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皂粒型号(皂粒型号怎么划分)

2024-04-03 14:38:3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皂粒品牌
  2. 皂粒是什么
  3. 皂粒规格介绍
  4. 皂粒型号划分标准

皂粒品牌

皂粒8020和9021的主要区别是规格型号的不同。皂粒8020,是皂粒的一种,8020是规格型号,皂粒主要指脂肪酸钠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优良的润湿、分散和净洗能力,适用于纺织品染色后的皂洗和生产设备的快速洗涤。

皂粒是什么

牡丹的种子提取的牡丹籽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坚果油,因其营养丰富而独特,又有医疗保健作用,被有关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油”,是植物油中的珍品。

牡丹籽油制取工艺

(二、一)种籽清理除杂

种籽在收获、晾晒、包装、运输、贮藏中,难免会混进沙石、泥土、茎叶和其他杂物。除杂提高油的品质和出油率,减轻设备磨损、提高产量和降低能耗。

除杂采用______型振动筛,除杂后种籽含杂率<0.05%

(二、二)种籽剥壳及仁壳分离

种籽剥壳在于提高出油率,减少油分损失,提高油质和饼粕质量,充分发挥制油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设备的磨损和维修费用,降低生产用电力消耗,并有利于皮壳的综合利用。

剥壳机采用_______型圆盘剥壳机剥壳,配以磁选螺旋上料机,有力防止任何钢、铁物料进剥壳机,剥壳率>92%。仁壳分离采用_______型振动筛。仁中含壳率<8%,壳中含仁<0.5%,水份要求10—12%。

图1:牡丹籽剥壳工艺流程如下:

牡丹籽清理除杂净牡丹籽剥壳仁壳分离仁进入下一工序

杂质进壳库壳

(二、三)霉变籽仁清除

种籽在收获、晾晒、存放期间,难免因天气和存放不当致使一些种籽发霉变质,清除霉变籽仁,以提高油的品质。牡丹籽仁是自然白色,只有剥壳后才能看出变质籽仁。变质籽仁只能用人工去拣,拣净率要求≥99%。

(二、四)炒料

炒料可起到凝聚油脂,调整料结构,改善油质品质,提高产量,降低动力消耗。

炒料采有QD130型导热炒锅和PY110型导热油炒锅,炒料温度130℃以下。烘炒时间40—50分钟。

(二、五)压榨制油

制油采用QD—9.0型磁选精滤螺旋榨油机。榨油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确保油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图2:牡丹籽压榨法取油工艺流程

杂质籽壳籽饼油渣

牡丹籽清理剥壳籽仁烘炒上料压榨毛油过滤清毛油

表6牡丹籽油压榨规程技术参数

含壳率(%)

入榨水份(%)

入榨温度(℃)

饼厚(mm)

残油(%)

5—8

6—8

120—125

1.5—2.0

6.2φ

(三)牡丹籽油的精炼工艺

牡丹籽油精炼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其精炼采用DB-1T小型高级食用油精炼设备精炼。采用DBYL—4.5自动排渣过滤机过滤。采用YG1-120NA型有机载体锅炉供热。采用型号导热油作为热能载体。采用型的片碱脱酸,型号白土脱色。

图3:精炼工艺流程

清毛油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精炼油

(三、一)脱胶水化

毛油中的胶性杂质,以磷为主。磷脂等胶状物的存在,不仅降低油的品质,而且在碱炼脱酸工序中能促使油脂与碱液之间产生过渡的乳化作用,增加皂角的分离难度,加重中性油的损失,因此应先行去除干净。

水化脱胶,在搅拌下升温至60℃,加入油中含磷量的4—5倍的沸水,水温略高于油温。必要时,水中溶入油重0.2%—0.3%的食盐可提高水化效果。加水操作是水化最重要的阶段,要认真控制加水量,水与油的温度,搅拌及加水的速度等。水化时要经常用勺子在锅内取样观察,视情况灵活掌握加水量及加水速度。加水完毕,当胶粒开始聚集,即开始慢速搅拌,并升温至75℃,当液面呈明显油路时,即停止搅拌,静置3—4小时,冬季4—5小时。直至水化油脚与油脂分离合格,放出油脚,得脱胶油进入下一程序。牡丹籽油含磷脂较低,在生产中不必单独进行脱胶,可与脱酸程序一并举行。

图4:水化工艺流程示意图

热水热水高位罐比配机

清毛油高位罐比配机加热器水化器

接真空系统

去中间罐真空干燥器离心机废水油脚

(三、二)牡丹籽油脱酸

油脂脱酸主要是除去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及油中的少量胶质、色素和微量金属物质。脱酸操作是直接影响油脂精炼得油率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碱炼脱酸法。

碱炼脱酸操作:

1、碱的用量必须经过精确计算,并根据油的品质,批次和对成品油的要求等因素,经过实验室小试,最后方可确定,其公式为:实际耗碱量=理论用碱量+超碱量

(1)理论用碱量: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用碱量(kg)(GnaoH)=G油×油的酸价×7.13×10-4

式中,G油为毛油重量(kg);油的酸价化验室测定;GNAOH为纯烧碱(NAOH)重量,生产中换算成实际碱液浓度的重量或碱液体积流量。

(2)超碱量的确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可以参照以下原则确定,一是纯油颜色深、杂质多、用碱超量较多;二是成品油品质较高,用超碱量也多。超量一般占毛油重量的0.1%—0.3%

将清毛油泵入锅内,搅拌均匀,使油温升至60℃。同时进行快速搅拌,转速为60转/分,将计量好的碱液均匀喷洒入油中,继续快速搅拌,使其与油充分混合。而后改为慢速搅拌,转速为30转/分。同时将温度升至75℃,至油与皂粒呈明显分离、易于沉淀时,停止鼓气,让皂粒沉降,静置3小时,然后用稍高于油温的热水进行洗涤,以除尽油中残存的皂粒等杂质。当油温降至60℃开始过滤,进入下一程序。(附碱炼工艺流程图)

图5:碱炼工艺流程示意图

碱池水池接真空系统

脱胶油炼油锅水洗干燥锅碱炼油

皂角废水

(三、三)牡丹籽油脱色

油质的色泽和其他一些杂质,要经过脱色才能达到产品质量标准。同时为脱臭、精炼提供更有利条件。脱色要达到产品最终要求色泽指标;去除相关色素及数量金属;进一步去除油脂中残存的微量皂角,磷脂等胶质类杂质及某些异味物质;除去多环芳烃和残留农*;降低油质过氧化值。

脱色方法是:

采用活性白土作脱色剂,必要时可添加适量活性炭。脱色油脂从贮油罐借助真空作用被吸入脱色锅内,在真空下加热至90℃,油中的空气和水分随之被脱去。再吸入液态脱色吸附剂(用量根据脱色所达到的色泽标准,一般在油重的1—5%之间),在真空充分搅拌条件下(真空为绝对压力8千帕),油与剂接触约30分钟后,冷却至70℃,用泵送入过滤机中,除去脱色剂,得到脱色油。

图6:脱色工艺流程示意图

接真空系统

碱炼油中间罐脱色锅泵压滤机脱色油

活性白土废白土

(三、四)脱臭

油质脱臭的目的,在于除去油中引起异味的物质,及易于挥发的其他物质,改善油的气味和色泽,提高油质的稳定性。油脂特有的气味、脱色中产生的异味,油脂氧化产生的蛤臭味等。在脱臭阶段,要求将这些不受人们喜爱的异味,在真空高温直接喷入蒸气蒸馏除去。

油脂脱臭操作要点

首先开启节气喷射真空泵的蒸气阀门和冷却水阀门,将脱臭锅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一定时,开进油阀,利用真空将脱色油吸入脱臭锅,再开启导热油阀门,将锅内温度升至190℃,升温达到100℃时,即开启直接蒸气,使锅中油充分翻动。喷直接蒸气约3小时,整个脱臭过程中的真空,必须保持残压0.13—0.8千帕,直接喷射量约为加工油脂重量的5%—15%。脱臭时间到达前30分钟,关闭导热油升温系统。油脱臭完成后,关闭直接蒸气,开启冷却冷门,油冷却70℃以下,最后关真空泵,破真空,泵出脱臭清油。

图7:脱臭工艺流程示意图

接真空系统

脱色油脱臭锅冷却油质精过滤脱臭成品油

喷入直接蒸气

图8:牡丹籽油制取●精炼工艺流程图

杂质籽壳籽饼

牡丹籽清理剥壳仁壳分离仁烘炒压榨

机榨油真空过滤清毛油

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蒸馏脱臭成品油

皂粒规格介绍

你真是专家啊,这么多型号的。

皂粒型号划分标准

古代化妆品时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了对美化自身的追求。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这也算是最早的护肤行为了。由此可见,化妆品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  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期间,各国有不少关于制作和使用化妆品的传说和记载,如古埃及人用粘土卷曲头发,古埃及皇后用铜绿描画眼圈,用驴乳浴身,古希腊美人亚斯巴齐用鱼胶掩盖皱纹等等,还出现了许多化妆用具。中国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头油滋润头发,衬托容颜的美丽和魅力。  古埃及的眼线膏是由铜绿与油脂混合而成。人们将它涂在眼圈和睫毛处,使眼睛显得大而明亮。  现存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化妆匙,用优质木头和象牙精心雕刻而成,外形为一个呈游泳状的姑娘,手捧一个桃仁形的盒子,姑娘戴着假发,沉沉的耳坠和项链。  中国古代化妆品的代表:胭脂、鸭蛋粉、头油、香囊  此四件物品是中国古代化妆品的代表,历史悠久,《唐书》中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  十四世纪,意大利的制鞋工匠在处理起皱的皮革表面时遇到了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油脂能够平复皮革表面的褶皱,使皮面恢复细腻和光滑。在动物表皮产生了如此奇效,在人的皮肤上会怎样呢?这个大胆的设想,开启了化妆品发展的新历程。  合成化妆品时期  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经济慢慢复苏,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以矿物油为主要成分,加入香料、色素等其他化学添加物的合成化妆品诞生。  由于合成化妆品能大批量生产,价格较低廉,且能保证稳定供应,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合成化妆品以油和水乳化技术为基础理论,以矿物油锁住角质层的水分,保持皮肤湿润,抵抗外界刺激。但同时,油类也会阻碍皮肤呼吸,导致毛孔粗大,引发皮脂腺功能紊乱。特别是由于合成化妆品是多种化工原料的大杂烩,其中大量添加了对肌肤有潜在伤害的化学添加物,长期使用,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合成化妆品中有害添加物的危害  油脂类――――造成毛孔粗大,皮脂腺功能紊乱  乳化剂――――破坏皮肤组织结构,造成免疫能力下降,使皮肤敏感,  具有较强致癌性  色素――――造成色素沉着,引发色斑  香料――――强致癌性,引起过敏反应  杀菌剂――――杀死有害菌的同时杀死有益菌,降低皮肤自身保护功能  防腐剂――――产生100%活性氧,皮肤老化元凶之一,致癌  甲醛――――有毒物质,强烈刺激神经系统  雪花膏又名香霜,是早期有代表性的护肤膏霜,成分主要是硬脂酸、甘油、山梨糖醇。雪花膏含水较多,微生物容易污染滋生,发酵后产酸产气,易酸败。  冷霜的主要成分是液体石蜡、地蜡、凡士林、蜂蜡、合成脂肪酸酯类、各种乳化剂、硼砂等,可以盛放在金属盒中。由于含油分很多,常添加适量抗氧剂,防止油脂酸败产生腐臭味。  廉价的矿物油合成化妆品的大量推出,使化妆品从上流社会进入万千大众,在中国街头,香皂开始流行起来。  危险化妆品时期  伴随着合成化妆品的普及,在中国化妆品领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危险化妆品时期,越来越多化妆品伤害肌肤的事件爆发。  一些不法厂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利用人们求快、求效果的心态,在化妆品中加入激素等特殊成分,做成“三天美白”“七天祛斑”等功效型产品。如添加雌性激素让肌肤白里透红,用重金属汞美白祛斑,造成使用者肌肤铅汞中毒,患上激素依赖性皮炎等严重的皮肤病。  美容史上惨重的教训——“颜面黑皮病”案件:  经过研究证明,化妆品中各种成份的大量添加,不能为皮肤正常吸收,只能加重皮肤的负担,当时日本每10位女性中就有3位因使用化妆品而患上“颜面黑皮病”,并在1977年爆发了震惊日本的化妆品裁判案件,并最终以化妆品生产商败诉为终止。  十年毁了二十万张脸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10年来,我国的美容产业发展迅猛,全国的美容机构已愈百万之多,从业人员已达数百万之巨。美容界良莠不齐,不负责任的化妆品比比皆是,  全国各地媒体报道层出不穷的“化妆品索赔案”:轰动全国的“广西汞中毒”事件,《广州日报》整版“10年毁了20万张脸”的报道,《浙江都市报》“女人的皮肤越来越薄”的报道等。  危险化妆品对人体皮肤的巨大伤害:  危险化妆品会导致皮肤变薄,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部多毛,并出现易长暗疮、易敏感等激素依赖性皮肤炎症。  自然化妆品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合成化妆品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毒性问题,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归大自然”的思潮。  自然化妆品用天然油取代了过去的矿物油,但由于皮肤本身生理结构特性,单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营养成分只能到达角质层,无法深入皮肤解决问题。而且某些所谓自然的化妆品中天然物质并不多,绝大部分仍然是化工原料。  同时,化妆品行业炒作概念的行为也愈演愈烈。原料仍然是油与水,换一种包装,换一公司名称,持续不断推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核酸美白、酵素护理、生化基因家、克隆素、干细胞活肤,科学界发表的学术理论都被当成了卖点来炒作。消费者越来越迷茫,对安全健康化妆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天然油”取代“矿物油”  自然化妆品用植物油、动物油等“天然油”取代“矿物油”,但所含营养成分只能到达皮肤角质层,无法深入肌肤内部进行护理。  合成化妆品与自然化妆品的对比  无添加化妆品时期  随着化妆品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化妆品危害性的爆发,人们对化妆品安全健康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肩负着开创安全健康化妆品的历史责任,无添加化妆品正式诞生。  九十年代末,日本成功研发无添加化妆品,这是一种不用油,以凝胶为原料的化妆品。不添加着色剂、香料、化学防腐剂、油脂、蜡、乳化剂、乙醇等所有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对皮肤有潜在危害的化学添加物。成分与人体组织液相似,蕴含多种营养元素,深入肌肤产生出多层次的综合性护肤效果,对肌肤安全无刺激,并且能很好的改善肌肤问题,是真正安全有效的化妆品。  随着无添加概念的兴起,行业跟风现象也迅速扩展,很多化妆品企业都将产品贴上“无添加”标签,作为无添加化妆品进行销售。  SK-Ⅱ品牌被查出违禁成分  中国质总*广东出入境验疫*从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出禁用物质铬和钕。根据中国相关法规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铬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钕对眼睛和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还可导致肺栓塞和肝损害。  如何辨别真假无添加化妆品  越来越多知识女性认识到无添加化妆品对皮  肤的重要性,纷纷认准无添加化妆品进行购买。  但很多号称无添加的化妆品是否真的无添加,如  何辨别真假无添加化妆品呢?以下是简单识别真  假无添加的方法。  1.添加了过多油脂的化妆品,放在水中会漂浮  起来  2.开封后闻到浓浓的香味的化妆品,里面一定添加香料  3.有颜色的化妆品,一般都添加色素  4.拧开瓶盖直接裸露在空气中的化妆品,一定含有杀菌剂及防腐剂。  无添加化妆品不含此表所列102种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的化学添加物中的任何一种日本厚生省(相当于国家的卫生部)将毒性研究所调查实验总结出的102种化妆品常用的有毒副作用成份列为“化妆品毒性一览表”,并在《*物法》中增加了关于化妆品生产的限制性条文:如有使用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的大约102种化学添加物中的任何一种,都必有义务在包装上明确表示指出,称为“表示(毒性指定)成份”,以警示消费者。  食品、*品行业也兴起无添加风潮  不添加防腐剂的牛奶不含PPT的*品  从大自然中提取出的化妆品原料-—凝胶  凝胶是液胶粒子分散到液体中凝固成啫喱状,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大的吸水空间,呈网状立体构造。它取代油成为化妆品的新型原料。  细胞护理化妆品时期  任何一项科技发展的历程都同人类认识过程密切联系,随着皮肤的生理结构被解明,科学家们了解到一切问题皮肤的根源,都来自皮肤的里面。只能在表面角质层保养的化妆品,无法真正改善皮肤问题。因为皮肤健康与缺水、缺油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皮肤里面的组织液—细胞间脂质有密切的关系。细胞间脂质的多少,才是决定皮肤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  利用高科技的人工细胞技术,把肌肤真正需要的细胞间脂质送入肌肤里面,且不添加对皮肤有任何刺激的化学添加物,帮助皮肤微小循环,活化基底母细胞,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无添加细胞护理理论,成为当前国际化妆品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  脱离了简单的角质层保养,21世纪的化妆品,已经进入了无添加细胞护理的新时代。  人工细胞实物图:  由于人工细胞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粒子,一直无法用肉眼证实它的存在,科学家在2003年应用尖端的奥林巴斯摄影仪首次成功拍摄到了人工细胞及其渗透入皮肤时的照片。  由于皮肤的细胞膜是由磷脂质构成,科学家用大豆磷脂质做成脂质二分子膜,其膜中包含肌肤所需要的细胞间脂质及其它有效成分,通过人工细胞进入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进行细胞护理,从细胞的里面改善皮肤问题,真正做到安全有效。  人工细胞渗透图  科学家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将发光的荧光粉,添加在护肤品中,拍摄到人工细胞渗透到肌肤的基底层、真皮层的景象。  21世纪的化妆品,已经进入了无添加细胞护理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