,在小方框内标注出接地装置的名称,材料种类及规格。

3.13.6图中应说明各保护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

3.14.1运输系统图在采掘工程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进行绘制。

3.14.2该图面上绘制井下有轨道提升、车辆运输、带式输送机、刮板运输机、架空乘人器等运输设备及线路外,其它无关的设备、设施、巷道及地质要素等可以不画出。

3.14.3轨道用粗线绘制,单轨用单粗线绘制,双轨用双粗线绘制,不同轨型用线型、线宽区分。同类轨型的道岔和道轨用同样线型、线宽绘制。道岔用数字序号进行编号。道岔型号、分岔方式、转辙方式、数量在图中列表说明。

3.14.4主要斜巷需单独绘制提升系统示意图,并注明巷道长度、设备型号、一次提升串车(罐笼、箕斗)数量、防跑车装置和跑车防护装置的型号、数量及位置,并说明是否与绞车联动、巷道斜长、倾角等参数。在主要斜坡道的重要岔口、重要设备位置、车场、变坡点等处标注巷道底板高程。

3.14.5各种运输设备、道岔的应列表表示。

3.15.1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图中除供气管道外的其它装置及设施采用0.20mm的细线绘制,主管线宽0.7mm、支管线宽0.4mm。

3.15.2图中标明空气压缩机型号、额定排气量及额定排气压力、配置电动机型号、功率及工作电压。

3.15.3图中标明储气罐的型号、储气量及工作压力。

3.15.4图中标明各种阀门的型号、公称直径和工作压力。

3.15.5图中标明压风自救装置的位置、型号和数量。

3.15.6图中标明每组自救装置或急救袋数量。

3.15.7图中标明压风自救系统管路的管材、规格和长度。

3.15.8图中标明避难硐室内自救系统装置的数量或每组的急救袋数量。

3.15.9图中应说明空气压缩站设置地点、标高;储气罐出口管路上设置释压阀,释压阀的口径和释放压力等主要要素。

3.16.1图中标明水泵型号、额定流量、额定扬程、台数,标明配置电动机的型号、功率、工作电压。

3.16.2若采用喷射引流启动,图中应标明射流泵的型号及技术参数;若采用潜水泵灌水启动,应标明潜水泵的相关技术参数。

3.16.3图中标明阀门的型号、公称直径、工作压力。

3.16.4图中标明工作和备用排水管路的管材及规格。

3.16.5图中标明闸阀在排水管路的设置位置。

3.16.6图中标明敷设有排水管路的巷道名称。

3.16.7图中标明排水管路出水口标高。

3.16.8图中标明水仓与泵房间,配水巷间的控制闸门。

3.16.9图中应重点说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单位m3/h,主副水仓的有效容量,泵房内设置的工作水泵、备用水泵、检修水泵,如有预留水泵则说明水泵的预留情况。

3.17.1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或通风系统图绘制。

3.17.2图中除供水管路外的其它装置及设施采用0.2mm的细线绘制。

3.17.3井下供水施救系统管道与井下消防洒水系统管道采用不同管道分别供水时,应分系统绘制。

3.17.4图中标明井下消防洒水及供水施救系统的三通与阀门、消火栓的设置位置和间隔距离。

3.17.5图中标明井下消防洒水及供水施救系统的空气净化水幕和隔爆装置的设置位置。

3.17.6图中标明管道型号和长度。

3.17.7在绘制井下消防洒水及供水施救系统图时应在图中的适当位置(一般在主要进水井口附近)绘制出高位贮水池以及水池主要配管及阀门示意图,并在示意图附近注明采用水池的个数、有效容积及设置标高(池底标高)等参数。

3.17.8如井下消防洒水及供水施救系统采用动压供水装置,则应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注出动压供水装置的示意图(如加压水泵、水箱或水仓的示意图),以及动压供水装置之间的接管和安装阀门示意图,并在示意图旁标注相应的技术参数(设备型号、流量和动压供水压力等)。

煤矿道岔有几种

D-是道岔的意思,K-代表单开的意思,6-代表600mm轨距,4-代表辙岔的型号,15-代表曲线半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岔型号,

煤矿道岔安装示意图

1. 是指煤矿使用的30公斤重量级的4号道岔的相关参数。2. 具体的参数包括道岔的长度、道岔的轨距、道岔的切换方式、道岔的最大承载能力等。这些参数是为了确保道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设计的。3. 道岔是铁路交通中的重要设备,它用于实现列车在不同轨道之间的切换。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道岔有不同的参数,根据实际需求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合适的道岔参数是非常重要的。煤矿使用的30公斤4号道岔参数可能会因为煤矿的特殊需求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

煤矿道岔型号及技术参数规范

D-是道岔的意思,K-代表单开的意思,630-代表630mm轨距,4-代表辙岔的型号,12-代表曲线半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岔型号

煤矿道岔的分类有哪些

96年标准:道岔号4,曲线半径12000mm,辙叉角14度2分10秒,质量:1562kg,参数:a=3660mm,b=3640mm,L=7300,充许行驶机车。

煤矿道岔规格型号

(1)型号第一个字母Z代表窄轨铁路道岔类型代号;

(2)型号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母、DK,DC,DX,JD,DZ,JC,TX分别代表单开、对称、渡线、交叉渡线、对称组合、菱形交叉、四轨套线道岔的型式代号。

(3)主要参数中第一段数字的6、7、9、分别代表道岔轨距,6=600,7=700,9=900mm,主要参数第一段数字的15,22,30,38,43,分别代表道岔轨型,k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