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盔型号(钢盔参数)
钢盔有多厚
编者按:提起二战德军的经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钢盔可谓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这款钢盔甚至成为了二战头盔的代言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德国钢盔的故事。
上图是由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拍摄于德国柏林的“统帅堂”英灵纪念殿的卫兵。他的左袖上的“德意志”团袖标清晰可见,此外他还佩戴着一枚冲锋队军事体育奖章。
▲一款1916型钢盔配以绿棕色的夏季迷彩
钢盔(Stahlhelm)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意志帝国为了取代老旧,沉重的普鲁士尖顶盔,于1916年正式推出了新型的钢盔,并以制造年份命名为“M1916型钢盔”。这款钢盔重量在0.98kg-1.4kg之间,相比老旧的普鲁士尖顶盔实用性更大,且更为轻便。一名名叫瓦尔特·舒尔茨的预备役中尉参加了1916年7月29日的索姆河会战。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突然,一阵剧烈的响声突然传来。我被一枚飞来的榴霰弹打到在地。这枚榴霰弹狠狠的扎入了我的头盔之中但并没有贯穿它。我也因此留住了一条性命。要是在前几年我们的头盔也能像这样防弹,恐怕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炮火伤亡了。”
▲一名头戴M1916型钢盔的德军突击队队员绘画
早期的M1916盔在1916至1917年初,也只有一个灰白的官方迷彩涂装。前线将士也很少涂装自己的钢盔。直到1918年7月,鲁登道夫将军签署了命令后才将钢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军钢盔必须要被涂以多种颜色用于伪装和欺敌之用。比如说夏季的钢盔迷彩就必须使用绿棕色用以佩饰。
M1918型
M1918型钢盔可以在外形上同M1916型明显区分开来,此外,在M1918型钢盔外部的两侧也没有早期型号上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
奥匈帝国版本
从1916年直到战争结束,奥匈帝国共向德国购买了416,000顶钢盔,并且在1917年,奥匈帝国开始了授权生产德国钢盔。到战争结束前,奥匈帝国已经配发大约了一百万顶各种版本的仿制钢盔。
▲一战的伊松索河战役中装备了M16钢盔的奥匈帝国士兵
奥地利M17型
奥地利M17型钢盔与德制M16型非常相似,但是颜色为淡棕色,有布制颏带,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位于钢盔外部更靠上的位置。从1917年5月开始到战争结束前,共有534,013顶该型钢盔被制造出来,其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位于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Berndorf)的克虏伯厂制造的。
▲奥地利版本的M17钢盔
匈牙利M18型
匈牙利M18型与奥地利M17型相似,但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尺寸相对更小,且铆钉位置比奥地利的型号更靠上。颜色同样为淡棕色。这批钢盔由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虏伯厂制造。
布恩多夫工厂的改型
布恩多夫厂同样生产了大量与众不同的本土化型号,从1917年11月开始,位于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虏伯厂共生产了139,968这样的钢盔。
土耳其版本
德国曾向土耳其帝国交付了5,400顶没有前部盔沿的M1918钢盔。这个奇特的设计可能是出于宗教方面的需要。据说这样土耳其士兵祷告时,在不摘掉头盔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前额可以接触地面。然而这个说法有待考证。
▲跪地祷告的土耳其人
M1933型
1932年,德军高层下令对一种用于代替旧式型号的新式头盔样品进行测试,这种样盔由硫化纤维(Vulkanfiber)制成。M1933型硫化纤维头盔大体上采用了以往钢盔的外观,但更为轻便。此外这种头盔易于进行小批量生产以保证在1933年初就可以进行测试,其中的极少部分被配发给德国国防军的步兵、炮兵或通信单位使用。此后,该型头盔被M1935型钢盔取代,大部分的库存被配发给民间单位如警察和消防队使用。少部分则会给一些不佩戴钢盔的高级官员备用。
M1935型
1934年,德国开始对改良型钢盔进行测试,新型号的设计来源于一战时使用的钢盔。塔勒(Thale)埃森钢铁公司(Eisenhüttenwerkecompany)承担了原型设计和测试工作。这种新头盔由钼钢经过多次冲压而成。缩短了头盔前檐和侧檐的尺寸,淘汰了过时的前部护盾和巨大的护耳。通风机孔虽然被保留,但被布置在头盔外壳上的孔状铆钉中。
钢盔的边缘进行了卷边处理,使其更为平滑。此外,内置的新型八瓣皮革衬垫也大大提高了头盔的安全性和可调节性。这些改进使得M1935头盔比以前的设计更加轻便和紧凑。1935年6月25日,陆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M1935头盔,并打算以此替代所有其他的头盔作为制式装备。在M1935头盔被采用后的两年内共生产了超过100万顶。
这是最经典的M35型钢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成为了一代德国军人的象征,同时这款钢盔还远渡重洋列装了当时中国军队里的德械单位。在抗日战争初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名头戴M35型钢盔的德械师士兵
▲肩扛捷克式轻机枪,头顶M35钢盔的德械师士兵
供民防组织使用的改型
1938年,德国人又对钢盔设计进行了修改,这种钢盔的外檐更大更宽,并增加了通风孔,最初用于消防员、民防组织、帝国劳动服务队(Reichsarbeitsdienst)或者帝国空袭预警(Luftschutz)人员,通常是黑色或深蓝色。后来在战争中,这种头盔曾被配发给了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成员。到1944年,这种钢盔的工艺变为以一块钢板冲压而成,原来的布内衬用乙烯树脂制造以降低成本。由于生产数量有限,这种钢盔比较罕见。从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一种修改后的战后版本的荧光绿、白色或黄色头盔仍然被配发给救援人员。
M1940型
这种型号是将M1935型的设计稍加修改以简化结构,并且制造过程也采用了热压自动化冲压技术。主要的改变是将通风孔和铆钉孔进行简化。在其他方面,M1940与M1935完全相同。德国人仍将M1940称为M1935,而M1940则是收藏家为区分两者才赋予的名称。
▲M40型钢盔
空降猎兵(Fallschirmjager)版本
这是一种经过改良后的M1935头盔,取消了前部盔檐和两侧及后部的下摆,这种设计是为了降低伞降中头部和颈部受伤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风阻。改良后的钢盔还有一种不同的、更坚固的内衬和颏带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护。而且这种钢盔的颏带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现代战斗头盔也同样使用了这种设计。
▲德国伞兵在二战中使用的最常见的M38型钢盔
M1942型
M1942的设计是战时经济紧缩的需要。钢盔外檐的卷边工序被取消,使其边缘变得更加锋利。这样的改变加快了制造工艺,并减少了制造钢盔所需的材料。涂料的颜色通常是灰绿色(陆军)或灰蓝色(空军),此外盔徽也在1943年被取消,以简化生产步骤和降低战场辨识度。在战争后期制造的M1942型钢盔上有着更多的缺陷。
▲印有d卫队“双闪电”的一顶1942型钢盔
M1944型
1942年,柏林的国防技术材料研究所设计了一种更为简化的型号,它以一块金属冲压而成,但两边都是倾斜的。在外观上与英国1944型MkIII头盔相似。据说希特勒本人因为它太过外国化而否定了这一设计。
▲1944型盔
M1945型
这是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制造的一种改型。据记载,M1945与M1942的设计相似,但完全没有通风口。这种型号极为罕见。许多收藏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M1945型实际上还是M1942型,只不过因为工厂的机器故障而无法加工通风孔,或者只是一些未加工完成的M1942型钢盔。
▲智利仪仗队
综上所述,其实德国人对于钢盔的研究,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也不过经历了短短的30年。但就是在这看似短暂的30年中,“德国造”的影响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时至今日,南美国家智利仍如出一辙地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的M35钢盔的风貌。
▲1940年法国战役胜利后在巴黎进行阅兵仪式的德国国防军步兵方阵
罗马军团到底有何不败秘籍?
历史上的实锤到底有几斤几两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
钢盔的厚度
1、M35头盔(德国)
颜色为黑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形状与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的头盔类似。德国的陆军部队在二战期间普遍性的装备此头盔。中国的抗战初期,国民d军主力曾经大量装备此头盔。
2、美国M1钢盔(美国)
颜色为深绿色,盔檐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松紧带是浅绿色。
M1钢盔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以美军自己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装备了钢盔,至少使7万人免于伤亡。
3、亚德里安盔钢盔(法国)
颜色为蓝灰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带有装饰徽记。
4、MK-2型钢盔(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
颜色为草绿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很浅,形状很扁。形状有点像UFO。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从一战到二战一直广泛使用这款钢盔。抗战后期中国远征军在印度整编后也曾使用这款钢盔。适合热带地区的气候,可以遮阳,也可档雨水。
5、30式钢盔(日本)
颜色为黄绿色,盔檐不明显,盔型弧线很高。以其他国家的钢盔相比,在外形上比较长,顶端更尖一些。日军在二战期间一直使用这款头盔,比较适合日本士兵头型。在抗日剧里可以经常看到。
扩展资料
由于军事的发展和和平时期现代工作、生活的的日益多样化,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日益重视,头盔的使用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大致可分为军事、工作、运动三类。
一、步兵头盔:
亦称钢盔,主要用于防御弹头和弹片对头部的伤害。盔壳多采用特种钢制作,为提高防弹性能,有的还增加一层防弹尼龙或玻璃钢衬里。悬挂系统通常用皮革、塑料或纤维织品制成,固定在盔壳内。头盔重量一般为1~1.5千克。
二、飞行员头盔:
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等佩戴的飞行员头盔,盔壳多用玻璃钢或塑料等轻质材料制成,主要用于防止头部震伤或磕伤,并能防噪音。这种头盔能包住耳朵和两腮,装有耳机和送话器等,有的还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面罩,以保护眼睛和面部。
三、空降兵头盔:
用于防止开伞瞬间被操纵带或伞绳击伤和着陆时碰伤头部,着陆后的用途则和步兵头盔相同。这种头盔一般也是钢质的,常采用双盔带,佩戴牢固可靠,以免在跳伞过程中被气流冲脱。
四、坦克员头盔:
俗称坦克帽,坦克乘员头盔内则装有泡沫塑料或泡沫橡胶等防震衬垫,盔壳有的类似飞行员头盔,也有用皮革、纤维织品等缝制而成的,这种软体头盔,中国俗称坦克帽。
五、马术头盔:
又称为马术安全帽,英文EquestrianHelmet。和其他用途的头盔一样,是给骑手提供头部防护的。马术头盔很重要的一个安全标准是骑手不幸落地时要破裂开来,从而减轻外力对骑手头部的冲击以达到保护骑手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35钢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30头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K2型钢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德里安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盔
钢盔材质
二战的德军钢盔共有4个型号,分别为M35,M40,M42和伞兵盔。二战时期的德军钢盔和一战时期的德军钢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战的德军钢盔是在一战的M16,M17,M18三种钢盔上发展而来。
在1935年,德国的M35定型。该头盔是为了满足德军的需要,来替代仍在试用的一战时期的钢盔。M35在基本的东西上和一战时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轻,功能也更强。另外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M35在1935年开始生产,当时德国陆军和空军满怀热情的希望可以马上装备,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他们并没有拿到第一批出厂的M35,直到1936年,德国陆军和空军才开始正式装备。德军没有在第一时间装备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国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订单,在1936年以前生产的M35进行都出口到了中国和西班牙。
M35可以通过观察钢盔的外沿来判断是否为M35。另外,M35的形状和M40,M42比较,更接近卵形。这个差别很细微,如果不是把M35和M40,M42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很难会发现。
M35里外都有喷漆,盔的两侧有陆军,空军或d卫军的标志(有些M35只有一侧有标志)。很多M35是绿色的(粗燥的外表面),而且多数的M35上的漆,看起来会比M40和M42上的显的暗。
很多M35在现在被重新油漆过,所以上边的德军标记已经看不到了。
令附加补充:M35型钢盔最初是埃森霍滕公司于1934年应德国军方的要求开始进行新型作战钢盔的原型设计和测试工作的。这种新型钢盔是在一战时钢盔外形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虽然外观相似,但二者比较起来新钢盔的重量更轻便,内衬结构更加紧凑坚固,给人以全新的感受。1935年7月1日,德国国防军陆军和海军军部在柏林正式将新钢盔定型为M1935型(简称M35型钢盔),并正式配发部队。该型头盔是用一整片钼钢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才成形的,其边缘是圆滑的弧线卷边,内衬采用了更有利于保护头部的M1931型,佩带起来更加舒适。我们通常也可以通过观察它的弧线形状和底部的金属卷边来鉴别是否是M35型钢盔,其下巴皮带上还压印有生产编号和制造商的标号。另外,对比M35型和后期改进生产的M40和M42型钢盔圆形顶部还可以发现M35的外形从前到后有些呈椭圆状。但这个差别很细微,只有将这三款钢盔同时作细微对比才可以看出来。
M35型钢盔自1935年正式投产后的两年时间内,便生产了大约一千四百万顶。尽管如此,但德国陆军直到1936年才接收了第一批新型钢盔,因为当时钢盔的大量定单都优先用于出口国外了。二战爆发前,M35型钢盔最大出口定单的买家便是中国和西班牙**。
M35型钢盔投产后,陆续配发给了包括国防军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还在稍晚些时候发放给了武装d卫队使用,其各军种之间的差别则只能通过钢盔出厂前喷涂的半光底油漆和不同的盔徽来区分了。具体的差别如下:陆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田野灰”色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银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海军的钢盔最初涂装了同陆军一样的“田野灰”色,后来则使用了偏暗些的“军舰灰”色,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金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空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蓝灰色涂装的,其左、右两侧分别是展翅状的空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武装d卫队的钢盔由于其组织的特殊性质,它的涂装和陆军一样使用了“田野灰”色(后期也曾使用过纯黑色的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纳粹d的d徽和古北欧文字的双闪电样式的盔徽。
二战期间,德军还使用了多种方法在不同作战环境下对M35型钢盔进行了伪装。最常见的伪装方式主要有迷彩涂装、迷彩盔布、网状铁丝和缠绕树叶等。其中,迷彩涂装主要使根据部队所处的环境而定,以起到相应的防护效果。如非洲军使用的棕褐色、法国作战部队使用的绿色加棕褐色、东线部队在冬季使用的雪白色等。对于钢盔盔布的使用主要是专用于武装d卫队,战争后期国防军也少量发放给了前线部队。武装d卫队的伪装盔布种类繁多,其是将盔布整体罩在钢盔上,再用三个侧面的铁夹固定。在他们使用的迷彩图案中,最常用的有棕榈柃迷彩、橡树叶迷彩、梧桐叶迷彩和模糊形薄荷迷彩等。相比较来说,国防军的迷彩盔布样式则比较单一,多是用小布条缝制而成的,称为“碎片”迷彩和“沼泽”迷彩,它是将边缘带松紧带的盔布整体套在钢盔上使用的。还有一种就是铁丝结构的伪装,它是用铁丝编成多种网状结构固定在钢盔外壳上的,多用于战争后期的法国和意大利战场。有时还可以用树叶插在上面进行伪装。
钢盔的单位是什么
就是凯夫拉而已
钢盔有多少种
当然是钢的啦!我就有一顶,黑色的阅兵盔,1.5KG,你要是在网上买大约是RMB240——350不等。
我国钢盔型号
关于美国M1钢盔目前上有专著,虽然我没看过,但是仍然推荐楼主浏览:《揭秘美军M1钢盔》作者:沈黎光,202千字,近500张实物图片,全彩铜板纸印刷,16开本,针对本问题,按照上述著作简单分类如下:第一款:M11941年型,从此型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均为战时款,而战时生产M1盔有不同年份的产品,存在细微差异,按照年份分类也许不是官方标准;第二款:战后至越战前款(1946—1961年)同样有涉及年份差别的多款;第三款:越战时期至退役款(1961年—1986年)同样有涉及年份差别的多款;特殊型号:美军伞兵盔(1941—1987年)只有两款:M1C,M2D,后者应该是二战后的产品我觉得美国空军使用的M1变形盔,如M5炮手盔,应该也纳入M1的范畴,根据维-基-百-科,美国海军也有类似空军的变体M1钢盔,注意非《星球大战》电影亮相过的那款大型舰上通讯员盔MK2
钢盔重量
冷兵器研究所创立2014年,荣获2015年度网易最佳军事自媒体,2017年度UC金松果奖,2017年度微博最具潜力历史大v等荣誉。同时与指文图书合作出品《战场事典》、《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等系列图书。
二战中最经典的钢盔是哪一款?
提起二战德军的经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钢盔可谓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这款钢盔甚至成为了二战头盔的代言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德国钢盔的故事。
上图是由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拍摄于德国柏林的“统帅堂”英灵纪念殿的卫兵。他的左袖上的“德意志”团袖标清晰可见,此外他还佩戴着一枚冲锋队军事体育奖章。
▲一款1916型钢盔配以绿棕色的夏季迷彩
钢盔(Stahlhelm)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意志帝国为了取代老旧,沉重的普鲁士尖顶盔,于1916年正式推出了新型的钢盔,并以制造年份命名为“M1916型钢盔”。这款钢盔重量在0.98kg-1.4kg之间,相比老旧的普鲁士尖顶盔实用性更大,且更为轻便。
▲一名头戴M1916型钢盔的德军
一名名叫瓦尔特·舒尔茨的预备役中尉参加了1916年7月29日的索姆河会战。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到:“突然,一阵剧烈的响声突然传来。我被一枚飞来的榴霰弹打到在地。这枚榴霰弹狠狠的扎入了我的头盔之中但并没有贯穿它。我也因此留住了一条性命。要是在前几年我们的头盔也能像这样防弹,恐怕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炮火伤亡了。”
早期的M1916盔在1916至1917年初,也只有一个灰白的官方迷彩涂装。前线将士也很少涂装自己的钢盔。直到1918年7月,鲁登道夫将军签署了命令后才将钢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军钢盔必须要被涂以多种颜色用于伪装和欺敌之用。比如说夏季的钢盔迷彩就必须使用绿棕色用以佩饰。
M1918型
M1918型钢盔可以在外形上同M1916型明显区分开来,此外,在M1918型钢盔外部的两侧也没有早期型号上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
奥匈帝国版本
从1916年直到战争结束,奥匈帝国共向德国购买了416,000顶钢盔,并且在1917年,奥匈帝国开始了授权生产德国钢盔。到战争结束前,奥匈帝国已经配发大约了一百万顶各种版本的仿制钢盔。
▲一战的伊松索河战役中装备
M16钢盔的奥匈帝国士兵
奥地利M17型
奥地利M17型钢盔与德制M16型非常相似,但是颜色为淡棕色,有布制颏带,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位于钢盔外部更靠上的位置。从1917年5月开始到战争结束前,共有534,013顶该型钢盔被制造出来,其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位于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Berndorf)的克虏伯厂制造的。
▲奥地利版本的M17钢盔
匈牙利M18型
匈牙利M18型与奥地利M17型相似,但用于固定颏带的铆钉尺寸相对更小,且铆钉位置比奥地利的型号更靠上。颜色同样为淡棕色。这批钢盔由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虏伯厂制造。
布恩多夫工厂的改型
布恩多夫厂同样生产了大量与众不同的本土化型号,从1917年11月开始,位于下奥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虏伯厂共生产了139,968这样的钢盔。
土耳其版本
德国曾向土耳其帝国交付了5,400顶没有前部盔沿的M1918钢盔。这个奇特的设计可能是出于宗教方面的需要。据说这样土耳其士兵祷告时,在不摘掉头盔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前额可以接触地面。然而这个说法有待考证。
▲跪地祷告的土耳其人
M1933型
1932年,德军高层下令对一种用于代替旧式型号的新式头盔样品进行测试,这种样盔由硫化纤维(Vulkanfiber)制成。M1933型硫化纤维头盔大体上采用了以往钢盔的外观,但更为轻便。此外这种头盔易于进行小批量生产以保证在1933年初就可以进行测试,其中的极少部分被配发给德国国防军的步兵、炮兵或通信单位使用。此后,该型头盔被M1935型钢盔取代,大部分的库存被配发给民间单位如警察和消防队使用。少部分则会给一些不佩戴钢盔的高级官员备用。
M1935型
1934年,德国开始对改良型钢盔进行测试,新型号的设计来源于一战时使用的钢盔。塔勒(Thale)埃森钢铁公司(Eisenhüttenwerkecompany)承担了原型设计和测试工作。这种新头盔由钼钢经过多次冲压而成。缩短了头盔前檐和侧檐的尺寸,淘汰了过时的前部护盾和巨大的护耳。通风机孔虽然被保留,但被布置在头盔外壳上的孔状铆钉中。
钢盔的边缘进行了卷边处理,使其更为平滑。此外,内置的新型八瓣皮革衬垫也大大提高了头盔的安全性和可调节性。这些改进使得M1935头盔比以前的设计更加轻便和紧凑。1935年6月25日,陆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M1935头盔,并打算以此替代所有其他的头盔作为制式装备。在M1935头盔被采用后的两年内共生产了超过100万顶。
这是最经典的M35型钢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成为了一代德国军人的象征,同时这款钢盔还远渡重洋列装了当时中国军队里的德械单位。在抗日战争初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供民防组织使用的改型
1938年,德国人又对钢盔设计进行了修改,这种钢盔的外檐更大更宽,并增加了通风孔,最初用于消防员、民防组织、帝国劳动服务队(Reichsarbeitsdienst)或者帝国空袭预警(Luftschutz)人员,通常是黑色或深蓝色。后来在战争中,这种头盔曾被配发给了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成员。到1944年,这种钢盔的工艺变为以一块钢板冲压而成,原来的布内衬用乙烯树脂制造以降低成本。由于生产数量有限,这种钢盔比较罕见。从二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一种修改后的战后版本的荧光绿、白色或黄色头盔仍然被配发给救援人员。
M1940型
这种型号是将M1935型的设计稍加修改以简化结构,并且制造过程也采用了热压自动化冲压技术。主要的改变是将通风孔和铆钉孔进行简化。在其他方面,M1940与M1935完全相同。德国人仍将M1940称为M1935,而M1940则是收藏家为区分两者才赋予的名称。
▲M40型钢盔
空降猎兵(Fallschirmjager)版本
这是一种经过改良后的M1935头盔,取消了前部盔檐和两侧及后部的下摆,这种设计是为了降低伞降中头部和颈部受伤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风阻。改良后的钢盔还有一种不同的、更坚固的内衬和颏带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护。而且这种钢盔的颏带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现代战斗头盔也同样使用了这种设计。
▲德国伞兵在二战中使用的最常见的M38型钢盔
M1942型
M1942的设计是战时经济紧缩的需要。钢盔外檐的卷边工序被取消,使其边缘变得更加锋利。这样的改变加快了制造工艺,并减少了制造钢盔所需的材料。涂料的颜色通常是灰绿色(陆军)或灰蓝色(空军),此外盔徽也在1943年被取消,以简化生产步骤和降低战场辨识度。在战争后期制造的M1942型钢盔上有着更多的缺陷。
▲印有d卫队“双闪电”的一顶1942型钢盔
M1944型
1942年,柏林的国防技术材料研究所设计了一种更为简化的型号,它以一块金属冲压而成,但两边都是倾斜的。在外观上与英国1944型MkIII头盔相似。据说希特勒本人因为它太过外国化而否定了这一设计。
▲1944型盔,黑武士很大部分借鉴了这个
M1956型——最强钢盔
二战时期德国军方对M35钢盔的研究表明其防弹能力仍不够好,故研制新式钢盔事在必行,新式钢盔借监了坦克倾斜装甲的设计,令来袭的子弹会顺着钢盔弧度而被卸开,而这样其形状如同一只铁锅或东亚地区常见的斗笠,这种被命名为M45钢盔。
但是由于它外表不美观而被元首希特勒否决,在希特勒眼中只有M35钢盔才能代表德意志的威武形像,但相关研究却仍背着希特勒继续进行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
▲德意志最后的荣耀
二战后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而M56钢盔成为了东德军的制式头盔。作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末代军事科技,M56钢盔被视为在凯夫拉复合头盔出现前防弹能力最强的钢盔!
▲智利的仪仗队
▲智利仪仗队
综上所述,其实德国人对于钢盔的研究,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也不过经历了短短的30年。但就是在这看似短暂的30年中,“德国造”的影响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时至今日,南美国家智利仍如出一辙地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的M35钢盔的风貌。
▲1940年法国战役胜利后在巴黎进行
阅兵仪式的德国国防军步兵方阵
-作者简介-
明日军武日历:如果武力不是为了守护
钢盔名称
1、M35头盔(德国)颜色为黑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形状与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的头盔类似。德国的陆军部队在二战期间普遍性的装备此头盔。中国的抗战初期,国民d军主力曾经大量装备此头盔。2、美国M1钢盔(美国)颜色为深绿色,盔檐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松紧带是浅绿色。M1钢盔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以美军自己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装备了钢盔,至少使7万人免于伤亡。3、亚德里安盔钢盔(法国)颜色为蓝灰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比较浅。带有装饰徽记。4、MK-2型钢盔(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颜色为草绿色,盔檐很明显,盔型弧线很浅,形状很扁。肢滚形状有点像UFO。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从一战到二战一直广泛使用这款钢盔。抗战后期中国远征军在印度整编后也曾使用这款钢盔。适合热带地区的气候,可以遮阳,也可档雨水。5、30式钢盔(日本)颜色为黄绿色,盔檐不明显,盔型弧线很高。以其他国家的钢盔相比,在外形上比较长,顶端更尖一些。日军在二战期间一直使用这款头盔,比较适合日本士兵头型。在抗日剧里可以经常看到。扩展资料由于军事的发展和和平时期现代工作、生活的的日益多样化,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日益重视,头盔的使用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大致可分为军事、工作、运动三类。一、步兵头盔:亦称钢盔,主要用于防御弹头和弹片对头部的伤害。盔壳多采用特种钢制作,为提高防弹性能,有的还增加一层防弹尼龙或玻璃钢衬里。悬挂系族饥老统通常用皮革、塑料或纤维织品制成,固定在盔壳内。头盔重量一般为1~1.5千克。二、飞行员头盔: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等佩戴的飞行员头盔,盔壳多用玻璃钢或塑料等轻质材料制成,主要用于防止头部震伤或磕伤,并能防噪音。这种头盔能包住耳朵和两腮,装有耳机和送话器等,有的还装有可上下移动的面罩,以保护眼睛和面部。三、空降兵头盔:用于防止开伞瞬间被操纵带或伞绳击伤和着陆时碰伤头部,着陆后的用途则和步兵头盔相同。这种头盔一般也是钢质的,常采用双盔带,佩戴牢固可靠,以免在跳伞过程中被气流冲脱。四、坦克员头盔:俗称坦克帽,坦克乘员头盔内则装有泡沫塑料或泡沫橡胶等防震衬垫,盔壳有的类似飞行员头盔,也有用皮革、纤维织品等缝制而成的,这种软体头盔,中国俗称坦克帽。五兆升、马术头盔:又称为马术安全帽,英文EquestrianHelmet。和其他用途的头盔一样,是给骑手提供头部防护的。马术头盔很重要的一个安全标准是骑手不幸落地时要破裂开来,从而减轻外力对骑手头部的冲击以达到保护骑手的目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35钢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30头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K2型钢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德里安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盔
- 途观氙气灯泡型号(途观氙气灯泡型号规格)
- 产品型号4g(产品型号48v20ah怎么解释)
- 长城h5电瓶型号(长城h5电瓶型号及价格)
- 天逸功放哪种型号最好(天逸功放哪种型号最好用)
- 创酷火花塞型号(创酷火花塞型号怎么看)
- s6直屏型号(s6什么屏幕)
- 自吸磁力泵型号(自吸磁力泵型号大全)
- s6平面型号(s6 尺寸)
- 压路机有哪些型号(压路机有哪些型号规格)
- tcl电视什么型号的好(tcl电视什么型号的好用)
- 外径30内径15轴承型号(外径30内径15轴承型号厚9mm)
- 贝亲奶嘴最大什么型号(贝亲奶嘴的型号)
- ps4有几个型号(ps4几个型号的区别)
- 魅蓝a5型号(魅蓝 a5)
- s7港版型号(s7+ 港版)
- 护栏网规格型号(护栏网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