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刨床型号(龙门刨床型号大全)
龙门刨床型号BQ2010A有多重
60是牛头刨床。
牛头刨床的型号中,60表示代号。
基本介绍
牛头刨床是一种作直线往复运动的刨床,滑枕带着刨刀,因滑枕前端的刀架形似牛头而得名。牛头刨床主要用中小型牛头刨床的主运动大多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传动,故滑枕的移动速度是不均匀的。
龙门刨床跟牛头刨床在名字上比较类似,但是在运动方式、工作原理以及加工零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同之处。龙门刨工作时是工件随工作台运动,工件做主运动,刀具只做进给运动。牛头刨工作时则是刀具往复运动,同时进行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切削零件不同。龙门刨床主要用于刨削大型工件,也可在工作台上装夹多个零件同时加工。牛头刨床主要用于刨削小型工件,工作长度一般不超过1m。
工作原理不同。龙门刨的刨削过程是工件(放在刨台上)与刨刀之间做相对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刨台频繁的往复运动。刨台的运动分为人工点动运行和自动往复循环运行。刨台的运动分为人工点动运行和自动往复循环运行。
牛头刨床主要用中小型牛头刨床的主运动大多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传动,故滑枕的移动速度是不均匀的。大型牛头刨床多采用液压传动,滑枕基本上是匀速运动。
龙门刨床型号含义
如BY6010BYM6120B6110很多的
b2012龙门刨床主要工艺要求
如BY6010BYM6120B6110很多的
b2012a龙门刨床的作用
市场最新的机加工价格一览相关专题:机械时间:2009-06-2507:00来源:阿里巴巴-机械论坛来源:机械加工论坛由网友向东流提供点此进入原帖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加工范围加工费用(元/时)1车床C616Φ320×750~1000112车床C6140Φ400×1000~2000133车床J1-MAZAKΦ460×1000~2000154车床C6150Φ460×1000~2000155车床C630Φ630×1000~2000216车床C650Φ800×1500~5000307立式车床C5116AΦ1600288摇臂钻床Z3050Φ50~Φ63169摇臂钻床Z3080Φ802010立式钻床Z5140AΦ32~Φ401211卧式镗床T681000×10002612卧式镗床T6111000×10003013立式镗床T4163630×11005614卧式镗床T6111A1200×12003615万能外园磨床M1420Φ125~220×350~10001516万能外园磨床M1432AM9025×500~10001917万能外园磨床M1432BΦ315~320×1500~30002618万能外园磨床M1331AΦ315~320×1500~30002619万能外园磨床M1450Φ500×1500~20002820精密万能外园磨床MG1432Φ320×1000~20003221内园磨床MG1432Φ12~Φ100×1301322平面磨床M7120200×630~6501623平面磨床M7130300×10002124平面磨床M7150500×20004025导轨磨床M501001000×60002826花键磨床M8612AΦ120×18002827螺纹磨床Y7520WΦ200×5002028齿轮磨床Y4632AΦ320×6M3029万能工具磨床M5MCΦ200×5001330万能工具磨床MW6020Φ200×5001331万能工具磨床M9025Φ200×6501632万能工具磨床M6025HΦ250×6501633万能工具磨床M6425Φ250×6501634拉刀磨床M6110DΦ100×1500~17001635滚齿机YM3150EΦ500×8M2236杆齿轨YM5150BΦ500×8M1837立式铣床X5030AΦ300×11201638立式铣床X52KΦ320×12501839立式铣床XA5032Φ320×12501840卧式铣床X63WΦ400×16002441滑枕铣床XS5646/1Φ425×20002842牛头刨床B665650×8001443牛头刨床B650650×8001144液压牛头刨床BY60100900~10001645液压牛头刨床B690900~10001646龙门刨床B2016A900~10002847龙门刨床B2020A2000~60005048杆床B5032200~3201249拉床L614040T1550划线钳工Φ200×6501551装配钳工Φ200×6503052模具钳工Φ200×6503053加工中心Φ200×6508054线切割Φ200×650955焊刀Φ200×6507
龙门刨床的主要参数是什么?
根据国家制定的机床型号编制方法,机床分为11大类: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插床,拉床,锯床和其他机床。在每一类机床中,又按工艺范围,布*型式和结构性能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又分为若干个系列。但是金粉们对这些机床的发展史都了解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下车床、镗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的历史故事。
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
1、古代滑轮、弓形杆的“弓车床”。早在古埃及时代,人们已经发明了将木材绕着它的中心轴旋转时用刀具进行车削的技术。起初,人们是用两根立木作为支架,架起要车削的木材,利用树枝的弹力把绳索卷到木材上,靠手拉或脚踏拉动绳子转动木材,并手持刀具而进行切削。
这种古老的方法逐渐演化,发展成了在滑轮上绕二三圈绳子,绳子架在弯成弓形的弹性杆上,来回推拉弓使加工物体旋转从而进行车削,这便是“弓车床”。
2、中世纪曲轴、飞轮传动的“脚踏车床”。到了中世纪,有人设计出了用脚踏板旋转曲轴并带动飞轮,再传动到主轴使其旋转的“脚踏车床”。16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个叫贝松的设计师设计了一种用螺丝杠使刀具滑动的车螺丝用的车床,可惜的是,这种车床并没有推广使用。
3、十八世纪诞生了床头箱、卡盘。到了18世纪,又有人设计了一种用脚踏板和连杆旋转曲轴,可以把转动动能贮存在飞轮上的车床上,并从直接旋转工件发展到了旋转床头箱,床头箱是一个用于夹持工件的卡盘。
4、1797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了划时代的刀架车床,这种车床带有精密的导螺杆和可互换的齿轮。
莫兹利生于1771年,18岁的时候,他是发明家布拉默的得力助手。据说,布拉默原先一直是干农活的,16岁那年因一次事故致使右踝伤残,才不得不改行从事机动性不强的木工活。他的第一项发明便是1778年的抽水马桶,莫兹利开始一直帮助布拉默设计水压机和其他机械,直到26岁才离开布拉默,因为布拉默粗暴地拒绝了莫利兹提出的把工资增加到每周30先令以上的请求。
就在莫兹利离开布拉默的那一年,他制成了第一台螺纹车床,这是一台全金属的车床,能够沿着两根平行导轨移动的刀具座和尾座。导轨的导向面是三角形的,在主轴旋转时带动丝杠使刀具架横向移动。这是近代车床所具有的主要机构,用这种车床可以车制任意节距的精密金属螺丝。
3年以后,莫兹利在他自己的车间里制造了一台更加完善的车床,上面的齿轮可以互相更换,可改变进给速度和被加工螺纹的螺距。1817年,另一位英国人罗伯茨采用了四级带轮和背轮机构来改变主轴转速。不久,更大型的车床也问世了,为蒸汽机和其他机械的发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5、各种专用车床的诞生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1848年,美国又出现回轮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20世纪初出现了由单独电机驱动的带有齿轮变速箱的车床。由于高速工具钢的发明和电动机的应用,车床不断完善,终于达到了高速度和高精度的现代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火、汽车和其他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种高效自动车床和专门化车床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小批量工件的生产率,40年代末,带液压仿形装置的车床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多刀车床也得到发展。50年代中,发展了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程序控制车床。数控技术于60年代开始用于车床,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6、车床依用途和功能区分为多种类型。
普通车床的加工对象广,主轴转速和进给量的调整范围大,能加工工件的内外表面、端面和内外螺纹。这种车床主要由工人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修配车间。
转塔车床和回转车床具有能装多把刀具的转塔刀架或回轮刀架,能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由工人依次使用不同刀具完成多种工序,适用于成批生产。
自动车床能按一定程序自动完成中小型工件的多工序加工,能自动上下料,重复加工一批同样的工件,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
多刀半自动车床有单轴、多轴、卧式和立式之分。单轴卧式的布*形式与普通车床相似,但两组刀架分别装在主轴的前后或上下,用于加工盘、环和轴类工件,其生产率比普通车床提高3~5倍。
仿形车床能仿照样板或样件的形状尺寸,自动完成工件的加工循环,适用于形状较复杂的工件的小批和成批生产,生产率比普通车床高10~15倍。有多刀架、多轴、卡盘式、立式等类型。
立式车床的主轴垂直于水平面,工件装夹在水平的回转工作台上,刀架在横梁或立柱上移动。适用于加工较大、较重、难于在普通车床上安装的工件,一般分为单柱和双柱两大类。
铲齿车床在车削的同时,刀架周期地作径向往复运动,用于铲车铣刀、滚刀等的成形齿面。通常带有铲磨附件,由单独电动机驱动的小砂轮铲磨齿面。
专门车床是用于加工某类工件的特定表面的车床,如曲轴车床、凸轮轴车床、车轮车床、车轴车床、轧辊车床和钢锭车床等。
联合车床主要用于车削加工,但附加一些特殊部件和附件后,还可进行镗、铣、钻、插、磨等加工,具有“一机多能”的特点,适用于工程车、船舶或移动修理站上的修配工作。
工场手工业虽然是相对落后的,但是它却训练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技工,他们尽管不是专门制造机器的行家里手,但他们却能制造各种各样的手工器具,例如刀、锯、针、钻、锥、磨以及轴类、套类、齿轮类、床架类等等,其实机器就是由这些零部件组装而成的。
1、最早的镗床设计者——达·芬奇镗床被称为“机械之母”。说起镗床,还先得说说达·芬奇。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可能就是最早用于金属加工的镗床的设计者。他设计的镗床是以水力或脚踏板作为动力,镗削的工具紧贴着工件旋转,工件则固定在用起重机带动的移动台上。1540年,另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火工术》的画,也有同样的镗床图,那时的镗床专门用来对中空铸件进行精加工。
2、为大炮炮筒加工而诞生的第一台镗床(威尔金森,1775年)。到了17世纪,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大炮制造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如何制造出大炮的炮筒成了人们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镗床是1775年由威尔金森发明的。其实,确切地说,威尔金森的镗床是一种能够精密地加工大炮的钻孔机,它是一种空心圆筒形镗杆,两端都安装在轴承上。
1728年,威尔金森出生在美国,在他20岁时,迁到斯塔福德郡,建造了比尔斯顿的第一座炼铁炉。因此,人称威尔金森为“斯塔福德郡的铁匠大师”。1775年,47岁的威尔金森在他父亲的工厂里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造出了这种能以罕见的精度钻大炮炮筒的新机器。有意思的是,1808年威尔金森去世以后,他就葬在自己设计的铸铁棺内。
3、镗床为瓦特的蒸汽机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没有蒸汽机的话,当时就不可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而蒸汽机自身的发展和应用,除了必要的社会机遇之外,技术上的一些前提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制造蒸汽机的零部件,远不像木匠削木头那么容易,要把金属制成一些特殊形状,而且加工的精度要求又高,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是做不到的。比如说,制造蒸汽机的汽缸和活塞,活塞制造过程中所要求的外径的精度,可以从外面边量尺寸边进行切削,但要满足汽缸内径的精度要求,采用一般加工方法就不容易做到了。
斯密顿是十八世纪最优秀的机械技师。斯密顿设计的水车、风车设备达43件之多。在制作蒸汽机时,斯密顿最感棘手的是加工汽缸。要想将一个大型的汽缸内圆加工成圆形,是相当困难的。为此,斯密顿在卡伦铁工厂制作了一台切削汽缸内圆用的特殊机床。用水车作动力驱动的这种镗床,在其长轴的前端安装上刀具,这种刀具可以在汽缸内转动,以此就可以加工其内圆。由于刀具安装在长轴的前端,就会出现轴的挠度等问题,所以,要想加工出真正圆形的汽缸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斯密顿不得不多次改变汽缸的位置进行加工。
对于这个难题,威尔金森于1774年发明的镗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镗床利用水轮使材料圆筒旋转,并使其对准中心固定的刀具推进,由于刀具与材料之间有相对运动,材料就被镗出精确度很高的圆柱形孔洞。当时、用镗床做出直径为72英寸的汽缸,误差不超过六便士硬币的厚度。用现代技术衡量,这是个很大的误差,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是很不简单了。
但是,威尔金森的这项发明没有申请专利保护,人们纷纷仿造它,安装它。1802年,瓦特也在书中谈到了威尔金森的这项发明,并在他的索霍铁工厂里进行仿制。以后,瓦特在制造蒸汽机的汽缸和活塞时,也应用了威尔金森这架神奇的机器。原来,对活塞来说,可以在外面一边量着尺寸,一边进行切削,但对汽缸就不那么简单了,非用镗床不可。当时,瓦特就是利用水轮使金属圆筒旋转,让中心固定的刀具向前推进,用以切削圆筒内部,结果,直径75英寸的汽缸,误差还不到一个硬币的厚度,这在当对是很先进的了。
4、工作台升降式镗床诞生(赫顿,1885年)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对威尔金森的镗床作了许多改进。1885年,英国的赫顿制造了工作台升降式镗床,这已成为了现代镗床的雏型。
19世纪,英国人为了蒸汽机等工业革命的需要发明了镗床、刨床,而美国人为了生产大量的武器,则专心致志于铣床的发明。铣床是一种带有形状各异铣刀的机器,它可以切削出特殊形状的工件,如螺旋槽、齿轮形等。
早在1664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就依靠旋转圆形刀具制造出了一种用于切削的机器,这可算是原始的铣床了,但那时社会对此没有做出热情的反响。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普拉特设计了所谓林肯铣床。当然,真正确立铣床在机器制造中地位的,要算美国人惠特尼了。
1、第一台普通铣床(惠特尼,1818年)1818年,惠特尼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普通铣床,但是,铣床的专利却是英国的博德默(带有送刀装置的龙门刨床的发明者)于1839年捷足先“得”的。由于铣床造价太高,所以当时问津者不多。
2、第一台万能铣床(布朗,1862年)铣床沉默一段时间后,又在美国活跃起来。相比之下,惠特尼和普拉特还只能说是为铣床的发明应用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真正发明能适用于工厂各种操作的铣床的功绩应该归属美国工程师约瑟夫·布朗。
1862年,美国的布朗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万能铣床,这种铣床在备有万有分度盘和综合铣刀方面是划时代的创举。万能铣床的工作台能在水平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并带有立铣头等附件。他设计的“万能铣床”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布朗还设计了一种经过研磨也不会变形的成形铣刀,接着还制造了磨铣刀的研磨机,使铣床达到了现在这样的水平。
在发明过程中,许多事情往往是相辅相承、环环相扣的:为了制造蒸汽机,需要镗床相助;蒸汽机发明发后,从工艺要求上又开始呼唤龙门刨床了。可以说,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作母机”从镗床、车床向龙门刨床的设计发展。其实,刨床就是一种刨金属的“刨子”。
1、加工大平面的龙门刨床(1839年)由于蒸汽机阀座的平面加工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很多技术人员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理查德·罗伯特、理查德·普拉特、詹姆斯·福克斯以及约瑟夫·克莱门特等,他们从1814年开始,在25年的时间内各自独立地制造出了龙门刨床。这种龙门刨床是把加工物件固定在往返平台上,刨刀切削加工物的一面。但是,这种刨床还没有送刀装置,正处在从“工具”向“机械”的转化过程之中。到了1839年,英国一个名叫博德默的人终于设计出了具有送刀装置的龙门刨床。
2、加工小平面的牛头刨床另一位英国人内史密斯从1831年起的40年内发明制造了加工小平面的牛头刨床,它可以把加工物体固定在床身上,而刀具作往返运动。
此后,由于工具的改进、电动机的出现,龙门刨床一方面朝高速切割、高精度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朝大型化方向发展。
磨削是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的一种古老技术,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用的就是这种技术。以后,随着金属器具的使用,促进了研磨技术的发展。但是,设计出名副其实的磨削机械还是近代的事情,即使在19世纪初期,人们依然是通过旋转天然磨石,让它接触加工物体进行磨削加工的。
1、第一台磨床(1864年)1864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磨床,这是在车床的溜板刀架上装上砂轮,并且使它具有自动传送的一种装置。过了12年以后,美国的布朗发明了接近现代磨床的万能磨床。
2、人造磨石——砂轮的诞生(1892年)人造磨石的需求也随之兴起。如何研制出比天然磨石更耐磨的磨石呢?1892年,美国人艾奇逊试制成功了用焦炭和砂制成的碳化硅,这是一种现称为C磨料的人造磨石;两年以后,以氧化铝为主要成份的A磨料又试制成功,这样,磨床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以后,由于轴承、导轨部分的进一步改进,磨床的精度越来越高,并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内圆磨床、平面磨床、滚磨床、齿轮磨床、万能磨床等等。
1、古代钻床——“弓辘轳”钻孔技术有着久远的历史。考古学家现已发现,公元前4000年,人类就发明了打孔用的装置。古人在两根立柱上架个横梁,再从横梁上向下悬挂一个能够旋转的锥子,然后用弓弦缠绕带动锥子旋转,这样就能在木头石块上打孔了。不久,人们还设计出了称为“辘轳”的打孔用具,它也是利用有弹性的弓弦,使得锥子旋转。
2、第一台钻床(惠特沃斯,1862年)到了1850年前后,德国人马蒂格诺尼最早制成了用于金属打孔的麻花钻;186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人惠特沃斯展出了由动力驱动的铸铁柜架的钻床,这便成了近代钻床的雏形。
以后,各种钻床接连出现,有摇臂钻床、备有自动进刀机构的钻床、能一次同时打多个孔的多轴钻床等。由于工具材料和钻头的改进,加上采用了电动机,大型的高性能的钻床终于制造出来了。
您掌上的机械知识宝库!搞机…?
我们是认真的!
老铁不用双击666,单击点赞即可!
写留言处就是你吐槽的地方,留言或文艺、或清新、或传递知识,这些都是学霸学渣们想要的!
龙门刨床主参数代号
刨床的种类不少,型号也很多。按其结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牛头刨床是用来刨削中、小型工件的刨床,工作长度一般不超过lm。工件装夹可调整的工作台上或夹在工作台上的平口钳内,利用刨刀的直线往复运动(切削运动)和工作台的间歇移动(进刀运动)进行刨削加工的。
根据所能加工工件的长度,牛头刨床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小型牛头刨床可以加工长度为400mm以内的工件,如B635-1型牛头刨床;中型牛头刨床可以加工长度为400~600mm的工件,如B650型牛头刨床;大型牛头刨床可以加工长度为400~1000mm的工件,如B665型和B69O型牛头刨床。是用来刨削大型工件的刨床,有些龙门刨床能够加工长度为几十米甚至几十米以上的工件,如B2063型龙门刨床,工作台面积为6.3m×20m,对于中、小型工件,它可以在工作台上一次装夹好几个,还可以用几把刨刀同时刨削,生产率比较高。龙门刨床是利用工作台的直接往复运动(切削)和刨刀的间歇移动(进刀运动)来进行刨削加工的,按结构形式的不同,龙门刨床又分为单臂龙门刨床和双臂柱龙门刨床两种。
龙门刨床主要加工大型工件或同时加工多个工件。与牛头刨床相比,从结构上看,其形体大,结构复杂,刚性好,从机床运动上看,龙门刨床的主运动是工作台的直线往复运动,而进给运动则是刨刀的横向或垂直间歇运动,这刚好与牛头刨床的运动相反。龙门刨床由直流电机带动,并可进行无级调速,运动平稳。龙门刨床的所有刀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平动。龙门刨床主要用来加工大平面,尤其是长而窄的平面,一般可刨削的工件宽度达1米,长度在3米以上。龙门刨床的主参数是最大刨削宽度。
龙门刨床横梁上的刀架,可在横梁导轨上作横向进给运动,以刨削工件的水平面;立柱上的侧刀架,可沿立柱导轨作垂直进给运动,以刨削垂直面。刀架亦可偏转一定角度以刨削斜面。横梁可沿立柱导轨上下升降,以调整刀具和工件的相对位置。龙门刨床主要用于加工大型零件上的平面或沟槽,或同时加工多个中型零件,尤宜于狭长平面的加工。龙门刨床上的工件一般用压板螺栓压紧。在龙门刨床上,有一套复杂的电气设备和路线系统,工作台的运动可无级调速。公司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制造、加工各种非标准型号的龙门刨床、数控落地镗铣床、重型卧式铣床、普通双柱立式车床、重型卧式车床、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龙门动梁镗铣床、精密龙门镗铣床、单臂刨床、单臂刨铣床,设备配置可任意搭配,也可根据用户需要配置刨头、铣头、磨头和卧式磨头。插床又叫立式刨床,主要是用来加工工件的内表面。它的结构与牛头刨床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点主要是插床的插刀在垂直方向上作直线往复运动(切削运动),工作台除了能作纵、横方向的间歇进刀运动外,还可以在圆周房间上做间歇的回转进刀运动。
按传动方式的不同,刨床有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两类:有机械传动的牛头刨床、龙门刨床和插床;液压传动的牛头刨床和插床。
龙门刨床参数
▲原沙市市第一机床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厂门和办公楼一角(此图片由朱传荣先生提供)
“安-2”双翼飞机从沙市起飞,在蓝天白云间轻歌曼舞般飞行40多分钟,便降落在武汉了。与停机坪上那些扎堆的大飞机相比,形态骄小的“安-2”双翼飞机,恰似一只误入鹤群的小鸡。
看着这近乎幽默风趣的场景,我真想站到那宽敞的机场中央放声高歌一番。因为,这次旅行的意义非同一般。况且,在那个既无高速公路更无高铁的年代,24岁的我还是头一回乘坐飞机出公差。虽然是小飞机,感觉还没过足瘾,但是节省的时间还真不少。倘若乘坐长途客车,从沙市到武汉至少得花费6个多小时。
1980年,是改革开放的开*之年,也注定是一个产生“第一次”的年代。这一年,我们厂生产的Z3040×16型摇臂钻床,第一次荣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这一年,我第一次乘坐飞机和软卧火车,第一次为参加广交会的摇臂钻床布展。这一年,我第一次以预备d员身份参加d组织活动。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每当想起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老歌总会不绝于耳。
Z3040×16型摇臂钻床入选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厂里派我去现场布展。得到这个消息那天,我还在长沙机电产品展销会的现场。
到长沙参展是市机床工业公司组织的。说是展销会,其实就是“摆地摊”。机床一厂的摇臂钻床和机床二厂的万圆磨床,从沙市大老远的拖到长沙,都只能摆在马路旁边展销。
机床二厂宣传科张昌金科长和我负责现场美工。我把这位老大哥称呼为“张师傅”,他的国画在全市小有名气。
到长沙打前站的人催我们尽快过去,以免好不容易“抢占”的展位再被别人“抢走”。
七月,热风阵阵。我和张师傅分别乘坐两辆运送参展机床的大货车,一路顶着烈日风尘仆仆的往长沙赶。于我而言,这次行程无疑是十分艰辛的一次。
长时间坐在货车驾驶室里,犹如被闷在一个移动着的大烤箱里。太阳扇动着盛夏的热风,火焰般扑面而来。司机们赤裸着上身,肩膀上搭着毛巾,一边开车一边不停的擦拭着流到眼睑的汗水。每当大货车行驶到坎坷不平的路段,我那不太丰满的*股,便会被一次次的“硬着陆”,整个身体好像就要散架一般。
司机说,拖着笨重的机床走夜路不太安全。天黑之前,我们这伙疲惫之师才找到旅店住宿。在那家条件十分简陋的旅店里,竟管被蚊子袭扰了一夜,我依旧困不择床的睡到了天亮。
▲原沙市市第一机床厂生产的Z3040×16型摇臂钻床,三次荣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此图片由朱传荣先生提供)
我手头那点美工“手艺”,全凭自学而来。1978年春节过后,21岁的我从总装车间调到厂**处,负责文字和宣传等工作。经过几年摸索和实际操作,我学会了书写形态各异的美术字,素描、水粉以及各种装饰图案画也有了一点“入门”水平,还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学了点物体测绘技术。
在厂**处工作5年,我成了“小字”、“大字”都可以写的“万精油”。“小字”就是起草厂**文件、撰写各类文字材料;“大字”就是使用各种型号的铅笔、粉笔、毛笔、排笔等,绘制和书写板报、专栏、会标、横幅以及各种宣传物品。
每次厂里在礼堂召开全厂大会,制作会标就是我的“专利”。我通常先用铅笔和直尺,在裁折好的白纸上钩画出“空心”美术字。然后再将其依次剪贴到红色横幅上,这样会标就制作好了。如果时间不太充余,就用排笔沾上红色广告颜料,直接在裁折好的白纸上书写美术字。
为了营造全厂上下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我请锻工师傅剪裁出一、二十块一米见方的铁板,请油漆师傅喷涂上红色油漆,我再用10公分宽的排刷调上白色油漆,在每块铁板上刷写一个黑体美术字,一组永久性大型横幅标语就这样做成了。我把这些铁板标语牌一块块排列好,固定在厂区醒目的地方。职工们一进厂大门,远远的就能看见。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美工“手艺”早已被机械操作和电脑制图所取代。
长沙展销会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刍形和缩影,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名优机电产品。参加展销会的展品五花八门,有的如庞然大物,有的则小巧玲珑,把展销场地堆放得再无立锥之地。一些参展单位灵机一动,纷纷在附近路口找地方放置展品,这样既醒目又方便。
张师傅建议,把我们的参展机床就摆放在货车上。于是,司机们把货车准确的停放到“展位”上面。然后,我们放下车箱周围的栏板,围上制作好的红色横幅,将货车装饰成一个别具一格的大展台。
昂首仰视高矗在“展台”上的摇臂钻床,那亚绿色的油漆外表,犹如紧裹着高雅华丽的节日衣装。细数那一组组精美绝伦的部件,底盘、立柱、摇臂、变速箱,还有主轴、电机、工作台,如此巧夺天工般组合在一起,恰似一只栩栩如生、展翅欲飞的金凤凰。
在过去的十几天里,我们与骄阳同框、与热风共舞,每天都得体验在路边“蹲守”的滋味。我们日出以后搭起“展台”,日落以前拆除“展台”,已经习惯了这种早出晚归的工作节奏。
离开长沙与来时一样,又是那么突然和匆忙。那天下午,市机床公司销售部李主任火急火燎的来找我,说是厂里有急事让我马上回去。我问,什么事?他说,参加广交会布展!我问,这么急?他说,广州那边催得急!我问,几时走?他说,已经买好今晚到武汉的火车票。
我一时不知所措,心里既有几分惊喜又有些许不安。我知道,广交会规模宏大、规格极高,是中国每年一次面向世界的出口商品展销盛会,长沙“摆地摊”式的展销会与其是无法比拟的。我想,别说是到广交会参与现场布展,即便能够进去看一看也会倍感荣幸之至。不管能否胜任这次任务,也必须硬着头皮去试一试。张师傅象是悟透我的心思,说了声“你可以”,就此与我道别。
长沙火车站最醒目的特征,就是那个硕大无朋的红色火炬。湖南人爱吃辣椒,人们戏称那火炬为“朝天椒”。
火车晚点了,晚上10点左右才犹如一条懒惰的长蛇,慢腾腾的停靠到站台旁边。等得有些不耐烦的旅客,潮水般涌向火车。我被裹夹在黑压压的人流之中,好不容易才挤进了车箱。上了车才知道,这趟车是逢站必停、逢车必让的“慢车”。我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赶紧掏出车票来看。心想,快点对号入座,好好眯上一觉吧。万万没想到的是,手里竟然拿着一张没有坐位的“站票”!
原本座无虚席的车箱,越来越不堪重负。拎着箱子、背着包袱的乘客,一拨拨没完没了的挤压进来。车箱内所有空间都被塞满了,车门口和过道间前胸贴后背的全是人。一些人坐到了椅背上面,一些人干脆躺到座椅下面。空气中弥漫着的汗臭、脚臭和各种异味扑鼻而来,令人难以忍受。我被四周的人一阵阵推搡着,一点点挪到了车箱中间的过道上。我伸开两只手臂,呈“人”字形撑着两边的椅背,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迷迷糊糊中不知过了多少站,火车终于到武汉了。
天还没亮,毛毛细雨洗涤着宁静的街道。我拖着疲惫的躯体,在湿冷的雨雾中步行到长途汽车站,赶上到沙市的早班车。从长沙到武汉再到沙市,经过这一路的奔波劳顿,我回到家里就开始发烧了,喝了*倒头睡到次日早晨才退烧。
▲总装车间一角,装配调试完毕的摇臂钻床等待包装出厂。(此图片由朱传荣先生提供)
这次去广交会布展,厂里原本安排我一人去。我建议去两个人,我负责文编和美工,另一人负责摇臂钻床的调试,遇事可以协力处理。这样比较稳妥一些。厂里采纳了我的意见,派徐之贵随我一同前往。我和徐之贵是知青“乡友”,我们一起从玉湖知青农场招工进厂,又一起分到总装车间当了装配钳工。
下飞机出机场,我们就直奔火车站,乘坐软卧火车前往广州。这次去广州和往返长沙一样,行程又是匆匆忙忙的。所不同的是,往返长沙是坐货车、挤“慢车”,到广州则是乘飞机、睡“软卧”。徐之贵一路上乐得嘴都合不拢,我也正好恢复一下刚刚病逾的身体。我们能够“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可见厂里对摇臂钻床入选广交会展销是十分在意的。
与我同年岁的沙市市第一机床厂,诞生于1956年,是一家以摇臂钻床为主导产品的地方中型国有企业。1970年,我厂成为一机部摇臂钻床定点生产企业,主要生产Z3025×10型摇臂钻床等。1973年,全国联合设计研制的第一台Z3040×16型摇臂钻床,在我厂横空面世。次年,我厂生产的摇臂钻床跻身国际市场,实现了外贸出口“零”的突破。1978年,我厂摇臂钻床系列产品被部里确定为“质量信得过产品”。1980年,Z3040×16型摇臂钻床入选广交会,是我厂成为外向型企业的里程碑。
火车风驰电掣般穿越江南水乡田园,软卧车箱如同这锦绣风光中移动着的“温馨小木屋”。“北有沈阳中捷,南有沙市机一”,这是全国摇臂钻床行业的共识。在穿越南国大地的旅途中,我无意体会眼前这舒适环境的愉悦感,只想用心忖度在今后一个月布展期间需要办理的事情。
徐之贵是个有心人,随身携带的扳手、夹钳、起子等工具一应俱全,为调试参加展销的摇臂钻床作好了充分准备。我也带了一些摇臂钻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便文编之需。布展必备的材料和用具,待现场确定后就在当地采购。
举办此类大型展品的会展,主办单位通常会统一制作展台展位和背景墙,设置灯光音响等等。如此,我设想了两套布展预案并列出了清单。普通美工的材料有各色广告颜料和蜡光纸,以及墨水、胶水等;用具包括各种型号的铅笔、毛笔、排笔,以及直尺、剪刀、裁纸刀、橡皮擦等。若档次再高些,再增加有机玻璃板、泡沫板、各色吹塑纸、白胶等材料;增加锯弓,锉刀、雕刀等工具。
参与广交会布展的工作人员,都是**和业务“信得过”的。我们也不例外,徐之贵是共青团员,我是上个月刚刚宣誓的预备d员。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怀里还揣了两份介绍信,一份是行政介绍信,一份是组织关系介绍信。
抵达广州的第二天早晨,我们准时参加了机电设备展厅的布展碰头会。部里来的召集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大姐。她说起话来铿锵干练,很有感召力。碰头会刚一结束,我就赶紧郑重的把组织关系介绍信递交给她。她用钦佩的目光看着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脱口而出:“沙市机一的年轻d员,你们的摇臂钻床全国有名哦”!
在接下来召开的临时d支部大会上,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的二十多位d员,聚在一起共商布展事宜。这是只有一个月d龄的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特殊的d内活动。作为他们中间年龄最小的一个,我心中充满了荣耀感与使命感。
仲夏的热风,从广州洁净的街面吹进广交会机电设备展厅,使气势恢宏的展厅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置放在展位中的Z3040×16摇臂钻床,恰似一位婷婷玉立的待嫁公主。那装饰如画的展位和幕墙,是她即将出阁的闺房。在展销大厅高大的门楼上,飘舞在热风中的彩旗和气球,是她迎接宾客的仪仗。
广州的夏天,丝毫不逊色于沙市、武汉和长沙。持续三十五度以上的气温,大街上也是一片热浪滚滚。
按照临时d支部的要求,我们的具体工作就是在统一布展的基础上,保持各自展位及展品在广交会开幕之前完好如初。我们每天从招待所出发,头顶烈日徒步二十多分钟到达布展现场。徐之贵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扫把、撮箕、抹布,我们俩人一个美工一个钳工,在这里俨然就是两个“清洁工”。我们一次次清扫展位内的每一块地方,使这里无时无刻都是那么的一尘不染。我们把摇臂钻床从底盘到立柱、从摇臂到齿轮箱,反反复复擦拭得铮亮铮亮。
在广交会展销的Z3040×16摇臂钻床,同我们亲密无间的相处了一个月时间。直到开幕式的前一天,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布展现场。我最后一次站在展销厅高大的门楼下,转身遥望那屹立在展位中的摇臂钻床。她那高高抬起的摇臂,仿佛还在向我挥手告别。我知道,待到广交会闭幕时,她就要远渡重洋了,就再也看不到她那楚楚动人的身姿了。
▲摇臂钻床系列产品1978年荣获国家“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图为作者收藏的“质量信得过产品”标牌
1976年12月,20岁的我结束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农村知青生活,招工进了沙市市第一机床厂。1977年1月,经过短期学习培训,我被分配到总装车间,成为一名装配钳工。在玉湖知青农场当队长时,我曾向带队干部表明,不想扎根农村,只想成为工人阶级一员。因此,那年我没能入d。如今,当工人的愿望得以实现了。从此,我便与摇臂钻床开始了“零距离”接触。
总装车间包括大件加工、总装和油漆等几大部分,是全厂最大最核心的车间。其他生产和后方车间还有,综合(小件)车间、齿轮和液压车间、铸造和锻压车间、维修车间等。
站在厂大门前,迎面两栋霸气十足的高大厂房就是总装车间。据说,总装车间的跨度和高度,均为全市机械行业生产车间之最。车间里,大型龙门刨床和型号各异的车床、铣床、磨床等专用设备,象摆龙门阵一般各霸一方。底盘、摇臂、内立柱、外立柱、齿轮箱、工作台,这一台台粗大厚实的毛坯件,在这些专用设备的怀抱中,都显得那么的乖巧与服帖。五吨大行车在车间上方平稳的来回运行,无论是摇臂钻床的那些大块头部件,还是总装完毕的整机,他都能轻松的抓起来就走。我们总装班规格划一的钳工台和装配架,摆放得谨然有序,成为总装车间的一道风景线。机器的轰鸣声与金属的切割声,交替着从总装车间传遍整个厂区。这里,无疑是全厂最具活力的地方。
陈金发是我的师傅,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实在人。那段时间,我就象陈师傅的“跟*虫”,他到哪里我都寸步不离的跟着。每次去仓库领取零配件,他都会站在路上习惯性的抬头望着太阳,直到张开嘴巴大声的打个喷嚏。我学他的样子也眯着眼睛看看太阳,但怎么也打不出喷嚏来。
陈师傅向我传授钳工技艺,犹如竹筒倒豆子一般,从不吝啬和保留。每当他一招一式的教我使用钳工工具时,我都能清晰的听到从他喉咙里发出的“呼哧、呼哧”声。我学会使用的工具,粗略一数就有锉刀、刮刀、钢锯、凿子、榔头、铲刀、电钻、撬棍,以及各种规格型号的起子、夹钳、扳手等。虽说这“十八般武艺”并非样样精通,不过扳弄这些常用的工具,还算得心应手。没过多久,我就能象模象样的做一些钳工活计了。
总装班的装配钳工们最直得“炫耀”的经历,莫过于通宵加班了。元月的最后一天,刚刚当了十几天装配钳工的我,便开始尝试通宵加班的个中滋味了。
那一夜,全厂万籁俱寂,唯独总装车间闪烁着无眠的灯火。一股股刺骨的寒气,乘着冬天的夜色,从四面八方钻进车间。愈到深夜,气温愈接近冰点。人们弄来一些粗大的木棍和树根,在车间空旷的地方架起一堆篝火。血红的火焰一团团争先恐后的窜到空中,将车间的墙壁照得通亮。总装班的师傅们装配摇臂钻床的身姿,被投影到墙上。那形态各异的肢体动作,恰似一幅幅活动着的黑白板画。
陈师傅从早晨上班开始,就很少开口讲话。晚上更是一声不吭,一直专心致志的忙活着。我站在他的旁边有劲使不上,手脚闲得不知所措。陈师傅偶尔叫我递个工具或者零部件什么的,我才在慌乱中忙活一阵子。敖到半夜三、四点钟,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吊装工提示行车运行的吆喝声,时不时的在耳边响起来:“起、起、起,走嘞!”“落、落、落,好嘞!”是这粗旷无拘的声音,一次次驱散缠绕在我身上的绵绵睡意。
天刚泛白,人们打开那厚重的车间大门,让弥漫一夜的烟雾尽快散去。雪花悄无声息的飘洒了一夜,宽敞平坦的厂道如同補就一层白色地毯。早班工人踩出的一串串轮廓清晰的脚印,准确无误的延伸到全厂各个车间。
那一年,摇臂钻床的月产量不断增加,总装车间月底通宵加班己经成为“常态”。冬天过去了,便离夏天不远了。好不容易挺过了严冬的寒冷,没过几个月又得面对盛夏的酷热了。
在那通宵达旦的闷热夏夜,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两台直径一米的排风扇,威风凛凛的摆放在车间中央。那快速转动的风扇叶片,毫不留情的吹散似乎凝固了的炙热空气。
我迎着排风扇吹来的呼呼热风,全然不顾白天的疲劳,全神贯注的操作手中的活计。齿轮箱是摇臂钻床的核心部分,我和陈师傅配合默契,一部分一部分的组装着。一组组大小各异的齿轮和液压件,以及主轴、轮盘、手柄等部件,被恰到好处的组装到齿轮箱体之中,犹如在创作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铲刮齿轮箱与揺臂道轨的接触面,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接触面的“亮点”越多、分布越均匀,摇臂钻床的精度才会越高。我在陈师傅指点下,也能够手握铲刀摆开架势铲刮一番。经过轮番数次铲刮和测试,最终还是在陈师傅的铲刀之下,获得了最佳效果。
面对一次次接踵而来通宵加班,总装班师傅们的心态都是乐观的。能歌善舞的廖师傅,总会忙中偷闲不时摆个舞姿“亮相”一把。已经当上车间副主任的魏师傅,经常一边忙活一边拉开嗓门,唱段京戏《斗智》“这个女人啦……啊……不寻常……”
天亮之前,车间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喝彩声。这表明,一台台总装完毕的摇臂钻床顺利通过验收了。也就是说,完成当月生产任务的收关之战就要结束了。
▲总装车间装配钳工对装配完毕的摇臂钻床做好调试和收尾工作(此图片由朱传荣先生提供)
到了年底,厂里开展总结表彰活动,这是我从总装车间调到厂**处的直接原因。那天,车间d支部徐方炳书记,将起草年度总结的事情交给了我。他最后充满期盼的对我说:“你是我们车间最有文化的人,看你的了!”
上高中时,我的作文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文学作品还在校刊发表、在学校广播室播诵。在知青农场时,我还被抽调到区里撰写知青工作材料。诚然,我进厂不满一年时间,刚刚恢复的首次高考也没报名参加,何谈有没有“文化”。不过,起草车间年度总结,我心里还是有些底气的。
徐书记给我一周时间,前三天我一直在车间里转悠。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收集了相关数据,走访了所有班组负责人,还找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工人师傅聊天。那一件件感动人心的故事历历在目,令我不由自主产生提笔撰文的冲动。
周末那天,我便将年度总结材料送到了徐书记手里。我解释说:“您若觉得写多了,我再作删改。”徐书记接过厚厚一摞文稿纸,欣喜得连声说:“不多,不多!”
厂**召开的各车间科室d支部书记会议结束后,徐书记把我叫到车间办公室,见面便兴奋不已的说开了:“我们车间被全票通过为先进集体,总结材料写得太好啦!我在会上念了将近个把小时。大家问我是哪个写的,我说是一个刚进厂的青工。他们说,总装车间真是藏龙卧虎哦!”
没过几天,厂**就到车间要人来了。春节过完了,科室人员将厂道上的鞭炮纸屑清理得干干净净。此时,我也离开了总装车间朝夕相处的师傅们,到**处报到开始了全新的工作。
从广交会“凯旋”回到厂里,我便以九月份开展的“全国产品质量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将对外宣传推介摇臂钻床作为我义不容辞的第一要务。
时间似乎定格在1980年9月,我厂生产的Z3040×16型摇臂钻床,在“质量月”中荣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才上广交会,又获金质奖!喜讯从北京传来,厂里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厂门楼上挂起了大红灯笼,一字排开的五彩旗帜在风中飘舞。无论是车间还是科室,人们高谈阔论夺金盛事无不喜形于色。
翘首以待的日子终于来到了!那天,厂里组织喜迎金质奖章的活动,地点选在荆州古城东门外的草市。草市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乘坐用大卡车装饰而成的彩车,一路将锣鼓声、欢笑声洒向大半个城区。彩车从洪门路口的厂大门出发,沿繁华的北京路向西而行,经过荆沙路至“地质五普”再向北转,最终到达坐拥318国道的草市。
运送金质奖章的汽车,在中午那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徐徐开到了等候多时的人群里面。大家蜂涌而上,有的伸手抚摸金灿灿的奖章,有的接过奖章镜框揣在自己怀里。那一刻,喧天的锣鼓淹没了我兴奋不已的心跳声。那一刻,舞动着的彩旗蔽住了我乐开了花的脸庞。
全厂干部职工如此珍爱摇臂钻床,是因为她的身上饱含着“机一人”的聪慧与才智,是因为金质奖章靠“机一人”的辛勤汗水来浇铸。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以及国内外千万家用户广泛评价,我们厂生产的系列摇臂钻床,外型美观,操作灵活,功能全面,性能可靠,而且具有精度高、噪音小、无渗漏、寿命长等特点。据我所知,我们厂摇臂钻床的出厂精度,一直都高于部颁标准和国际标准。这样的名优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是当之无愧的!
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下,厂**1980年的工作报告,摇臂钻床荣获国家金质奖,无疑是贯穿始终的热点内容。春节之前,我便收集齐全各类数据和资料。三天大假,是我撰写工作报告的绝好时间。我凝视案头那厚厚一垛资料,工作报告的结构框架已然成竹在胸。我在我的笔下,一改“形势一遍大好”的老套路。我用我手中的笔,书写这段实实在在的辉煌历史!
▲草市新貌。武德路与景明观路(原318国道)路口,1980年9月迎接摇臂钻床首枚金质奖的地方。作者摄于2022年6月
在以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我始终不渝的用手中的笔,耕耘诞生金奖摇臂钻床的这片热土。我撰写的通讯、消息、言论等新闻稿件,被市级主流媒体以及《经济日报》、《中国机械报》、《湖北日报》等中、省媒体,先后采用了二百多篇次。特别是《沙市日报》、沙市广播电台,经常“三天两头”就有我的报道。当天的报纸同时编发两、三篇我的稿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那些关于摇臂钻床的人和事的报道,不断产生着积极的社会反响。因此,我也成为这些新闻单位的“座上宾客”,一些记者、编辑和单位领导也成了我的好朋友。
沙市机床一厂的“金奖之路”,是以质量为根基、以市场为先导,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摇臂钻床在普通型基础上,又开发出万向型、滑座型等系列产品,并且远销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这个主题,我撰写了一系列新闻稿件在媒体上报道。比如,《机一按国际标准考核产品质量》、《机一张榜公布技术改造成果》、《金奖摇臂钻誉满中华明年合同签满仍有订单寄来》、《积极走访用户搞好技术服务机一订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机一摇臂钻生产工效提高百分之十八》等等。这些深入浅出的客观报道,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我们厂在改革之初的基本特征和风貌。
金质奖是聚集人气的“摇臂”,金质奖是标注方位的“主轴”。从1981年开始,厂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为四化立功”活动。次年,又深入开展评选“十件最佳好事”活动。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出“机一人”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我参与了这些活动的筹划与实施,并通过《沙市日报》等媒体及时予以宣传报道。
在这一系列的“学先进、赶先进”活动中,厂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中间,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杰出代表陈志松,还有孙本贵、余义援等省、市级劳动模范
《信念求索登攀》是我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沙市日报1982年9月9日头版。这是我宣传报道先进人物的代表作,内容是介绍我厂工程师、副厂长陈志松。陈志松参加过Z3040×16型摇臂钻床的设计与研发工作,还担任过全国摇臂钻床联合设计小组副组长,曾随中国机床质量考察小组赴欧洲考察,是全厂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他经常深入到车间生产一线,同工人师傅们摸爬滚打在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质量问题,深受大家的尊敬和信任。
总装(大件)车间始终是厂里改革创新的前沿,我也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有意从这里捕捉宣传报道的线索,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在我采写的来自生产一线的消息中,被沙市日报采用的《机床一厂大件车间实行“四定一奖”责任制“包公”进车间 生产周期缩短十八天》、《实行定员定额 提高生产效率 机一总装车间工时利用率提高23%》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报道。因为,那几年的单月产量比七十年代翻了一倍多,却再没有听说总装班的师傅们通宵加班了。
社会在变革,观念在更新。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精力充沛的我,闲暇之余总想写点什么。除了坚持采写新闻稿件以外,我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黄头巾》,并且在市级文学期刊《沙市文艺》1983年第一期上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唯一的小说作品。后来经常忙于公文写作,弄得象个“刀笔吏”。
1983年4月,27岁的我离开机床一厂,调到了市机电工业*。***交给我三件事情:一是起草***文件和各类文字材料;二是负责全*系统的宣传工作;三是代管全*系统共青团工作。虽然是几件“轻车熟路”的活,但是层次更高、范围更大、视野更广了。
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我仍然不改“初衷”,潜心捕捉“机一人”身边令人振奋的新闻事件。虽然时间更“业余”了,数量也少了许多,但是那些“由头”新颖、主题实在、份量十足的消息更受媒体青睐。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机一八十五名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机一两种摇臂钻床十四个项目全获优》等,都被沙市日报安排在头版报道。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创新“热风”的吹拂下,在一拨又一拨“机一人”的精心打造下,Z3040×16摇臂钻床三次荣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成为全国机床行业当之无愧的姣姣者。
沙市的老人们,对当年的名优产品如数家珍。有获得国家银质奖的鸳鸯牌床单,还有荆江牌热水瓶、沙松牌电冰箱、沙东牌洗衣机、活力28洗衣粉……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摇臂钻床就是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作者收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部分新闻作品(一)
▲ 作者收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部分新闻作品(二)
▲作者收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部分新闻作品(三)
▲作者收藏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部分新闻作品(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北沙市第一机床厂大门(此图片由朱传荣先生提供)
注:本文系秋天的声音原创记实文学,全文约9500字。《热风从这里吹过》与《湖荒地里的念想》为姐妹篇,记录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些特殊经历。作者当过知青,当过工人,1977年1月至1983年3月在湖北沙市第一机床厂工作。获得政教专业文凭和法律专业文凭。2016年10月从荆州市政法战线正处岗位退休。
入d,湖荒地里的念想
- 途观氙气灯泡型号(途观氙气灯泡型号规格)
- 产品型号4g(产品型号48v20ah怎么解释)
- 长城h5电瓶型号(长城h5电瓶型号及价格)
- 天逸功放哪种型号最好(天逸功放哪种型号最好用)
- 创酷火花塞型号(创酷火花塞型号怎么看)
- s6直屏型号(s6什么屏幕)
- 自吸磁力泵型号(自吸磁力泵型号大全)
- s6平面型号(s6 尺寸)
- 压路机有哪些型号(压路机有哪些型号规格)
- tcl电视什么型号的好(tcl电视什么型号的好用)
- 外径30内径15轴承型号(外径30内径15轴承型号厚9mm)
- 贝亲奶嘴最大什么型号(贝亲奶嘴的型号)
- ps4有几个型号(ps4几个型号的区别)
- 魅蓝a5型号(魅蓝 a5)
- s7港版型号(s7+ 港版)
- 护栏网规格型号(护栏网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