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平板型号(苹果平板型号大全对照表)
苹果平板型号a1566是几代
苹果平板型号大全有:iPad、iPadMini、iPadAir、iPadPro、iPadProMini。
1、iPad:苹果公司最早推出的平板电脑,也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平板电脑之一。它的屏幕尺寸为9.7英寸,重量轻便,携带方便。iPad的处理器性能也非常出色,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2、iPadMini:一款更小巧的平板电脑,屏幕尺寸为7.9英寸。它的重量更轻,更适合携带。虽然它的处理器性能不如iPad,但它的价格更为亲民,非常适合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
3、iPadAir:一款轻薄的平板电脑,屏幕尺寸为10.5英寸。它的处理器性能比iPad更强,可以满足一些更高端的用户需求,比如玩游戏或者进行更复杂的操作。
4、iPadPro: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专业级平板电脑,屏幕尺寸为11英寸或12.9英寸。它的处理器性能非常强大,可以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比如设计师、艺术家和摄影师等。
5、iPadProMini:苹果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平板电脑,屏幕尺寸为8.5英寸。它的处理器性能非常强大,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它的价格也非常亲民,适合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iPad百度百科-iPadProMini
苹果平板型号号码
ipadipad2thenewipad(ipad3)ipad4ipadminiipadminiwithretinadisplay(ipadmini2)ipadair(可以理解为ipad5)
苹果平板型号大全对照表
苹果ipad型号大全在这里
年份:2020年
容量:128GB、256GB、512GB、1T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2229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069、A2232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2233
黑色前端外框
12.9英寸Liquid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USB-C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原深感摄像头、12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1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
激光雷达扫描仪
面容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 ApplePencil(第2代)
支持妙控键盘
年份:2020年
容量:128GB、256GB、512GB、1T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2228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068、A2230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2231
黑色前端外框
11英寸Liquid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USB-C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原深感摄像头、12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1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
激光雷达扫描仪
面容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 ApplePencil(第2代)
支持妙控键盘
年份:2018年
容量:64GB、256GB、512GB、1T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876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014、A1895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1983
黑色前端外框
12.9英寸Liquid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USB-C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原深感摄像头和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
面容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 ApplePencil(第2代)
支持键盘式智能双面夹
年份:2018年
容量:64GB、256GB、512GB、1T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980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013、A1934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1979
黑色前端外框
11英寸Liquid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USB-C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原深感摄像头和12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
面容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 ApplePencil(第2代)
支持键盘式智能双面夹
年份:2017年
容量:64GB、256GB、512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670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671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1821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12.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深空灰色、金色或银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带闪光灯的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ApplePencil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7年
容量:64GB、256GB、512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701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709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1852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10.5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深空灰色、玫瑰金色、金色或银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带闪光灯的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ApplePencil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6年
容量:32GB、128GB、256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673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674或A1675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深空灰色、金色或玫瑰金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带闪光灯的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ApplePencil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5年
容量:32GB、128GB、256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Pro上是A1584
iPadPro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652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12.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Pro 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四扬声器音频系统
支持ApplePencil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9年
容量:64GB、256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Air(第3代)上是A2152
iPadAir(第3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123、A2153
iPadAir(第3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2154
10.5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Air(第3代) 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触控ID
支持ApplePencil(第1代)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4年末
容量:16GB、32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Air2上是A1566
iPadAir2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567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Air2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年份:2013年末及2014年初
容量:16GB、32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Air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474
iPadAir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475
2014年初发布的iPadAir无线*域网+蜂窝网络(TD-LTE)机型上是A1476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Air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年份:2019年
容量:64GB、256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mini(第5代)上是A2133
iPadmini(第5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124、A2126
iPadmini(第5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仅限中国大陆)机型上是A2125
7.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广色域显示(P3)
原彩显示技术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mini(第5代) 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触控ID
支持ApplePencil(第1代)
年份:2015年末
容量:16GB、32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mini4上是A1538
iPadmini4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550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7.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mini4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年份:2014年末
容量:16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mini3上是A1599
iPadmini3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600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7.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深空灰色或金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mini3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左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触控ID
年份:2013年末及2014年初
容量:16GB、32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mini 2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489
iPadmini 2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490
2014年初发布的iPadmini 2无线*域网+蜂窝网络(TD-LTE)机型上是A1491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7.9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配备视网膜显示屏的iPadmini2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左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年份:2012年末
容量:16GB、32GB、64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mini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432
iPadmini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454
iPadmini无线*域网+蜂窝网络(MM)机型上是A1455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银色或石板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mini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左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年份:2019年
容量:32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第7代)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2197
iPad(第7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2200、A2198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10.2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金色、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智能接点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第7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800万像素摄像头和FaceTime高清摄像头*
触控ID
支持ApplePencil(第1代)
支持智能键盘
年份:2018年
容量:32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第6代)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893
iPad(第6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954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金色、银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第6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800万像素摄像头和FaceTime高清摄像头*
触控ID
支持ApplePencil(第1代)
年份:2017年
容量:32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第5代)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822
iPad(第5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823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银色、金色或深空灰色铝金属外壳
闪电接口
nano-SIM卡托架位于iPad(第5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800万像素摄像头和FaceTime高清摄像头*
触控ID
年份:2012年末
容量:16GB、32GB、64GB、128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第4代)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458
iPad(第4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459
iPad(第4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MM)机型上是A1460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9.7英寸视网膜显示屏
闪电接口
micro-SIM卡托架位于iPad(第4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高清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年份:2012年初
容量:16GB、32GB、64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第3代)无线*域网机型上是A1416
iPad(第3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上是A1430
iPad(第3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VZ)机型上是A1403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30针接口
micro-SIM卡托架位于iPad(第3代)无线*域网+蜂窝网络机型的右侧
FaceTime摄像头和iSight摄像头*
年份:2011年
容量:16GB、32GB、64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2(无线*域网)上是A1395
iPad2(GSM机型)上是A1396
iPad2(CDMA机型)上是A1397
白色或黑色前端外框
30针接口
micro-SIM卡托架位于iPad(仅限于GSM机型)的右侧
FaceTime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
年份:2010年
容量:16GB、32GB、64GB
型号(位于后盖上):
iPad(无线*域网)上是A1219
iPad(无线*域网+3G)上是A1337
黑色前端外框
30针接口
iPad(无线*域网+3G)上的标准SIM卡托架
感觉该文有用,请点击
↓↓↓
苹果平板型号号码和序列号的含义
11英寸iPadPro(第3代)
12.9英寸iPadPro(第3代)
iPadmini(第5代)
iPad(第10代)
iPad(第9代)
iPad(第8代)
iPad(第7代)
/////
更多精彩阅读:
iPhone内存满了导致开不了机,一直白苹果怎么办?
文件/文档已损坏打不开?试试这2个修复方法!
iOS17第一个公测版推送,苹果返校季教育优惠正式开启!
iPad锁屏密码忘记了怎么办?不可用/已停用的解决方法!
iPhone15什么时候上市,相关最新爆料信息汇总!
iOS17Beta3来了!修复了“高亮显示”bug,QQ却严重闪退......
iOS17正式版什么时候可以更新?支持哪些机型?
苹果平板型号怎么看
西方语境中,13不是一个好数字:背叛耶稣基督的犹大,据信是最后的晚餐餐桌上第13个就座的人。于是,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少有人宴客会邀请13个人,12或14人都可以,13不行。
不巧的是,今年9月刚刚发布的新iPhone,按照产品迭代顺序,正好是iPhone13。因此,发布会之前一个常被提出的问题是,Apple会考虑另一个名字来绕过它吗?就像iPhoneX那样?
随着发布会落下帷幕,答案已经揭晓:Apple决定继续使用13这个编号。不过,回顾Apple产品线的命名史,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并非孤例:Apple虽然以市场宣传文风简洁著称,但有时仍会陷入不可解的命名困*。
本文就将从Mac、iPhone、iPad三大产品线的命名演变史入手,尝试还原Apple在开辟产品线及市场定位上的诸多困*与转变。
之所以要先提Mac(泛指Apple电脑产品线,下文同),是因为其命名中的Pro和Air影响了太多后来者。
对Apple产品外观的模仿很容易让人理解,但为何连命名都要直接借鉴?原因无非两点,一是 Apple自身的品牌效应引发后来者的跟随;二是这样的命名确实可以让消费者快速知晓产品线的特点与不同:
这样精准、简洁的命名方式是由乔布斯提出的。
很长时间里,Apple都是作为一家电脑公司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电脑产品被冠以「Apple」「Macintosh」的名称前缀,延伸出繁多的型号,也导致了难记和易混淆的问题。
比如:
Apple早年种类繁多的产品线
1990年,乔布斯重回Apple后,大刀阔斧地缩减了Apple的产品线,并用简单的四象限加以分类,其中:
乔布斯当时的四象限命名法
这样,乔布斯通过精简产品分类,帮助Apple解决了产品命名上的诸多历史问题。
Power阵营VSi阵营
四象限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明确每种产品用途,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直到2006年,Apple都在沿用四象限命名法。
变化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Apple将电脑芯片从Power转向Intel阵营;相应地,除了iMac和Macmini,其他所有的电脑名称都发生了变化:面向消费者的iBook系列变成了MacBook,面向专业消费者的PowerBook系列变成了MacBookPro,而面向专业消费者的PowerMac台式电脑系列变成了MacPro。
消费者VS 专业消费者
「四象限」时代到此结束。此后,前缀Power被后缀Pro所取代,i变成了iOS设备的专属(iPad、iPhone、iPod,除了iMac)。而「Apple」这一沉眠许久的前缀,在晚几年登场的机顶盒、手表、手写笔产品命名中被重新启用,也就是AppleWatch、ApplePencil、AppleTV(最早代号还是iTV)。
MacBook家族演变史
总结起来,乔布斯治下的第一次命名调整帮助Apple梳理了内部产品线,使之更为简洁,而第二次命名调整则是和公司整体战略——芯片转型密切相关。
Mac作为生产力领域设备,同时模块化较强,无论是CPU强劲程度,显卡配置、屏幕尺寸都需要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可以让各种需求的消费者,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设备,这也是Pro、Air至今仍沿用的根本原因。
但是iPhone作为最为大众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大部分人关注的可能并不是性能,那Apple要如何做好市场定位及品宣,尽可能多地占据市场份额呢?
对此,多品类出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相应地,这也给iPhone带来了命名上的难题。
起初,苹果对iPhone的命名策略似乎是以每两年做一次数字迭代;例如,今年是iPhone5,下一年就是iPhone5s。
iPhone6、iPhone6Plus
这就引入了Plus这一后缀。它除了表示更大的屏幕之外,还表明有别于无后缀的「原版」的额外功能特性。例如,iPhone7Plus相比iPhone7就多了一颗摄像头。
2015年,Apple发布了iPhone6s、iPhone6SPlus。这也是让Apple开心的一年,iPhone总销量达到历史巅峰2.312亿台,销售额达到1550亿美元。
或许是觉得「S」在人们眼里是小版本的修修补补,如何让抱着「下个版本见」的用户也加入换机浪潮,是Apple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于是,标志着「渐进式更新」的后缀「S」不见了。无论是2016年的iPhone7,还是2017年iPhone8,都是直接增加数字,再也没有中间态「S」了。
事与愿违的是,iPhone的销量并没有因此而提升,反而持续下滑,2020年营收下滑到1377亿美元。
Apple每季度营收情况,2015 年开启了年度巅峰
接下来几代iPhone的命名似乎规律性很弱:2017年11月,Apple与iPhone8同时发布了新机iPhoneX,直接跳过了9的命名。
而到了2018年,新机命名又拣回了代表微更新的「S」后缀,发布了iPhoneXS和iPhoneXSMax。这也标志着后缀「Max」首次登场。此外,Apple更新了被认为是继承iPhone5c的iPhoneXR。但与含义一目了然的Max不同,R从何而来,我们目前找不到一个特别自洽的解释。只能推测,Apple希望表明它是「X」字辈,但又要和XS区分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从iPhone3GS一直到XS、XR,对于「S」「R」这类单字母后缀,Apple习惯使用小型大写字母(smallcaps)来排印,即使用形式上使用大写字母、但尺寸上接近小写字母的方式来展示,并外接边框,突出强调。
iPhoneXS的S 实为大写,只是字号变小
到了2019年,Apple发布了iPhone11、iPhone11Pro、iPhone11ProMax三款产品,使得新机命名又发生了变化:引入Mac产品线的经典命名Pro,并将大屏旗舰从Max改名为ProMax。由此观察,新引入的Pro接棒原来的Plus,而Max特指屏幕大一号。
2020年,在11以往产品线的基础上,又添加了iPhone12mini,作为大屏时代下的小屏补充,使得同年发布的产品达到四款:iPhone12、iPhone12mini、iPhone12Pro、iPhone12ProMax。
在刚刚过去的2021秋季新品发布会上,Apple继续沿用了这一命名规律,发布了iPhone13、iPhone13mini、iPhone13Pro、iPhone13ProMax。
至此,iPhone的产品线命名暂时稳定下来。可以看到,iPhone的产品比Mac更为混乱,只能说少有秩序。
iPhone家族史
这里再补充讨论一下「Pro」后缀的内涵。可以发现,一个小细节——Pro更加自成系列。
以今年发布会为例。首先,从发布会编排上看,iPhone13mini和iPhone13是放在一起讲解的,然后,Pro系列的两款机型则换人讲解,并以单独的过场动画隔开。
至此,「Pro」系列iPhone经过三代演变,从乔布斯当时定下的消费者导向的「i」向上延伸到「Pro」级别。而究其方法,就是在硬件与生态领先后,为消费者打造出一种借助iPhone,就能「使用消费级产品,产出专业级内容」的印象和向往:
尽管我不是大导演,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只要我做一件事,就有成为他们的可能,那就是购买iPhone13Pro。
至此,iPhone的产品线可以分为:
如果说iPhone的命名演进看起来稍微有点混乱,那见识到iPad之后,或许你就释然了:iPad可以说是所有Apple设备中命名最为混乱的产品线。
从2010年的iPad和2011年的iPad2,可谓是iPad历史上仅有两代有命名规律可循的。
到了2012年,第三代iPad被命名为「全新iPad」。哪怕是考虑到这是首款配备Retina显示屏的iPad,这样的名字也着实敷衍。产品角度,这也算不上一代成功的iPad:为了强上Retina屏,续航、重量、处理器、图形性能都差强人意。于是,仅仅在存活7个月后,就被第四代iPad取而代之。
第四代iPad的正式名称为「配备Retina显示屏的iPad」,同时发布的还有第一代iPadmini。两台设备3天内共售出300万台,表现着实不凡。
2013年,iPadAir发布,仅厚7.5毫米,重量从上代的652g速降至469g,同时借鉴iPadmini的窄边框设计。随着外观的改变,Apple借用了MacBookAir的后缀为其命名,强调其轻薄特征,也可谓名副其实。次年的iPadAir2沿用了Air后缀,在轻薄程度上继续进步。
此后几年,iPad产品线的命名方式不断扩张:先是2015年,最被Apple报以「生产力」期望的iPad——iPadPro登场。后是在2017年,无后缀的iPad命名再次出现,代表基础版。
至此,iPad产品线终于稳定下来,iPad、iPadAir、iPadPro,以及iPadmini同台竞技。
2017年也是一个分界线:从这一年起,iPad的所有产品线后面都不再带有数字;只写产品线本名,将第几代弱化到详细说明中附属括号。这种方法被Apple沿用至今,如iPad(第五代)、iPadPro(第二代)等。iPadmini也是类似。在2021年的Apple新品发布会上,新一代iPadmini如期而至。尽管坊间一般根据代数称其为iPadmini6,但在官网主页面展示的名称已经是没有数字的,只是在参数页面才能看到括号标注的「(第六代)」。
Apple主宣传页面并无括号后缀(第几代)
那么,为什么iPhone命名会将产品名和代数连写,而iPad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Apple主宣传页面则保留命名代数数字
我认为,或许是因为iPhone是每年更新的,并且所有后缀的子产品线(Pro、Max等)都是同步更新的。但iPad并不是这样,可能今年9月更新iPadAir,也可能转年3月更新,也可能好几年都不更新。
这样一来,用户没办法通过数字快速知晓在售的这台iPad到底是哪年的新品,而且Pro、Air、mini的后缀数字也早已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既然如此,干脆直接去掉第几代,让消费者认为当下的这台就是最新款,无需对比历史机型,只通过无后缀——基础版、Air——轻薄版、Pro——性能版、mini——便携版这样的定位划分来选择。
不过这样的产品线划分并不是完全自洽的,既可以解释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自然划分,也可以看出制造阶梯价格区间、收获更多利润的人为区隔;Apple或许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就以Air和Pro为例。MacBookAir、Pro之间的区分是清晰的:Air代表更轻的重量、Pro代表更强的性能。
而iPadAir、Pro之间的差别则不是如此清晰。例如,11寸(三代)iPadPro重量466g,稍微比iPadAir(四代)458g重8g而已,但是厚度上,Pro反而要比Air还要薄0.2毫米。实在体现不出来iPadAir的Air在哪里。
此外,iPadPro硬件强而软件弱的「大马拉小车」现状,也难以配得上Pro的称谓。
由此观察,iPad的产品线定位更像一种价格阶梯,入门买iPad,稍微预算高一些买Air,想一步到位则买Pro。但从实际使用上看,这三者在移动办公、娱乐的使用差距上,目前真的很难拉开太大差距。
可以看出,Apple如今的产品命名已经与乔布斯的「四象限」方法渐行渐远,在iPad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无论是刻意或无意为之,Apple的产品线命名似乎都在向营收导向而转型:它确实仍关心细分消费人群,只不过划分标准比起之前「术业有专攻」的不同需求,更像是为你口袋里的钞票是一张、五张、还是十张。这也让人不禁为目前唯一还保留「四象限」命名规律痕迹的Mac担心:这种美妙、简洁且对消费者友好的命名方式还能维持多久?
需要指出,尽管和自己的历史相比,Apple目前的产品线命名有些混乱,但相比其他厂商,还是能体现Apple崇尚简洁的特征,命名已经算是克制。
比如,在联想官网可以看到,联想的笔记本阵容分为Thinkpad、ThinkBook、YOGA、LEGION等五大产品线;仅在Thinkpad产品线下,就有将近9大系列,可以说是笔记本领域拥有最多SKU的厂商之一。
仅仅1个产品线下,就有9大系列,消费者如何挑选?
那么,为什么崇尚简洁的Apple在产品命名上似乎每次都很难考虑周全,有时做的好,有时做的一般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历史上产品线消亡的例子,来一窥Apple更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2寸MacBook:短暂复兴,难逃历史车轮
第一个要提的产品是2015年发布的12寸MacBook。如前所述,MacBook不带后缀的产品线命名也非首次出现:早在2007年,Apple就有俗称「小白」的同名MacBook低端产品线,
而2015年,Apple把这个产品线重拾了起来,并做了定位高端的品牌升级。它主打轻薄,物理接口只留下3.5mm耳机插口与Type-C接口,移除风扇,厚度锐减到1.31厘米,重量不到一公斤。
然而,这款昙花一现的产品于2019年7月从官网下架,留下的定位空缺被新款MacBookAir代替。
那么,Apple为什么要在已有MacBookAir的前提下,还推出MacBook?并且为什么推出4年后反而砍掉?
这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MacBookAir刚面世时,是绝对的高端产品线,价格甚至超过Pro。但随着Pro的产品形态也逐渐变得轻薄,Air也就随之沦为MacBook系列中的低端型号;虽然不再走极致轻薄路线,但或许让Apple也没想到的是,Air成为销量和口碑一直都非常不错的走量产品。
而2015年,重拾轻薄路线的契机到了。当年,Intel的超低功耗处理器开始走向成熟,这类CPU的明显特点是TDP(热设计功耗)功耗仅5-7W,可以无需风扇。再配合Apple在机械结构、工业设计上做的很多努力,蝶式键盘的MacBook就与我们见面了。
而后其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很多综合性因素(例如蝶式键盘口碑很糟),芯片因素也很相关。一方面是Intel不再强力,另一方面,当时已在研发中的M1的出现,让Air可以直接去掉风扇,变得更为轻薄。随着近年Air更新模具、补足屏幕和键盘的短板,「高端型号」12寸MacBook存在感已经越来越低,最终停产。
iMacPro:与MacPro的同门倾轧
另一个昙花一现的产品线是iMacPro,推出于2017年。由于其杂糅的命名(i、Pro并存)、强大的性能(浮点运算能力24Teraflops)、不菲的售价(4万),当时就引起了热议。
事实上,如果遵循乔布斯的意图,i明显是赋予消费类电子产品——如现在的iPhone、iPad等产品——的专属命名;像iMac这样强劲性能的产品,赋予i标签,或许本就只是一个权益之计,更不用说加上「Pro」的后缀了。
2021年初,该款产品停售。对此,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iMacPro与MacPro是竞争关系,而大多数人用不上售价昂贵、性能溢出的iMacPro,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iMacPro最终折戟。
工作站级别iMacPro
但这样的答案显然站不住脚。iMacPro并非没有目标定位,而是作为定位更高的一体机,满足需求更高的设计师等人群需求。至于「Pro」的后缀,更像是「四象限」原则失效后,用于修饰iMac的形容词。而MacPro是可拆卸、可升级工作站,定位于像使用CAD这样工业工程类的专业级用户。
在我看来,iMacPro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M1的出现。 理想情况下,Apple的野心是自己电脑全线配备M系列芯片。但这真的很难。Apple毕竟不是芯片公司,不可能为每一个产品线定制化芯片,所以我们看到从MacBook全线到iMac都用上了M1,而并没有做定制化。
但在iMacPro上,还能沿用M1吗?M1再强,定位也只是低功耗处理器,TDP顶天30W,显然和工作站级别的高性能还有一段距离。iMacPro需要的,是传闻中M1X这样的更强心脏,TDP至少上百瓦,才配得上「工作站」的定位。
所以,在更高性能的M系列芯片没出来时,iMacPro的定位着实尴尬;强上M1也不是不行,只不过那就会和iMac的定位冲突了。一种乐观的预测是:iMacPro只是暂时下架,等M1X或是M2诞生,那就是它与消费级产品拉开性能差距,王者归来的时候。
总结起来,产品线的兴起和衰亡,与芯片更加息息相关,市场反馈则次之,要不就是出现了更强的芯片,可以让新产品线发挥垂直优势,要不就是合适的芯片还没有出现,只能先暂时别过。
而如果将Mac与iPhone的命名演变对比,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芯片对产品线划分的重要性。
作为目前Apple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产品线,iPhone贡献的收入比例最多,这决定了Apple必须为该产品分配更多的市场营销脑力与预算。
iPhone 营收仍占Apple6成以上份额
而一年一更新的Apple或许早已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率并不会跟随自己开新品发布会的频率;「凑活能用」的人总比「永远用最新」的人要多。如何让这一部分人乖乖掏钱,可以说是Apple最为头疼的问题。
对此,Apple的应对之道似乎是不断开拓新的产品线,顺便赋予一个全新的名字。虽然有换汤不换*之嫌,但总比简单的数字迭代更容易让人有购买欲望。
但好名字的助推力终究是有限的。随后的6年里,iPhone再也没有超过之前的巅峰。尽管新型号mini、Pro、Max轮番登场,截至2020年,iPhone销量已经持续下降14%,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小米、华为等过于强劲了。
相比之下,Mac只占Apple收入比例的10%-20%,且面向人群偏向专业和高端,这些消费者或许对新的产品线、新的名称并不那么感冒。因此,Mac的命名相对稳定。
但缺少新命名并没有影响Mac近年的逆势上扬。根据统计,Mac的销量近年来稳重有升;2020年推出M1芯片Mac后,更是迎来明显上涨。换言之,Mac可谓是凭实力再次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不是凭市场营销层面的文字游戏。
这或许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开拓更多的产品线,并赋予一个新名词或许是一种创新,但那只是外在方法层面的变化;相比之下,打磨好已有的产品线,同时从内在本质层面作出革新,才是获得更稳定的认可之道。
感谢欧阳洋葱对本文中与芯片相关部分内容的支持。
题图来自Unsplash:@currentspaces