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型号(板式换热器型号参数表)
板式换热器型号参数表
型号1:固定管板换热器管板与管壳两端管束为一体,结构简单,但仅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差不大,壳程无需机械清洗时的换热操作。当温差稍大,壳侧压力不太高时,可在壳上安装弹性补偿环,以减小热力。型号2:浮头换热器管束一端的管板可以自由浮动,完全消除了热力,整个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拉出,便于机械清洗和维护。浮头换热器用广泛,但其结构复杂,成本高。流程组合形式根据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在满足工艺条件要求下确定。尽量使冷、热水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从而得到最佳的传热效果。因为在传热表面两侧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时传热系数获得较大值。虽然板式换热器各板间流速不等,但在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时,仍以平均流速进行计算。由于“U”形单流程的接管都固定在压紧板上,拆装方便。扩展资料:板片型式或波纹式根据换热场合的实际需要而定。对流量大允许压降小的情况,选用阻力小的板型,反之选用阻力大的板型。根据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情况,确定选择可拆卸式,还是钎焊式。确定板型时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以免板片数量过多,板间流速偏小,传热系数过低,对较大的换热器更注意这个问题。流程指板式换热器内一种介质同一流动方向的一组并联流道,而流道指板式换热器内,相邻两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一般情况下,将若干个流道按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形成冷、热介质通道的不同组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板式换热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交换器
板式换热器型号及参数
ZL250。
ZL250系列钎焊板式换热器产品简介ZL250型钎焊板式换热器为一款专为空调,工业冷水机组、大型热泵系统设计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其换热功率范围200-600KW。因此,制冷量600kw钎焊板式换热器型号是ZL250。
板式换热器型号参数表换热面积50方
本期,我们来探讨下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及公式。
一:关于板式换热器的几个公式
(1)求热负荷Q
(2)求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3)冷热流体流量
(4)求平均温度差Δtm
(5)选择板型
若所有的板型选择完,则进行结果分析。
(6)由K值范围,计算板片数范围Nmin,Nmax
(7)取板片数N(Nmin≤N≤Nmax )
(8)取N的流程组合形式,若组合形式取完则做(7)。
(9)求Re,Nu
(10)求a,K传热面积F
(11)由传热面积F求所需板片数NN
(12)若N<NN,做(8)。
(13)求压降Δp
(14) 若Δp>Δ允,做(8);
若Δp≤Δ允,记录结果,做(8)。
注:
1.(1)、(2)、(3)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进行计算。
2.当T1-t2=T2-t1时采用Δtm = (T1-t2)+(T2-t1)/2
3. 修正系数β一般0.7~0.9。
压降修正系数ф,单流程ф度=1~1.2 ,二流程、三流程ф=1.8~2.0,四流程ф=2.6~2.8。a1、a2、a3、a4、a5为常系数。
二:选型计算各公式符号意义及单位
三: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
1 、平均温差△tm
从公式Q=K△tmA,△tm=1/A∫A(t1-t2)dA中可知,平均温差△tm是传热的驱动力,对于各种流动形式,如能求出平均温差,即板面两侧流体间温差对面积的平均值,就能计算出换热器的传热量。平均温差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也是评价板式换热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1.1 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
对于各种流动型式,在相同的进口、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
当板式换热器入口和出口两流体的温差△t1和△t2之间的差不大时,可采用算术平均温差(△t1+△t2)/2,一般△t1/△t2小于1.5时,可采用,若△t/△t2为3时,则误差约为10%。
1.2 传热单元数法
在传热单元数法中引入一个无量纲参数NTU,称为传热单元数,它表示板式换热器的总热导(即换热器传热热阻的倒数)与流体热容量的比值NTU=KA/MC,它表示相对于流体热容流量,该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大小,即换热器的无量纲“传热能力”。
下表中的右边的工艺过程用NTUp表示,左边的换热设备的条件用NTUE表示。NTUp是流体温度的变化与平均温差的比值,表示的是用1℃△tm的变化引起几度流体温度变化的值,当△tm大时,NTUp则小;当△tm小时,它有变大的倾向。相反,在NTUp变大的过程中,△tm的温度变化较大,NTUp较小时,其△tm的温度变化较小(见表1)。
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计算,就是在已知温差比NTUE的条件下,合理地确定其型号、流程和传热面积,使NTUp等于NTUE。
1.3 换热过程和NTU
与供热空调相关的换热过程如下如示:
以上5例工艺过程的NTUp(见表2)
1.4 板式换热器和NTUE
NTUE表示板式换热器的能力,换热器的面积是具有一定传热长度的单位传热体的组合,总传热长度是单位长度和流程数的乘积。当NTUE是总数时,若每1流程数为NTUe时,则NTUE=n·NTUe(其中n是流程数)。
当NTUe=NTUE=NTUp时,换热器为单程。若NTUe﹤NTUp时,则换热器应为多流程,故设计时应先预定n。由于每种板片单程的NTUe值基本上是定值,如适合表2中e的流量为25m3/h的单程板式换热器的NTUe为17㎡。从NTUe=A·K/MC可知,当NTUe为定值时,A·K成反比,仍以e为例,当K=500kcal/㎡·h·℃时,A=1.67×25000/500=83.5㎡,流程数n=83.5/17≈5。当K=2500kcal/㎡·h·℃时,A=16.7㎡,流程数n=1。
每一流程的NTUe如下所示:K=500,NTUe=NTUE/n=0.33,K=2500时,NTUe=1.67。由此可知,根据NTUe即可求出换热器的流程数,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从以上分析可知,若板式换热器设计不合理,可能使换热面积过大,也可能使板间流速太高,阻力过大。
1.5 板式换热器工艺制造要求
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板片种类的增加,提高了板式换热器对各种工艺过程的适应性。
(1)大NTU(8),小△tm(1~2)的板式换热器满足了区域供冷和热泵机组蒸发器、冷凝器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知,△tm是换热的驱动力,若△tm小,即意味着驱动力小,要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必须增大传热系数,增大传热面积,为了使传热面积不至过大,唯一的方法是增大传热系数K。
(2)小NTU(0.3~2),大△tm(40~90℃)的板式换热器满足了热回收工艺和工艺加热、冷却的要求。当工艺过程在大△tm的条件下进行换热时,说明驱动力大,所需的传热面积较小,对传热系数要求也不高,但这种工艺过程或者工作压力高,或者工作温度高,或者工艺加热、冷却过程的液体中含有纤维或直径较大的颗粒,对板式换热器的承压、耐温能力提出了要求,对换热器的板间距提出了要求。
2 传热系数和阻力
2.1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阻力
换热器中常使用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述语,这是一种习惯的有特定含义的名称。因为换热器间壁两侧的表面积可能不同,所谓“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实际上是指约定的某一侧的表面积,习惯上一般把换热系数较小的一侧的流体所接触的壁面表面积称为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相对于该传热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在单位温差下所传递的热流量,称为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因此传热系数也是相对于约定的某一侧的表面积而言的。在换热器结构和估算中使用“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是方便的。而在换算器传热分析中,则用传热热阻1/(KA)。板式换热器的热阻计算式如下:
2.1.1 换热系数
① 对于紊流状态,不同形状板片的换热规律,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形式,
② 对于层流状态,板片的换热规律可归纳为:
由于板片形状复杂,必须根据试验测定所得的换热规律,作为该板片换热器传热计算的依据。
2.1.2 阻力
板式换热器总的流体阻力可用下式表示:
对于不同形状的板片,其通道的摩擦阻力系数相差很大,必须以试验数据作为阻力计算的依据。
2.2 在常用间壁式换热器中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较大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见表3),从表3可知,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约为管壳式的2~3倍。
2.3 非对称流道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降低了阻力。
当忽略板片的导热热阻后,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〆1·〆2/(〆1+〆2),从该式可知,传热系数K与〆1、〆2有关,且小于二者中较小的一个。为了提高传热系数,必须同时提高冷、热流体与板面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如果其中一侧〆值较低的话,板式换热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效益。
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根据热力网设计规范,国内所采用的一次热媒的温度一般为150~80℃,130~80℃和110~80℃三种,二次热媒的温度一般为95~70℃。在这样的设计参数下,板式换热器一次热媒流道内的流量一般为二次热媒流通内流量的一半左右,对于对称性流道来说,一次热媒的流速仅为二次热媒流速的50%左右,则一次热媒流道内流体与板面间的对流换热系数约为二次热媒流通内的70%,传热系数约为2500~3700W/㎡·℃。若将一次热媒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到原来的1.5倍,则总传热系数将增加到3000~4500 W/㎡·℃。
如下面这种非对称流道板式换热器是采用同一板片组成不同几何尺寸和形状的流道(非对称流道)来解决两侧水流量不等的 问题。
表4表示在热力网规范规定的一次侧、二次侧温度条件下,板式换热器两侧各项参数比之间的关系。从该表可知,当A1/A=1(对称型)时:
两侧流速比为1:2.4;
换热系数比为1:1.8;
压力降比为1:5.3;
流动功率比为1:1.3。
若将板式换热器改为非对称型,当A1/A2的流道流通面积比为1:2.4时,则两侧换热系数近似相等,流通功率损失仅差13%,说明这种流通面积比具有较好的传热系数。
HETA·
板式换热器型号含义大全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板式换热器的选型及应用。在介绍选型和应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及原理。
一:板式换热器结构原理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其换热效率较高、热损失较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
1:构造组成
⒈板式换热器板片和板式换热器密封垫片
⒉固定压紧板
⒊活动压紧板
⒋夹紧螺栓
⒌上导杆
⒍下导杆
⒎前、后立柱
2、运行原理
板式换热器板片之间由密封垫片进行密封并导流,分隔出冷/热两个流体通道,冷/热换热介质分别在各自通道流过,与相隔的板片进行热量交换,以达到用户所需温度。每块板片四角都有开孔,组装成板束后形成流体的分配管和汇集管,冷/热介质热量交换后,从各自的汇集管回流后循环利用。
间壁式传热单流程结构
间壁式传热双流程结构
二:板式换热器选型原则和计算
原则一:看板型
1、板片型式或波纹式应根据换热场合的实际需要而定。
2、对流量大允许压降小的情况,应选用阻力小的板型,反之选用阻力大的板型。
3、根据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情况,确定选择可拆卸式,还是钎焊式。
4、确定板型时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以免板片数量过多,板间流速偏小,传热系数过低,对较大的换热器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原则二:看流程和流道
流程指板式换热器内一种介质同一流动方向的一组并联流道,而流道指板式换热器内,相邻两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一般情况下,将若干个流道按并联或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以形成冷、热介质通道的不同组合。
流程组合形式应根据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在满足工艺条件要求下确定。尽量使冷、热水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从而得到最佳的传热效果。因为在传热表面两侧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时传热系数获得较大值。虽然板式换热器各板间流速不等,但在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时,仍以平均流速进行计算。由于“U”形单流程的接管都固定在压紧板上,拆装方便。
原则三:看压降校核
在板式换热器的设计选型时,一般对压降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应对其进行校核。如果校核压降超过允许压降,需重新进行设计选型计算,直到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1、流速及取值:
①、换热管网流速:指进、出水管路,见流速表。
②、机组总管流速:管径≦80时,选1m/s,≧100时,见下面流速表。
③、角孔流速:最大为6m/s(四个进出口)。
④、板间流速:0.4~0.8m/s(L型0.8,M型0.6,H型0.4)。
2、换热面积:
指换热器的面积,单板面积*参与换热片数(总片数减二)
①、换热面积的计算:
换热面积=换热量/换热系数/对数平均温差/污垢系数
②、换热量的计算:
换热量=建筑面积*采暖热指标(即热负荷,见下图指标表)
3、介质参数:
①、区域供暖:暖气采暖/地热采暖:110/75℃-50/75
②、区域供暖:地热采暖:110/75℃- 40/50℃
③、楼宇空调:风机盘管采暖:110/75℃-50/60℃
④、生活热水:洗浴、厨房、洗衣房:70/50℃-10/55℃
⑤、泳池供水:游泳池恒温供水:110/70℃-10/40℃
⑥、超高层空调制冷:冷水转换:7/11℃-8/12℃
现今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一般都采用软件选型。常规手算方法和公式如下:
(1) 求热负荷Q
Q=G.ρ.CP.Δt
(2) 求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t2=t1+Q/G .ρ.CP
(3) 冷热流体流量
G=Q/ρ.CP.(t2-t1)
(4) 求平均温度差Δtm
Δtm=(T1-t2)-(T2-t1)/In(T1-t2)/(T2-t1)或Δtm=(T1-t2)+(T2-t1)/2
(5) 选择板型
若所有的板型选择完,则进行结果分析。
(6) 由K值范围,计算板片数范围Nmin,Nmax
Nmin=Q/Kmax.Δtm.FP.β
Nmax=Q/Kmin.Δtm.FP.β
(7) 取板片数N(Nmin≤N≤Nmax)
若N已达Nmax,做(5)。
(8) 取N的流程组合形式,若组合形式取完则做(7)。
(9) 求Re,Nu
Re=W .de/ν
Nu=a1.Rea2.Pra3
(10)求a,K传热面积F
a=Nu .λ/de
K=1/1/ah+1/ac+γc+γc+δ/λ0
F=Q/K.Δtm.β
(11)由传热面积F求所需板片数NN
NN=F/Fp+2
(12)若N<NN,做(8)。
(13)求压降Δp
Eu=a4.Rea5
Δp=Eu.ρ.W2.ф
(14) 若Δp>Δ允 ,做(8);
若Δp≤Δ允 ,记录结果,做(8)。
备注:
1.(1)、(2)、(3)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进行计算。
2.当T1-t2=T2-t1时采用Δtm=(T1-t2)+(T2-t1)/2
3.修正系数β一般0.7~0.9。
4.压降修正系数ф,单流程ф度=1~1.2 ,二流程、三流程ф=1.8~2.0,四流程ф=2.6~2.8。
5.a1、a2、a3、a4、a5为常系数。
选型计算各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Q
热负荷
W
Cp
比热KJ/kg℃
ρ
流体密度
Kg/m3
Δtm
平均温差
℃
G
体积流量
m3/s
F
传热面积
m2
K
传统系数
W/m2℃
W
流速
m/s
T1、T2
热介质进出口温度
℃
t1、t2
热介质进出口温度
℃
m
流程数
n
流道数
α
对流换热系数
W/m2℃
f
单通道截面积
m2
ν
运动粘度
m2/s
λ
介质导热系数
W/m℃
Δp
阻力损失
Mpa
Eu
Eu=Δp/ρ.W2
无量纲
Re
雷诺数Re=W.de/ν
无量纲
de
当量直径
m
Nu
Nu=de.α/γ
无量纲
Pr
普朗特数
λ0
板片导热系数
W/m℃
t
板厚
m
β
修正系数
h、c
热、冷介质角标
γP
热介质污垢热阻
m2℃/W
γc
冷介质污垢热阻
m2℃/W
选用板式换热器就是要选择板片的面积,它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方法,但这两种都比较难理解,最简单的是套用公式:
Q=K×F×Δt
Q——热负荷
K——传热系数
F——换热面积
Δt——传热温差(一般用对数温差)
传热系数取决于换热器自身的结构,每个不同流道的板片,都有自身的经验公式,如果不严格的话,可以取2000~3000。最后算出的板换的面积要乘以一定的系数如1.2。
三:板式换热器在南通空调领域的应用
即热式特点:可保证用户随时随地均有热水供应,系统紧凑,无需储罐,需要较大的锅炉容量需要较大的热交换器。
半即热式特点:需要较小的锅炉容量,需要较小的热交换器,储罐内易生长细菌,需要额外的地方安放储罐。
制冷空调系统冷凝器侧应用:
1 冷却塔水冷却凝结水
2 海水、河水或井水冷却凝结水
3 乙二醇冷却凝结水
4 短路冷冻机组系统
5 地下水冷/热源系统
6 热回收系统
冷凝水侧热交换器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保护冷凝器免受污染、结垢和腐蚀
代替冷凝器承受冷却水侧压力
能够在季节许可时不运行冷冻机组
能够实现热回收
节省昂贵的添加剂
冷却塔水冷却凝结水
海水、河水、或井水冷却凝结水
乙二醇冷却凝结水
短路冷冻机组系统
地下水冷/热源系统
热回收系统
蒸发侧的应用:
1 压力接力系统
2 分离冷却循环水(无压力接力功能)
3 蓄冰系统
4 区域供冷系统
5 天花板供冷系统
蒸发器侧热交换器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避免冷冻机组承受高压(压力接力系统)
减少昂贵、低效添加剂的用量
分离冷却水系统,以保证*部系统清洁度很高(电子元件生产)
减少泄漏所带来的损害
分离冷却循环水系统
蓄冰系统
区域供冷系统
空调系统其它应用方案
夏、冬季供冷、热转换
冷冻水预冷却系统
推荐阅读:
图示:中央空调系统的工况运行、系统组成以及部件介绍
【HETA】水地源热泵与空气能热泵的技术分析
【HETA】两种新型蒸发器除霜方式:显热除霜和超声波除霜
点赞鼓励进步| 转发传递友谊
板式换热器型号有什么
一:关于板式换热器的几个公式
(1)求热负荷Q
(2)求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3)冷热流体流量
(4)求平均温度差Δtm
(5)选择板型
若所有的板型选择完,则进行结果分析。
(6)由K值范围,计算板片数范围Nmin,Nmax
(7)取板片数N(Nmin≤N≤Nmax )
(8)取N的流程组合形式,若组合形式取完则做(7)。
(9)求Re,Nu
(10)求a,K传热面积F
(11)由传热面积F求所需板片数NN
(12)若N<NN,做(8)。
(13)求压降Δp
(14) 若Δp>Δ允,做(8);
若Δp≤Δ允,记录结果,做(8)。
注:
1.(1)、(2)、(3)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进行计算。
2.当T1-t2=T2-t1时采用Δtm = (T1-t2)+(T2-t1)/2
3. 修正系数β一般0.7~0.9。
压降修正系数ф,单流程ф度=1~1.2 ,二流程、三流程ф=1.8~2.0,四流程ф=2.6~2.8。a1、a2、a3、a4、a5为常系数。
二:选型计算各公式符号意义及单位
三: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
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计算,就是在已知温差比NTUE的条件下,合理地确定其型号、流程和传热面积,使NTUp等于NTUE。
以上5例工艺过程的NTUp(见表2)
2.1.1 换热系数
① 对于紊流状态,不同形状板片的换热规律,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形式,
2.2 在常用间壁式换热器中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较大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见表3),从表3可知,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约为管壳式的2~3倍。
2.3非对称流道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降低了阻力。
若将板式换热器改为非对称型,当A1/A2的流道流通面积比为1:2.4时,则两侧换热系数近似相等,流通功率损失仅差13%,说明这种流通面积比具有较好的传热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